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12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牛腿受剪试件的试验结果,讨论了钢纤维体积率、剪跨比、钢纤维混凝土强度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牛腿斜截面破坏形态和受剪承载力等的影响,建立了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牛腿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给出了与钢筋混凝土牛腿计算公式相衔接的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牛腿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钢纤维对钢筋混凝土牛腿斜截面破坏形态影响较小,但能够提高牛腿的延性。随钢纤维体积率和钢纤维混凝土强度的增加,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牛腿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逐渐提高,随剪跨比的增大,受剪承载力随之降低。数值计算时,以达到钢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为破坏标准来控制迭代收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小剪跨钢筋混凝土牛腿的力学性能和极限承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剪摩擦理论并不适用于小剪跨牛腿;本文还对小剪跨牛腿的剪切破坏机理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对钢筋销拴力、混凝土咬合力以及剪压区混凝土承剪能力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钢筋销拴力和混凝土承剪能力的计算公式,经与国内外小剪跨牛腿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本文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后,在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简捷、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较为准确地判断给定参数的整体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破坏形态,本文在对整体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破坏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剪跨比、轴压比和弯剪比对其破坏形态的影响较大,分析了国内外76片整体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提出了以剪跨比、轴压比和弯剪比三个参数判定整体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破坏形态的更符合实际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配置高强钢筋是否可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直剪承载力,以及在何剪跨比范围内可能发生直剪破坏,目前的认识仍不清楚。设计8个配置HRB400和HRB500钢筋的Z形直剪试件,配筋率0.48%~1.10%,通过对比试验,研究钢筋种类对直剪性能的影响。设计4个牛腿形试件,剪跨比0.21,0.43,0.74和0.87,试验研究破坏形态转变规律及直剪破坏范围。结果表明,与配置HRB400钢筋相比,配置HRB500钢筋试件的直剪承载力可提高2%~8%;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件的破坏形态经历了从直剪到斜压,最后到弯曲的转变;当剪跨比小于0.3时易发生直剪破坏。  相似文献   

5.
通过集中竖向荷载作用下9根剪跨比为0.2~0.4、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1.5%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双面支撑牛腿的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剪跨比、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筋率、钢纤维掺量对牛腿试件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采用我国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牛腿承载力计算方法对9根试件进行计算,并与采用拉压杆模型的规范ACI 318-14、EN 1992-1-1:2004和CSA A23.3-04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剪跨比混凝土牛腿主要发生斜压破坏和斜剪破坏两种典型破坏形态,随剪跨比增大,牛腿承载力显著减小;提高钢纤维体积掺量,有助于提高牛腿开裂荷载和延性;随着纵向配筋率的提高,牛腿承载力显著提高;提高箍筋配筋率有利于提高牛腿开裂荷载和受剪承载力。由于牛腿同时承受正应力和剪应力的作用,属于复杂受力状态,采用拉压杆模型计算牛腿承载力具有清晰的力学概念,但计算结果较为保守,各参数取值尚需进一步研究;而GB 50010—2010中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牛腿的受剪承载力,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钢筋混凝土短牛腿抗剪承载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考虑的因素包括混凝土抗压强度、剪跨比和钢筋屈服强度。通过分析可知剪跨比对短牛腿抗剪强度最为敏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钢筋屈服强度次之。希望本文内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短牛腿受力性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化工厂房、污水管道和酸雨等环境中有较高浓度的硫酸,受硫酸腐蚀后,钢筋混凝土梁表层混凝土严重损伤,混凝土强度显著降低,梁受剪性能产生较大变化。考虑混凝土腐蚀层厚度和剪跨比等因素,对硫酸腐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混凝土腐蚀层厚度和剪跨比对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应变、开裂荷载、破坏形态、承载力以及挠度等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腐蚀梁破坏形态主要受剪跨比影响;随着腐蚀层厚度增加,梁截面应变和开裂荷载增大;承载力减小;变形增大。基于硫酸腐蚀对混凝土强度、剪跨比和截面尺寸等影响,提出硫酸腐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牛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钢筋混凝土牛腿的破坏形态以及受剪破坏机理,研究了几种较为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牛腿计算模型,旨在为牛腿承载力计算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和足尺试件的破损试验的方法对工业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支托进行力学性能的讨论。文章提出了小剪跨比支托不同于一般支托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机理,认为“剪摩理论”对于小剪跨比支托的适用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强度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破坏,根据行架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其中混凝土抗拉强度、剪跨比、高厚比以及腹筋有效配筋率为主要影响因素。计算结果与国内外部分短梁、深梁的试验结果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掌握再生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利用废弃混凝土试块作为再生粗骨料原料,依据水胶比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同配制了15组共计75个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试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但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来说,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较差。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水胶比增大而降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会对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讨论减少框架柱轴压比控制的有关观点,指出其错误,对框架柱轴压比应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框架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异同,并说明三者在衡量居住小区绿化质量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测试了不同水胶比,不同拆模时间时,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试验结果表明,随混凝土水胶比的减小,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有所增大;水胶比小的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水胶比大的混凝土的拆模时间要有一定的延后,相同水胶比时,拆模时间越晚,其限制膨胀率越小。  相似文献   

15.
收集了大量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文章,提取了文中关于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的试验数据,选择了统一的经验模型对粘土、淤泥质土、砂土及岩石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针对不同土及岩石的回归方程。将拟合结果同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实测值平均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所选择经验模型和拟合曲线的可靠性。本文所选用的试验数据包含了新近发表文章中的试验数据,因此,本文的拟合结果可为岩土及地下工程的抗震分析提供更有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马明 《住宅科技》2011,31(6):21-24
容积率是"宗地"面积允许的建筑容量,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是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影响容积率的诸多因素,指出了过高容积率的多种危害,论证了加强容积率科学管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冷再生是利用沥青路路面材料铣刨,添加水泥、水、乳化沥青、集料,用拌合机重新拌和,对其进行碾压成型,促其形成一种路面结构层的施工,其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污染。本文分析了厂拌冷再生配合比设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有抗震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钢筋屈强比值是个十分重要的材料质量指标.但是实际调查发现,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不是很高的地区,抗震等级较高的建筑比例不是很大.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对受力钢筋的屈强比值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钢筋强度越高质量越好,忽略了钢筋的变形性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作用.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组织学习相关规范的标准,材料采购过程中严格把关,钢筋抽样检测过程中进行屈强比复核;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中明确标明需进行钢筋屈强比检测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冷轧带肋箍筋柱轴压比及配箍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18很冷轧带肋箍筋柱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箍筋强度、箍筋间距、体积配箍率等因素对构件延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各种破坏形态的构件延性评估的新方法。并提出了在不同抗震设计等级下,不同轴压比情况下配箍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20.
以多种岩石循环加卸载声发射试验为基础,针对岩石损耗比和加卸载响应比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索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的内部损伤演化和破坏前兆特性。结果表明,在循环加卸载下角岩等三种岩石损耗比变化特性一致:低应力水平阶段损耗比较大,呈明显下降趋势;中等应力水平阶段比值下降趋势较平缓;高等应力水平阶段比值趋于稳定,在0.08~0.10时,试样破坏。而钨钼矿等三种岩石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特性一致:低应力水平阶段卸载时几乎没有声发射,加卸载响应比较大;中等应力水平阶段卸载时声发射较活跃,比值下降至1左右;高等应力水平阶段卸载时声发射很活跃,当比值重新大于1时,试样破坏。试验结果都体现了岩石内部损伤从很小到稳定扩展再到不稳定扩展的过程。可见,损耗比和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性均可用于评价岩石损伤情况,也可用作岩石破坏预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