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仇外心理 赵晓明(人文学者.以下简称"赵"):义和团是导致八国联军进兵北京的具体原因;而仇外心理是叉和团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中国民间普遍的仇外心理是必然产生的吗?  相似文献   

2.
下岗职工不安定因素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岗职工不安定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牢骚心理、失落心理、怀旧心理。导致下岗职工成为不安定因素的心理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下岗职工的需要未被满足,另一方面是下岗职工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3.
<正> 义和团的基本性质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答。从当时的张汝梅到近年的George Steiger或戴玄之,有一派的看法认为拳民代表了忠于朝廷的地方自卫力量,其中甚至有人认为拳民的仇外是奉有慈禧的密旨的;而从劳乃宣以来,另一派的看法又认为义和拳在组织上是从白莲教演变出来的,因为白莲教属于邪教,所以义和拳是反清的,后人更认为义和拳因此也是反封建的。这些对义和团基本性质的歧见所以会产生,部分原因是由于义和拳运动本身没有产生一个指挥全局的领袖,或留下明确的政治纲领,及其他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下半叶 ,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传统民族意识应运而生 ,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凸现出来 ,呈现出复古闭锁型、保守传统型、自省开放型三种不同的演变形态。民族意识总的发展方向是由盲目仇外、虚骄自傲到效法西方、反思自身 ,逐步摆脱了华夏中心观、夷夏之辨的束缚 ,民族心态渐趋理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将马克思主义为现代中国人接受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外在原因,即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其二是内在的思想和心理原因,这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当时国人既仇恨西方又要向西方学习的普遍心理,因而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2)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公开倡导正适合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政治和解传统、反对力量不能有效纳入合法政治体系的国家的需要.(3)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前景的乐观规划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仅仅上述这些原因尚不足以完整地诠释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学说得以在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的现代中国胜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为思想史界所为忽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极端重视和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品格,这一点是除上述两大基本原因以外的第三大原因(可称为内在的逻辑原因).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后,维新派要在湖南变法维新,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正确对待西方事物和如何理性处理与洋人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对当时湖南盲目仇外打教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遵循公法原则和与英日同盟等方式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近代化的外交观念。这些主张是一种外交层面的"文明排外"。  相似文献   

7.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皮锡瑞南学会讲学内容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学会之创设与皮锡瑞之主讲,为湖南维新变法一大举措。本文综观皮锡瑞在南学会的12次讲学,将其内容要旨概括为三并略作评论:一是大力宣扬合群之义,破除学派门户之见,以兼采众长,经世救亡;二是强调开启绅民之智,反对仇外打教,主张“文明排外”,以坚忍之志,变法自强;三是从经史中阐发素王改制之义,引申维新变法之说,推进湖南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9.
试论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艳 《兰州学刊》2004,(3):192-194
传统中国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封建传统礼俗等的制约和影响 ,其社会心理表现出乡土性、保守性、封闭性、趋利性等特点。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 ,中国农民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转型。在这个过程中 ,制度创新、利益驱动以及知识信息革命等是促使农民心理嬗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对策刘丽红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心理发展等诸方面影响都极为显著,这已为中外许多研究结果所证实。本文作者曾对教师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①结果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是社会心理急剧动荡变化的时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心理结构迅速解构与重构的时期。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已成严重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背景,分析当前我国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四个主要原因:社会分化与相对剥夺心理加剧、社会失范与价值多元心理迷惘困境、社会变革与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现、传统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疏通渠道瓦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建立以情绪宣泄机制、心理支持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为核心的心理疏导机制。最后文章分析了心理疏导机制自身的局限性,指出实现社会公正、完善社保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式英语是一个贬义词,它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从母语负迁移的心理理论基础及其表现形式来看,母语负迁移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从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实例来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又是导致中国式英语的根本原因。另外还有学习者和教授方面的原因。中国式英语是中国学生学习、掌握英语的必经阶段,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缩短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化、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是学术界争论不体的话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分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跨文化心理学,中国不同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城乡区域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简称中国区域心理学。中国区域心理学视野中可以区分出都市文化心理和村落文化心理差异,也可以区分出东西南北中各类地理文化类型以及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及西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松辽文化等类型和模式,这些文化类型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各地居民的不同文化性格。文化类型心理差异研究不仅有利于跨文化心理学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揭示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的心理原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能量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能量的变化趋势、变化原因、变化影响的学科。周玲强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将其引入旅游领域,通过系列实证研究,论证了理解旅游原因和意义的三个新角度,即恢复心理能量、强化心理能量耐耗性、提升总潜在心理能量。它们为旅游研究带来丰富启示:在本体论上,将旅游者视为能量运行系统,将旅游视为能量运行系统的调整手段,并反思“心理能量”之于“情感能量”的优越性、过程导向本体论之于结构导向本体论的优越性;在方法论上,关注时间维度上的追踪定性方法和生命历程方法,浮现旅游终生价值;在研究话题上,探索个体旅游前经历、旅游疗愈作用,以及旅游与“阳明心学”哲学、人生意义感的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众信仰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必然反映到当前中国民众的精神层面中来.当前,中国民众精神层面存在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主义信仰遇到冲击.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进行科学归因、合理引导.当前导致中国部分民众社会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带来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主义沧桑历史中极左思想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的阴影,还有现实中国所出现的矛盾在人们心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哲淼 《理论界》2010,(6):199-200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涉及学习、生活、心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思考和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要求在出国前的准备、出国后的适应技巧、心理调适和安全保障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惠霞 《西部论坛》2001,3(2):45-47
中西方古典悲剧由于作家和受众的审美感受等原因的不同,在结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西方古典悲剧是以崇高之大悲而告终,中国古典悲剧则是以满足民族心理的小喜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的法治建设并没有步入坦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族法律心理滞后于时代的要求则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本文从史实和思想两个方面入手对西方法律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力求找出西方民族法律心理形成的真实原因,并以之为对照,努力探寻适合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民族法律心理。  相似文献   

20.
曾慧敏 《兰州学刊》2008,(Z1):88-90
文章试图从整个人类及其发展的视角来讨论信任现象的发生。通过回顾前人对信任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需要也应该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自我保护需要以及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心理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