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青青  许莲蓉 《新医学》2021,52(3):165-169
近年来,新的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其中的肿瘤免疫治疗就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疗法。免疫治疗指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刺激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免疫,进而直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被应用于临床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有免疫检查点治疗、细胞因子、肿瘤疫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I)等。ACI是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于ACI可以在不损害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情况下杀死肿瘤细胞,而且能够避免肿瘤免疫逃逸,所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经基因修饰改造T 淋巴细胞是ACI临床应用研究最深入的领域。经基因修饰改造的T淋巴细胞可分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T细胞受体改造的T细胞(TCR-T),该文就CAR-T及TCR-T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及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通过各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来冲击致敏DC,再将已培养成熟的DC回输到病人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明确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已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也为肿瘤临床继手术切除、放化疗及其它综合治疗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在肿病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骨髓来源的DC,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携带肿瘤抗原的DC更加注意,认为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疫苗。研究DC与肿瘤免疫,主要通过①DC表面MHC分子与肿瘤抗原肽的结合,②DC细胞中导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③DC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通过上述DC体外与肿瘤抗原的结合,再回输体内,动物实验证实可治疗已建立的肿瘤模型,并可激活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瘤细胞能力。  相似文献   

4.
孔圆  江滨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965-966
抗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方向 ,其中抗原呈递细胞 (APC) ,主要是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治疗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DC特性 ,DC抗肿瘤机制及其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以及近年来DC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树突状细胞特性DC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最强有力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在免疫应答的启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1] 。DC分化于CD+ 3 4 的造血祖细胞[2 ] ,有两个主要来源 :髓系DC和淋巴系DC。DC表面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1998年8月~2005年6月作者对就诊的中晚期胃癌患者术前给予维甲酸治疗1周,观察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部分患者术后予维甲酸治疗,长期随访3年以上,观察其对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对小鼠乳腺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 (DC)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无菌取小鼠骨髓细胞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细胞因子作用诱导为树突状细胞 (DC) ,用EMT6肿瘤抗原裂解物冲击致敏DC细胞 ,检测DC体外刺激活化淋巴细胞作用 ,以及经DC免疫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 ,观察致敏DC免疫对小鼠乳腺癌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镜下可见抗原致敏后的DC可吸引淋巴细胞聚集成团 ;致敏DC诱导生成的特异性CTL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可产生杀伤作用 (与PBS对照组比较 ,P =0 .0 2 7) ,而未成熟DC细胞组和肿瘤抗原组与PBS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17,P =0 .0 72 ) ;经致敏DC注射免疫后 ,小鼠负荷肿瘤得到抑制 (与PBS对照组比较 ,P =0 .0 3 5 ) ,而单纯肿瘤抗原及未致敏DC免疫组与PBS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6,P =0 .11)。结论肿瘤抗原裂解物致敏的DC可有效递呈抗原并诱导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7.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通过解除免疫抑制作用与增强免疫应答反应来实现对其有效治疗.纳米技术能够提高免疫刺激分子的聚集度与作用力,在完成局部免疫调节的基础上有效治疗癌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一种有力手段,能够对肿瘤患者的T细胞进行转化处理,令其成为可表达嵌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CAR-T细胞,随后将相应的CAR-T细胞回输至肿瘤患者体内,并通过特异性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的方式,有效杀灭肿瘤病毒.将纳米技术应用至CAR-T肿瘤免疫治疗中,有望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文就纳米技术在CAR-T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崔晔  李琼  樊怡 《全科护理》2016,(35):3768-3769
正细胞免疫治疗与手术、放化疗等联合应用能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减弱化疗毒副反应,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可改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及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细胞免疫治疗能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进行调理,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因此,细胞免疫治疗在亚健康防治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1-4]。随着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亚健康防治等方面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取得的效  相似文献   

9.
1998年8月~2005年6月作者对就诊的中晚期胃癌患者术前给予维甲酸治疗1周,观察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部分患者术后予维甲酸治疗,长期随访3年以上,观察其对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卡控点是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调节免疫应答的调控分子,尤其在肿瘤免疫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可通过特异性阻断抗体消除免疫抑制功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该文就几种常见的免疫卡控点分子,即细胞毒T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分子-3(TIM-3)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骨髓来源的DC,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携带肿瘤抗原的DC更加注意,认为将来成为一新型的肿瘤疫苗。研究DC与肿瘤免疫,主要通过(1)DC表面MHC分子与肿瘤抗原肽的结合,(2)DC细胞中导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3)DC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通过上述DC体外与肿瘤抗原的结合,再回输体内,动物实验证实可治疗已建立的肿瘤模型,并  相似文献   

12.
徐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1-1772
[目的]总结肿瘤病人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对36例接受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的肿瘤病人从心理护理、采血前评估准备、采血、回输过程、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病人不良反应、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无一例病人发生3级或4级毒性反应;33例肿瘤病人症状好转,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并且体重增加,放疗、化疗的副反应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29例病人血液中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增加,免疫细胞功能显著提高。[结论]加强肿瘤病人行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代肿瘤免疫学[1] 已证实机体的免疫状况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受到抑制时 ,肿瘤发生率高 ;且肿瘤一旦发生又可通过其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进一步抑制机体的防御机能。目前已证实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在肝癌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监测机体免疫系统某些因子的变化 ,可以做为肝癌发生、发展、预防以及疗效、预后判定的客观指标。本文拟就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 (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 )的变化做一综述 ,以期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1 共刺激分子和树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IK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改变。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进行CIK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客观疗效、肿瘤标志物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CIK治疗后患者卡氏评分(KPS)提高率59.4%,RR为46.9%,DCR为84.4%。治疗后,相关肿瘤标志物CEA、NSE、AFP、CA153、CA199、Fer检测值总体有所下降。CD_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_4~+、CD_8~+、CD_4~+/CD_8~+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提高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相关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免疫微环境的平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CD4+T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研究认为,初始CD4+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可分化成不同亚型的T淋巴细胞,包括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Treg),分别受不同的转录因子调控,在体内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Th17细胞与Treg细胞是目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其不仅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的调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移植排斥反应和肿瘤免疫中亦具有重要作用.Th17细胞在分化及功能上与Treg细胞相互抑制,维持机体局部微环境的平衡.本文旨在探讨Th17细胞、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Th 17/Treg失衡与肿瘤免疫的关系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谱和CDR3长度可以确切了解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表达和克隆性。目前TCR Vβ基因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判断血液肿瘤和免疫相关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某些致病克隆的确定;评价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探索性区分临床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为血液肿瘤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等。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免疫学治疗方法一直得到广泛的研究。由早年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到后来的LAK,TIL过继免疫治疗,随着基础免疫学对免疫应答、T细胞活化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亦有了新的认识,进而产生了旨在增强肿瘤免疫原性治疗肿瘤的一系列新方法。这些新方法包括:将某些细胞因子基因转染人肿瘤细胞,以提高肿瘤活化T细胞应  相似文献   

18.
T细胞受体Vβ基因谱系分析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谱和CDR3长度可以确切了解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表达和克隆性。目前TCR Vβ基因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判断血液肿瘤和免疫相关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某些致病克隆的确定;评价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探索性区分临床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为血液肿瘤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等。  相似文献   

19.
脐血CD3A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D3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肿瘤生物治疗近期疗效的免疫指标及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规范.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L-2+CD3Ab诱导CD3AK细胞;测定肿瘤患者用CD3A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自然杀伤(NK)活性,静脉滴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和脉搏等反应.结果肿瘤患者输注CD3AK细胞一个疗程后,其PBMC的NK杀伤活性由63%升高到81%,平均升高28%,发热反应不到3%,大多在38 ℃以下,未经处理自行消退.结论 (1)CD3AK细胞输注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PBMC的NK活性;(2)CD3AK细胞输注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3)肿瘤患者PBMC的NK活性测定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近期疗效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有的抗递呈作用,可致敏T淋巴细胞,将白细胞单脂中得到的上周血单细胞胞用钙离子电渗处理后,其具备了活化树突状细胞的形态、表型及功能特点。若将某些肿瘤抗原片断结合于树突状细胞上制成疫苗,则可刺激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本文对如何从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