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流浪精神病患者特点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1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流浪精神病患者其院内感染、攻击行为、肇事肇祸行为、约束情况发生率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1165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735例,占63.1%,女性患者430例,占36.9%;男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攻击、肇事肇祸、约束情况发生率及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男女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而且男性患者攻击、肇事肇祸及住院后约束率、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女性患者,提示对不同性别流浪精神病患者应有侧重性采取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病患者219例次攻击行为的特点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攻击方式、攻击对象等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人群特点,给临床护理提供帮助。方法:对某精神病院1年来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男性、年轻、文化程度低、病程相对较短、新发病患者等是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加强病房管理,是预防攻击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998~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5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自行设计调查表,按照表格内容逐个对照填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统计。结果:19~34岁男性青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易发生冲动行为。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很普遍,多发生于19~34岁的男性青年,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对社会危害严重,进行早期预测和护理干预对预防冲动行为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 72例救助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并与常规护理对照。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成 2组 ,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作出评定分析。结果 :有针对性的护理救助精神病患者 ,依从性好 ,患者住院病程明显短于常规护理患者。结论 :针对救助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平红姣  陈立敏 《护理学报》2016,23(17):75-78
目的:了解强制医疗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需求情况,并分析护士对护理关怀行为认同情况,对比分析两者差异,以促进护理关怀的实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关怀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强制医疗住院精神病患者、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的需求、护士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认同情况。结果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需求排在前10位条目中,有5项属于护士表达性关怀维度;护士对护理关怀行为认同排在前10位条目中,有6项属于操作性专业关怀维度;强制医疗精神病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排在后2位“法律知识的咨询和指导、向患者提供适当保证”与护士认识一致。护士对护理关怀行为各维度条目均分高于患者(P<0.05)。结论强制医疗住院精神患者以表达性关怀行为需求为主,对操作性专业关怀行为需求较低。而护士以操作性专业关怀认同为主,护士对护理关怀行为需从满足患者的需求出发,调整护士的护理关怀行为,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精神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其次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发生危险行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的危险行为进行评级和比较。结果不同类别的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分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行为分级显著偏高,抑郁症其次,偏执型精神病最低,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实验组中占总人数的62.50%,在对照组中占61.25%。两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原因差异无显著性(χ2=0.20,P=0.98),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危险行为分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86,P0.05),实验组患者的危险行为分级显著偏低。结论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因此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和心理,提高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的力度,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子的收集与评估,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取前瞻性方法共收集4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患者,应用自编的《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评估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造成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占65%;其次是患者拒绝住院及治疗,占39%。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可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躯体疾病的主要种类、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住院期间患躯体疾病的精神病患者为线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所患躯体疾病多种多样,以感染、营养代谢疾病及管理与设施不当所致疾病为多,心血管疾病是主要致死原因。精神科药物所致疾病应引起高度的注意。家属及患者的态度对护理的影响较大,精神病患者对躯体疾病的正确反映有困难。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伴发躯体疾病精神病患者护理的主动性,对保证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不仅涉及饮食、心理、治疗等方面,管理、医院的设施及家属方面的因素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及临床表现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受精神症状、自知力、环境、人为、药物等因素影响。结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增加医务人员、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轻对社会的危害。方法随机抽取1995~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5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自行设计调查表,按照表格内容逐个对照填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统计。结果19~34岁的男性青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肇事肇祸的行为很普遍,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应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自愿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护理与治疗的感受.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5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异常时,由我科资深护士通过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对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的意见,并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各种护理措施的优点与缺点,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5例患者对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12例患者反映药物副作用较大,对目前的护理感受是护士态度佳、安全性护理较好,但院内生活枯燥、护理缺乏个性化、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纠纷多.结论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对策对抗药物副作用,同时给予患者人文护理、充分掌握沟通技巧、逐渐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负责患者的安全、促进护患和谐、减少医疗纠纷,是提高非自愿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治疗信心与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性回顾分析对我中心结核病区的45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住院-社区一体化护理干预的观察分析。结果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程长、体质差,病人的精神症状对其躯体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均有影响。结论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要采取各项干预措施,以增加肺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行为康复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接受行为康复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时间为6个月.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及护理观察量表在3个月、6个月进行评分分析.结果 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及护理观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行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减慢衰退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235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2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分析两组危险性和经治疗后的改善情况,通过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得分对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危险行为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危险性评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降低患者的危险性,还能对特殊的病患护理干预更加有针对性,达到的效果更佳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特征,总结护理对策,包括做好精神患者常规护理工作等。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精神病患者加强心理社会干预,能有效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专业的护理干预,特别是心理社会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常产生冲动暴力行为,患者的暴力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等特点,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2].为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提高精神科安全管理质量,为制定科学的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我院产生冲动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精神病孕妇围产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例精神病孕妇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 26例精神病孕妇经围产期的护理后顺产18例,剖宫产8例;分娩后随访孕妇病情,稳定18例,行为和情绪障碍5例,3例失访。结论 对精神病孕妇在妊娠期要严密观察其情绪和行为变化;产时尽量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提供恰当、有效的护理;产后加强对产妇精神状态的评估,家属要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等,这些将有助于使精神病孕妇顺利渡过围产期。  相似文献   

18.
周芙蓉 《中国康复》2004,19(2):F004-F004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利用交谈、问卷等方法分析31例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结果:31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6个月,无1例自杀。结论: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增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水平。方法 对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均小于国内常模;被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与未被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素质较好,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管理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对被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攻击过的医护人员及时给予精神与物质的鼓励。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女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团体,对住院女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找出影响女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女性精神病患者的服药行为,保证治疗效果。结果:女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女性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提升护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护理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