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与生态文学批评领域的“动物转向”相呼应,生态戏剧批评领域也出现了“跨物种表演”问题.该问题并非单纯涉及动物行为的表演,而是在动物批评研究的影响下,探讨戏剧媒介如何发挥其生态批评的功能.近十年来,生态戏剧领域的学者们从“动物参与表演”与“人类表演动物”的双向研究路径出发,反思与批评生态危机中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真实的动物自身具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出发,“动物参与表演”关注动物、动物性与表演的互动关联,并逐步发展为生态戏剧表演实践的固有部分,但却无法回避人类单边确立的物种等级关系;另一方面,“人类表演动物”则围绕“生成动物”与“物种剧场”两个议题,旨在挖掘动物表演者与人类表演者的内在关联性,并将之整合到各种表演情景中,人类与动物的命运由此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主体,一般指人类,即指“人”这种“理性动物”,或者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一种“符号的动物”。这样的定义除了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以外,并没有说明人何以为主体。主体应该是与客体相区别,相对立和相作用的人类;是与客体构成认识和改造关系的人类;是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类。因此,主体是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性的人类。对于主体而言,能动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钟毓书 《江淮论坛》2022,(2):113-118
海德格尔的“在世”学说勾勒了自然存在物的因缘整体性,揭示了万物相互关联的原理,指出人类的使命不是成为存在者的主人,而是成为存在者显现自身价值的“疏明域”。海德格尔论证了人类必须为环境负责,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能出于自身意志以开放的方式破坏自然环境,这与动物出于生存本能而破坏自然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世”学说意味着人类要意识到自身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休戚与共,因而人类应以“非主宰性”的视角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相遇。  相似文献   

4.
政治秩序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锐军 《晋阳学刊》2007,3(2):20-23
获得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正是有了政治秩序,人类的公共生活才成为可能,人类才能维系和实现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旦脱离了社会、政治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政治秩序之所以可能是由人类的人性本质所决定的,这可以通过“人来源于动物界”、“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交往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六个命题来获得解释和证明,它们正好对应了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本性维度,共同为政治秩序的可能和建构提供了本源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动物如何不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民法典》中有一条规定颇为引人注目:“动物不是物。”而自法律治世以来,动物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物”这一法律概念的题中之义。观此而言,“动物不是物”可以说是对传统法律概念,乃至法律关系模式的颠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法律概念对包括动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物化”,这种物化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合力作用下发酵、变质,进而发展成对整个自然界的“异化”。此“异化”正是环境法学亟须应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传统的“主客体二分化”的法律关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主体构成性法律关系模式”这一概念,此法律关系模式承认包括动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法律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动物、树木、岩石、河流……可以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上述法律关系模式的变迁,使环境法更具一种不同以往的伦理诉求———将对人类福祉的特别关注与对生态的考虑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所谓老于     
所谓老于,归纳其本人的话说。不过是一个老实到不知“胆子”为何物的“奸商”。  相似文献   

7.
白色动物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常见的母题类型,其发端本文最早可追溯到神秘的原始思维,白色动物被当做神灵。在原始思维中,人类把动物当做神来景仰,主要由于人类对“动物神”既崇拜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同时,把“动物作为神灵象征”的观念还与神话、巫术、图腾、原始宗教等综合作用密不可分。发端于原始神秘思维的,经由道家、谶讳之学的辐射及少数民族史诗、传说的充实,完成了神灵、仙界使者、仙凡变身载体等系列的身分转变。白色作为“有意义的细节”也具有母题上的意义。白色动物母题还对后世叙事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8.
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居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才能处理好邻居之间的关系呢?要讲“楼德”“楼德”也就是住楼房者的公德:要想处理好邻居之间的关系,自己首先就要做出好样子,不在楼道堆放杂物,不让自家的宠物在楼道大小便,更不能从楼上将垃圾“天女散花”,让脏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相似文献   

9.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0.
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居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才能处理好邻居之间的关系呢?要讲“楼德”“楼德”也就是住楼房者的公德。要想处理好邻居之间的关系,自己首先就要做出好样子,不在楼道堆放杂物,不让自家的宠物在楼道大小便,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正如人类社会中的“左撇子”一样,动物被边缘化,未能在史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动物虽然没有留下文献,但和人类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声音与印迹,同样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和进程。对动物的历史研究,正如研究没有留下太多文献的社会底层群体一样,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物史研究之所以应运而生,是受到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启发。而目前有关动物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三种取向,即智识史、人文史或人道史和总体史。动物并非仅作为人类历史的表征出现,而是历史的能动者。动物史研究是为了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维定势,重新定义人与动物之关系。动物史并非仅是环境史的延伸,也不仅是将动物视为对象,而是重新审视人类过去认知、对待动物的视角,从而重新评估人类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 评价性认识与反映性认识的基本区别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在于“他不但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亦即“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如果人类不知道客观事物“是什么样”,不知道自然物的性质或规律等等,那就不可能“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就会处处碰壁;同样,如果人类不知道客观事物“是否有价值”,不知道哪种自然物对人类“有用”,那就谈不上“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类的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说,自觉地追求着自身的现实需要的人类认识活动,一开  相似文献   

13.
词的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动物词语一方面具有指称动物本身的概念意义,是独立于语境之外,不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另一方面,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动物词语在本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另一种意义———文化意义。在认知语言学中,本义和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思维决定的①。1.动物隐喻的语言表达我们在日常语言中找不到概念隐喻,活跃在语言中的多是丰富多彩的动物隐喻表达。其中,“源域”概念和“目的域”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是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在两个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和讲究群体精神,有人将其概括为“德治”社会,乃切中本质之的见;人们总习惯誉中国为“礼义之邦”,以道德相对中国社会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察之,此一冠戴确不虚妄。人乃社会动物,易言之,人是只有在人群整体中方能生存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①社会道德出自维系人群整体存在的客观需要,从人类诞生之日起,道德便应运而生,协调人类最基本的饮食男女关系是道德的原始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指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理解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最大威协恰是人类本身。不言而喻,由于生理方面的相似性和相近性,人类行为中有一些尚属于动物行为,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因为人自身的某种特性,而这个特性就是人是观念人,人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活动的。其实说人是社会动物也罢,政治动物也罢,主要还是指人的文化特性,归根结底是指认人类所独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1.不要说“但是”,而要说“而且”试想你很赞成一位同事的想法,你可能会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必须……”本意是认可对方,并善意地提出你的建议,可现在这样一转折,这种认可就大打折扣了。你完全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会更好……”2.不要再说“老实说”公司开会的时候会对各种建议进行讨论。于是你对一名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特别强调你的诚意。可是干吗要特别强调一下呢?所以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96-104
近年来物质生态批评理论(material ecocriticism)纳涉西方形上学、量子物理学、女性主义等领域,企图寻求一个“新”的生态批评论述模式来明示物质的生命力,进而建构万物“纠缠”(entanglement)的形上-认识论(onto-epistemology)。然而,在企图建立一个物质取向的伦理论述时,如何凸显人类为道德担责主体仍是此论述的灰色地带。在梳耙此生态论述脉络之余,本文将特别关注此道德论述范畴里的矛盾。除了接受论述里“不能承受之吊诡”,也就是在论述物质化或分子化转向,以及人类是如何与物质纠缠以致再也无法区分主客体之余,人类的主体位置仍须权宜性地凸显出来,才能实质地“回应与承担”(response-ability)人为的自然环境灾害与动物受难。本文意在建立一个凸显人类道德主体的物质生态论述,以英文词语“garbage”(垃圾,但原意含有动物内脏之意)作为一个“隐晦动能单位”和“物质譬喻”(matterphor)的例子,进而借以申论人类对动物所造成不可逃避的多重慢暴力。  相似文献   

18.
蔡德麟 《学术界》2002,(6):226-242
在人类思想史上 ,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前 6 0 0 - 4 76 ) ,关于人的研究就占有突出地位。古西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 :“认识你自己” ,道出了古代“人学”的先声。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特也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命题 ,直至亚里士多德这位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出了“人是两足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的系列判断 ,从人的形体、思维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对“人是什么”作出了全方位的回答。在东方 ,中国自春秋战国 (前 770 -前 2…  相似文献   

19.
一、由几种动物看英汉语言文化异同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朋友,动物深深地融入了语言文化中。各种时代背景下,以动物习语、成语、俗语生动形象地充实着词汇库。人们对不同的动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而对于同一种动物,每种文化又有自己的理解。1.Dog———狗Dog在英语文化中是“人之良友”(man’sbestfriend),善良而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它们帮助人类看门或打猎,是人类的伴侣和宠物,因此这dog不仅能挽回面子,找回自尊,还扬眉吐气,与人类平起平坐,足见对狗的感情有多深。所以英语中以狗设喻常含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agaydog(快…  相似文献   

20.
崇尚美德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然而,动物学家经研究发现,有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也崇尚美德。 民以食为天。动物要生存、繁衍,同样也要温饱。人人厌恶的寒鸦每次找到食物时,总是彬彬有礼让老的先吃,老寒鸦吃完后,则站在高处放哨,让其“子孙”安心啄食。有人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