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97例心肺复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7月心肺复苏的197例患者,对患者心跳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抢救成功率为24.36%,脑复苏成功率为2.03%。两组从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结束时间、是否进住ICU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气管插管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救中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探讨针对性策略.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509例CPR中行气管插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插管完成时间、心肺复苏及脑复苏成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熟练掌握并及时施行经口紧急气管插管术,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432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感恩 《中原医刊》2006,33(8):30-31
目的了解本院急诊科10年来急诊心肺复苏(CPR)状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1995~2004年在本院急诊科(包括ICU)、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 iac arrest,CA)并在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432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2h CPR成功率、24h存活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创伤后CPR患者逐年增多;CA时间大于10m 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 in内开始CPR者(P<0.01);CPR持续时间与CPR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间无关联(P>0.05);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41.4%,24h生存率为7.2%;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5%。结论CPR成功率与疾病种类、CA后开始CPR时间、早期电除颤等相关;脑复苏成功率仍极低。  相似文献   

5.
钟红元  钟丽霞 《吉林医学》2014,(24):5325-532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与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以提高CPR后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方法:选择实施心肺脑复苏抢救的猝死患者共124例,其中进给予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观察组共71例,给予常规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对照组共53例。急救前后对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抢救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45.1%(32/71),存活入院率为28.2%(20/71);对照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32.1%(17/53),存活入院率为22.6%(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选择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值得在急救过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霍光  邓美蓉  麻华武 《吉林医学》2009,30(13):1289-1290
目的:探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术(CPR)中的作用。方法:将67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对照组)32例和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35例,观察自主心律恢复时间、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分别为(21.5±4.5)min、(9.5±3.5)min;1h有效率分别为41%和77%;24h有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3%和43%。治疗组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标准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可有效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提高1h有效率和24h有效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12月~2011年11月有完整资料记录的396例心搏骤停(CA)患者(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PR开始时间,地点、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5例5 min内开始CPR,抢救成功86例,成功率为52.1%;85例5~10 min开始CPR,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34.1%;其余140例10 min后开始CPR,抢救成功0例,说明5 min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成功率为57.1%;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成功率为13.7%,说明院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2 min内电陆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陆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为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尽早正确有效的CPR、电击除颤及熟练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关键,要提高CPR成功率必须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3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复苏的257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cardiac arrest)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组占8.2%,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连"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8.01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226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及常规组,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56例(47.5%),高于常规组24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这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2月-2011年3月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158例作为试验组,2005年5月-2007年12月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苏中患者CPR至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CPR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较两组复苏成功后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无论是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CPR成功率及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后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克服了徒手CPR中因为医护人员或患者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使心肺复苏更趋标准有效,在CPR中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代替手动式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40例,其中48例复苏成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间、胸骨下限距离、压力方向、节奏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气道等多方面因素对有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起到关键作用。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式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9月入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483例临床资料。比较院前和院内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随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的延长复苏成功率和预后的比较。结果复苏成功率13.9%,院内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成功率48.5%。结论 (1)CPR开始时间和有效的心肺复苏的是复苏成功最为重要的环节;(2)脑复苏的失败直接影响康复出院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9月入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483例临床资料。比较院前和院内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随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的延长复苏成功率和预后的比较。结果复苏成功率13.9%;院内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成功率48.5%。结论(1)CPR开始时间和有效的心肺复苏的是复苏成功最为重要的环节;(2)脑复苏的失败直接影响康复出院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CPR失败40例、成功17例,成功率为30%。36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15例.成功率为42%;2l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2例,成功率为10%。37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15例,成功率为41%;20例CPR开始时间〉6min者中成功2例,成功率为10%.院内CPR成功率高于院前(P〈0.05);CPR开始时间≤6min成功率高于〉6min者(P〈0.05)。结论:CPR开始时间及复苏地点是影响成败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层医院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发生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02例,根据复苏后表现分为抢救成功组及不成功组,对两组复苏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在5min以内者成功率达79.2%,5~10min为20.7%,大于10min者仅为8.3%;成功及失败组间的复苏具体措施(心脏停搏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呼吸停止至气管插管成功所用的时间、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所用时间)的时间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不同基础病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间、抢救技术、基础病因仍是影响心肺复苏的重要方面,基层医院应尽量缩短出诊反应时间,以尽早启动复苏程序。作为专业急救人员,应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操练,做到单病种程序化,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3例心脏骤停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机械CPR组)的患者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用徒手心肺复苏(徒手CPR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和药物等治疗.结果:机械CPR组有效率47.2%,明显高于徒手CPR组,有效率29.6%(P<0.05);机械CPR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徒手CPR组(P<0.01).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新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重新修订新的CPR流程,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根据2005年新版CPR指南中“持续有效不间断地胸外按压”核心要求,在新的CPR流程中制定减少中断按压具体措施,总结50例CPR病人的每一步骤中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对早期恢复自主循环成功率、24小时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等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采用新版CPR流程对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率和24小时成活率都有明显提高。结论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该将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措施贯穿临床CP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病例的疾病谱和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5~2010年在我院急诊科经历过CPR的病人病史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6年间"院前死亡"病例数量超过心脑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各种外伤连续6年保持在第2位。除"院前死亡"患者外,损伤、神经和循环系统是主要急诊死因。6年来心脏骤停到CPR开始时间逐年缩短,CPR的成功率及短期存活率较前提高,但远期存活率无改变。全组病例CPR成功率15.19%,远期存活率3.3%。CPR成功率与心脏骤停时间、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结论 6年中急诊CPR病例数呈增加之势,CPR成功率较低,远期成功率则极低。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重视脑复苏,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CPCR)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单纯心肺复苏(CPR)成功(对照组)和心肺脑复苏(CPCR)成功(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持续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对CPCR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的分布不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较短(P〈0.01)。结论基础疾病和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与心肺脑复苏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