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璞玉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10-2912
目的:研究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方法: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具斑芒毛苣苔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熊果酸(3),豆甾-5,22(E)-二烯-3β-醇(4)和β-胡萝卜苷(5),3-hydroxy-12-taraxasten-28-oic-acid(6),齐墩果酸(7).化合物1(IC50 25.41 mg·L-1),3(IC50 4.42 mg·L-1),4(IC50 11.50 mg·L-1),6(IC50 14.17 mg·L-1)和7(IC50 2.88mg·L-1)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acarbose(IC50 1 103.01 mg· L-1).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南湖菱壳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百泉  张倩  王微  黄嬛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0):1408-1411
目的:研究南湖菱壳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南湖菱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分别为4,23,24-三甲基胆甾-22-烯-3-醇(1),豆甾醇(2),α-香树脂醇(3),(+)-nyasol(4),齐墩果酸(5),熊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7),3,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β-胡萝卜苷(9)。南湖菱壳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IC502.88 mg·L-1)和6(IC504.42 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牛蒡苷元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牛蒡苷元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方法:以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研究牛蒡苷元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牛蒡苷元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为0.62mg·mL-1.结论:牛蒡苷元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山茱萸提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寻找山茱萸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在体外建立微量酶反应体系,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作为底物,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检测山茱萸不同溶剂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山茱萸石油醚萃取物[50%抑制浓度(IC50)=38.90 mg·L-1]、乙酸乙酯萃取物(IC50=2.40 mg·L-1)和正丁醇萃取物(IC50=4.26 mg·L-1),远低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 081.27 mg·L-1)。结论:山茱萸各萃取物均具有很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竹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碱成分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组合运用多种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对玉竹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和MS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PNPG法和DNS法对所分离生物碱成分进行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α-淀粉酶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水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2个多羟基生物碱,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氨基酸以及甜菜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deoxynojirimycin(1),fagomine(2),L-azetidine-2-carboxylic acid(3),1,2(S)-pyrrolidinedicarboxamide(4),(2S)-citrullinamide(5),丝氨酸(6),γ-氨基丁酸(7)和甜菜碱(8)。对化合物1,2,4,5,8分别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98,0.272 mol·m L-1,作用效果优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0.493 mol·m L-1)。此外,化合物1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IC50为0.681 mol·m L-1,但抑制活性较阿卡波糖(IC500.035 mol·m L-1)弱。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玉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此,多羟基生物碱类成分是玉竹发挥降血糖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滇丁香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寻找滇丁香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模型进行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谱学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较强的几个单体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滇丁香的醋酸乙酯部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5个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内酯(1),5-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2),1α,3β,24-三羟基熊果酸(3),熊果酸(4)和齐墩果酸(5),其中化合物4(IC_(50) 3-3 mg·L~(-1)),5(IC_(50)2.88 mg·L~(-1))的活性最好,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 1081.27 mg·L~(-1)).化合物3为竞争性抑制.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报道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新疆昆仑雪菊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昆仑雪菊(CTF)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水提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制备昆仑雪菊的提取物,得到雪菊乙酸乙酯提取物、雪菊正丁醇提取物、雪菊总黄酮、雪菊水提物和雪菊中性黄酮;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5种雪菊提取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并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昆仑雪菊的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4个提取物的抑制率高于阿卡波糖,其中雪菊中性黄酮的活性最强,在0.05 g.L-1时,其酶抑制率高达87.26%。阿卡波糖及5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阿卡波糖IC50858.0mg.L-1,雪菊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 12.5 mg.L-1,雪菊正丁醇提取物IC50 139.5 mg.L-1,雪菊总黄酮IC50 163.5 mg.L-1,雪菊水提物IC50 367.6 mg.L-1,雪菊中性黄酮IC50 5.8 mg.L-1。结论:昆仑雪菊提取物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茜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寻找茜草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模型进行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谱学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茜草三氯甲烷提取物具有很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3个具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1-羟基-2一甲基葸醌(2)和1,2-二羟基蒽醌(3),其中化合物3(IC_(50)=7.97 mg·L~(-1))活性最好,与1(IC_(50)=35.96 mg·L~(-1))和2(IC_(50)=15.98 mg·L~(-1))的活性都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 081.27 mg·L~(-1)).化合物1和2为竞争性抑制类型.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报道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补骨脂生品及5种炮制品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通过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模型进行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补骨脂生品和炮制品各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均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盐蒸补骨脂、炒盐补骨脂和炒补骨脂甲醇总浸膏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3.03,31.26,36.06 μg·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甲醇总浸膏(IC50=46.47 μg·L-1);盐蒸补骨脂石油醚部位和雷公法补骨脂石油醚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7.96,34.02 μg·L-1)>补骨脂正品石油醚部位(IC50=46.94 μg·L-1);盐蒸补骨脂、雷公法补骨脂、炒盐补骨脂、炒补骨脂和酒炒补骨脂乙酸乙酯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51.27,39.08,40.86,45.54,36.06 μg·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EA部位(IC50=71.28 μg·L-1);盐蒸补骨脂和酒炒补骨脂正丁醇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分别为47.52,36.06 μg· 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BU部位(IC50=51.27 μg·L-1).此外,各部位的抑制活性均与质量浓度呈一定相关性,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补骨脂生品及5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南方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对南方红豆杉的醇提液、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并通过其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FRAP)测定南方红豆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南方红豆杉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效果最佳(IC50 27.854 1 mg·L-1),其次醇提物(IC5029.215 5 mg·L-1)和正丁醇部位(IC50 38.913 0 mg·L-1),水部位(IC50 74.505 9 mg·L-1)石油醚部位(IC50 128.729 5 mg·L-1)最弱.抗氧化活性依次为醇提液(DPPH IC506.370 7 mg·L-1,FRAP 4.266 mmol·g-1)>乙酸乙酯部位(DPPH IC50 9.535 8 mg·L-1,FRAP 3.275 mmol·g-1)>正丁醇部位(DPPH IC50 20.461 3 mg·L-1,FRAP 1.498 mmol·g-1)>水部位(DPPH IC5026.685 5 mg·L-1,FRAP 0.678 mmol·g-1)>石油醚部位.结论:初步确定南方红豆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效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部位,抗氧化及其相关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参连汤及其有效组分配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比较。方法:制备参连汤的不同溶剂提取样品及不同比例有效组分配伍样品,应用以蔗糖为底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96微孔板筛选模型,考察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结果:各组样品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有效组分黄连总生物碱、人参总皂苷8:2配伍时作用最佳(IC50=1.2209mg·mL-1)。结论:有效组分配伍时具有协同作用,并明显优于参连汤传统应用,为合理开发古方参连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产连翘叶抑制α-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连翘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活性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较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连翘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5个活性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酶抑制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化合物1,4和1与2混合物(2:1)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剂.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发现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3为首次从连翘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复方半边莲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方半边莲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抗氧化及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以不同体积分数甲醇水溶液洗脱,利用96微孔板法检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ABTS和FRAP方法评价抗氧化活性;采用K-B法和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100%,60%和40%甲醇洗脱部位。100%甲醇洗脱部位F(IC50=411.50 mg·L-1)和G(IC50=543.70 mg·L-1)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高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 081.27 mg·L-1);100%甲醇洗脱部位F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11.23 mg·L-1)和G(IC50=10.81 mg·L-1)略低于阳性对照BHT(IC50=7.47 mg·L-1);100%甲醇洗脱部位G和60%甲醇洗脱部位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抑制能力最强,MIC均为62.5μg.disc-1。结论:首次对复方半边莲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参连汤及其有效组分配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比较。方法:制备参连汤的不同溶剂提取样品及不同比例有效组分配伍样品,应用以蔗糖为底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96微孔板筛选模型,考察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结果:各组样品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有效组分黄连总生物碱、人参总皂苷8:2配伍时作用最佳(IC50=1.2209mg·mL^-1)。结论:有效组分配伍时具有协同作用,并明显优于参连汤传统应用,为合理开发古方参连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杠板归抗氧化作用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杠板归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方法:通过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FRAP法对杠板归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应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筛选模型进行杠板归酶抑制活力的测定。结果:杠板归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好,在ABTS、DPPH和FRAP方法中的Trolox当量分别为701.60±25.35,338.66±11.26,392.52±12.89μmolTE·g-1。杠板归3种提取物均具有很好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活性最好,IC50值为16.14 mg·L-1。结论:杠板归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最好,推测其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芭蕉根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倩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424-2427
目的:研究芭蕉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在DPPH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指导下对芭蕉根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对高活性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糖苷酶抑制作用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活性筛选。结果:从芭蕉根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2′,3,4′-三羟基黄酮(1),3,3′-bis-hydroxyanigorufone(2),irenolone(3),2,4-di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one(4)和3,4-二羟基苯甲醛(5)。化合物1(IC508.61 mg.L-1),3(IC5019.55 mg.L-1)和5(IC501.1 mg.L-1)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2(IC5024.15 mg.L-1)和4(IC502.81 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对SA,MRSA和ESBLs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78,0.313,0.039μg/disc。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5的抗氧化活性已经报道过外,其他化合物的活性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中药提取物中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因子。方法: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 PNPG法,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对采取不同提取方法制备得到的多糖,生物碱,黄酮和皂苷类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党参多糖和桑白皮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较好,接近阿卡波糖,党参皂苷次之,其余组分活性微弱或无活性。结论:本实验为今后进一步从党参和桑白皮中分离纯化出高活性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因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藏绿萝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西藏绿萝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方法:将西藏绿萝花的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测定各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结果:乙酸乙酯的萃取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较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3.63 μg/mL,比阿卡波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250 μg/mL低的多,抵制动力学表明为竞争性抑制,Ki值为21.49 μg/mL;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0.42 μg/mL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可达到88.5%、93.6%,与0.3 mg/mL的抗坏血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96.3%相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氧自由基亦有一定的清除作用,IC50为0.27 mg/mL.结论:西藏绿萝花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正丁醇萃取部分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绣球的化学成分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采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运用96微孔板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从绣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α-生育酚(2)、绣球内酯(3)、伞形花内酯(4)、异香草酸(5)、异山柑子萜醇(6)、茜草乔木醇B(7)、芦丁(8)、肌醇(9)、岩藻甾醇(10)、原儿茶酸(11)、莽草酸(12)。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抑制活性,与阿卡波糖相当,化合物6、7、11、12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其中,化合物1、2、6、9~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绣球中的化学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叶国华  薛俊娟  蓝林欣 《中草药》2019,50(20):4867-4872
目的研究鳢肠Eclipta prostrata干燥地上部分(墨旱莲)的活性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和凝胶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13C-NMR、DEPT、HSQC、1H-1H COSY、HMBC和ROESY)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体外酶活实验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墨旱莲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β-羟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α-羟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7α-羟基-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3β,23-二羟基-30-去甲齐墩果-12,20(29)-二烯-28-酸(4)、山茶酮二醇(5)、刺囊酸-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墨旱莲皂苷I(7)和墨旱莲皂苷IV(8)。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1.7±4.2)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豆甾醇类型葡萄糖苷,命名为墨旱莲皂苷XIV;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