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去骨瓣减压患者与骨瓣回纳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并进一步探讨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征。方法收集已行血肿清除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0例;根据术中手术方式分为去骨瓣组和骨瓣回纳组。通过术后对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保留骨瓣的指征。结果2组患者术前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瓣回纳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去骨瓣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骨瓣回纳组GOS评分良好率为52.4%明显高于去骨瓣组的25.6%(P<0.05),病死率及致残率分别为5.6%、35.5%明显低于去骨瓣组的11.5%、50.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后如脑组织原发伤较轻,脑搏动良好,脑肿胀不严重者,应尽量保留骨瓣,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与传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去骨瓣减压组26例和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结果.结果:改良去骨瓣减压组术后1周、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标准外伤大骨瓣组高(P<0.05或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改良去骨瓣减压组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比传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更能充分减压,能有效保护脑功能,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 57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标准和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格拉斯哥评分(GCS)、颅内压(ICP)、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情况和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 d和7 d时评分GCS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CP、脑水肿体积和中线移位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生存率为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可以明显改善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常规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n=44,常规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组(n=56,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统计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双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程度,记录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标准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切口疝、迟发型血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对侧血肿厚度明显降低,中线移位明显减少(P<0.05);标准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7 d两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GCS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标准组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及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均<0.05);标准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例数高于常规组,死亡例数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血肿及中线移位程度,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前血清铁蛋白(SF)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1—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1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颅脑损伤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轻型昏迷组、中型昏迷组及重型昏迷组;根据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另外选择医院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S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前SF表达与GCS、GOS评分的相关性;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术前SF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16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37例,占比31.90%;预后良好79例,占比68.10%。颅脑损伤组血清S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昏迷程度患者SF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昏迷组SF高于轻型昏迷组和中型昏迷组,中型昏迷组SF高于轻型昏迷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F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1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术中发生低血压18例(22.2%)。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之间有9个因素行t检验或χ2检验,其中有6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平均动脉压、是否合并硬膜下血肿及术中失血量。以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中线移位程度、平均动脉压及术中失血量有显著性差异,而血肿量和是否合并硬膜下血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时GCS、中线移位程度、平均动脉压及术中失血量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苏祖禄 《重庆医学》2013,(25):2981-2982,2985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56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标准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8例,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效果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d及7d,标准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常规组,但颅内压(ICP)以及中线移位情况和脑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标准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ICP,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2例因恶性脑梗死行减压手术的患者,回顾分析患者年龄、入院时及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瞳孔变化、中线移位程度、起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与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根据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与不良组(GOS 1-3分)进行比较。结果 GOS预后良好组18例(42.9%);预后不良组24例(57.1%),其中死亡7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是否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术前GC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恶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手术,尤其是相对年轻的患者;当患者出现深度昏迷(GCS<8分)、瞳孔不等大时再进行手术,患者预后较差。手术的关键是制作足够大的骨瓣进行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疾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7d GCS评分较术前提高,但是术后各时间段评分提高幅度上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GOS评分为1分的死亡人数上,研究组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的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异位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异位血肿出现的因素如受伤至手术时间、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受伤机制、中线偏移程度、骨窗缘距中线距离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伤至手术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受伤机制、中线偏移程度、骨窗缘距中线的距离均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异位血肿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异位血肿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救治中对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临床救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情况。方法:2011年9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都给予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预后情况与颅内血肿发病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4~5分(预后优良率)的占比72.9%。术后发生进展性颅内血肿28例,发生率为58.3%,不同GOS组间的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容易发生进展性颅内血肿,但其发生率与GOS评分尚不能被认为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联合应用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2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前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GO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在开颅血肿清除术前的应用能快速缓解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干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65例(观察组),135例患者未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方面,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外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单侧额颞顶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接受相应治疗的62例重型对冲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予以所有患者行单侧额颞顶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采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评分)评估预后,以大于8分作为预后优秀组(n=43),以小于8分作为预后不良组(n=19),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对侧血肿厚度、中线移位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预后优秀组的对侧血肿厚度(1.36±0.36)、中线移位程度(0.54±0.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91%)与预后不良组(3.84±0.32)、(1.72±0.26)、(57.8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对冲性脑损伤患者而言,血肿厚度、中线移位程度等均是影响单侧额颞顶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需对其重视并予以相应改善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双侧去骨瓣与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及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预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GCS评分及重度残疾、植物人、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而言,采用双侧去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并侧裂池减压,术中对天幕裂孔疝患者行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术治疗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并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31例急性重度颅脑伤并侧裂区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后,在显微镜下将侧裂池蛛网膜切开,冲洗引流,敞开侧裂池充分减压,对术前天幕裂孔疝患者行天幕切开并复位。结果 12个月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MRI+MRV检查:侧裂区水肿消退,侧裂区静脉回流畅顺。术后生存25例,生存率为80.6%,死亡6例,死亡率为19.4%;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侧裂池减压并天幕裂孔疝复位术能提高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并侧裂区损伤,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闫晓冬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73-173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我院近年共收治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收集他们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清除颅内血肿及去大骨瓣减压手术等治疗,按照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进行评定:良好39例(45.3%),中残15例(17.4%),重残6例(7%),植物状态或死亡26例(30.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需及时有效,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关键是迅速进行颅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术中术后使患者保持亚低温状态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4例合并硬膜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均衡组和非均衡组,每组32例。均衡组患者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非均衡组患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中脑膨出、术后切口疝、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均衡组患者3、6个月病死率分别为6.25%、9.375%,明显低于非均衡组的17.85%、3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组患者3、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低于非均衡组(P0.05)。结论均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合并硬膜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2009年7月-2012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6例颅脑损伤致急性脑疝患者临床资料,依据GCS评分、手术方法等情况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为16.07%,GCS评分3-5分患者的死亡率高于评分6-8分患者,颅内血肿清除+单侧幕上开颅去大骨瓣降压的患者死亡率高于小脑幕切开+颅内血肿清除+幕上开颅去大骨瓣降压的死亡率,患者双侧瞳孔散大死亡率高于单测瞳孔散大死亡率(P<0.05)。结论正确的GCS评分、术前积极准备、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有效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殷会咏 《黑龙江医学》2021,45(3):272-273
目的:观察预见性平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加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82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对侧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预见性平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颅内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0.73%(29/41)较对照组48.78%(20/41)高(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GC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7 d颅内压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较对照组31.71%(13/41)低(P<0.05).结论:预见性平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控制术后患者颅内压力,改善患者昏迷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