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ED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方法一般是以行为训练结合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即性治疗.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由专业心理治疗人员针对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ED的一类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焦虑性障碍是指以病理焦虑情绪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临床常见的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以及以慢性焦虑状态为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DSM-IV中统称为焦虑性障碍.一般认为,对于焦虑性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两种主要的、经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大量的随机对照随访研究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但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大量经严格培训过的心理治疗师,对心理治疗师个人的要求也高,并且需要较长的心理治疗时间.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尚令人满意,但停药后复发率非常高.临床治疗的策略通常是延长治疗时间,逐渐停药.也就是说,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具有治疗焦虑性障碍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因此,现在的趋势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本文提供笔者在心理门诊治疗过的三个个案,就焦虑性障碍在门诊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强迫症短程心理治疗前药物铺垫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洁  李伟民  卢殿军 《重庆医学》2004,33(7):1089-1090
目的比较强迫症短程心理治疗前辅以药物(SSRIs或安慰剂)治疗与单一心理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5例强迫症患者分为服SSRIs组(H)、服用安慰剂组(P)、不服药组(N)进行短程心理治疗;对完成规定疗程的38例受试就治疗脱失、依从性、治疗阻力、目标疗效实现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强迫症短程心理治疗前辅以SSRIs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心理治疗;安慰剂也有助于心理治疗的实施.结论强迫症短程心理治疗前使用SSRIs疗效优于单一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抑郁症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心理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研究组药物加心理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第0周(基线)、干预后第2周、第4周、第8周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结果 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时间越长,两组的疗效差异越明显.结论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心理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NIH-CPSI和IIEF-5,对96例CP合并E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有效、足量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同时,对心理治疗组患者增加心理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NIH-CPSI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IIEF-5方面,心理治疗组比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CP合并ED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是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ED症状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俊  陈小冰 《海南医学》2006,17(7):145-14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病率高、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临床症候群,症状的多样性和病因的复杂性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不确切,此文主要就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精神、心理治疗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余英琴  刘军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1):686-688
目的探索STD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从而提高性病治愈率。方法根据患者对性病的心态,分成恐惧忧郁型、愤怒伤感型、玩世不恭型三种类型,采用正规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82例正规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的患者治愈356例,治愈率为93.19%。而未辅以心理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69.77%(60/86)二者有显著差异(X2=39.00,P<0.01)。三型病人中以愤怒伤感型治愈率最高为96.94%(95/98),其次为恐惧忧郁型为95.54%(150/157)。结论采用正规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可提高STD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配合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就诊的轻中度产后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单一心理治疗和耳穴压豆结合心理治疗,均按照2周1疗程,每周1次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在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结束后两组分别对照,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后总治愈率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压豆配合心理治疗产后抑郁疗效优于单一心理治疗,起效快,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9.
苏衡  王家同  谭庆荣  张凤刚  阎其乐  吕静 《医学争鸣》2004,25(22):2097-2100
目的: 探讨认知暴露疗法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别,为运用心理疗法治疗急性应激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连续病例63例,分成心理治疗组(A组)和药物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组采用结构化的认知暴露疗法.疗效评定采用SCL-90、BDI、HAMD、STAI和HAMA.结果: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SCL-90总分及其各分因子分、BDI、HAMD、STAI、HAMA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得分;心理治疗组的时间显著长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焦虑3项症状较心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而抑郁、恐怖两项症状心理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病性和STAI得分药物治疗组较心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HAMA、HAMD、BDI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构化认知行为疗法对ASD患者有效,在许多指标上都能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患有焦虑症的病人使用心理治疗,分析研究其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84名焦虑症病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人及实验组42人,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自评量表(SCL-90)的评分情况。结果心理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强迫症状、精神病性)与治疗前相比得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焦虑症状,控制病人情绪,使病人再次适应社会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双相心境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的情感障碍中约50%是BPD,BPD的发作性、复发性特点尤为明显,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加强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受到普遍重视。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除要求安全有效外,还需要不致促发情感转相,并能预防反复发作。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双相心境障碍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以情绪调节、冲动行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为个性普遍模式的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具有负性倾向的情绪反应,存在情绪管理功能的损害,易冲动、情绪化,受到压力刺激时情绪容易失调,同时出现不良的适应行为,包括想自杀、自残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痛苦。本文报道1例21岁女性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过程,以期提高社区医生应用综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刘将  舒姝 《医学与社会》2010,23(3):83-85
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一种新兴的主要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心理疗法。通过对DBT的基本理论与治疗模式、治疗阶段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介绍了国外最近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对DBT疗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主动式社区治疗(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CT)是一种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照顾模式,通过该模式提供服务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逐渐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再住院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将主动式社区治疗的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及其在国外应用的现状等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及精神卫生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早产儿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BPD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效果仍不理想,争议也颇多。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仍然在BPD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分析临床常用的BPD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为更有效地防治BP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入院方式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按入院方式的不同分为二组:公安系统110组和卫生系统120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公安110组精神病复发者多见,占38%(P〈0.01);卫生120组伴发各种严重躯体疾病者较多(P〈0.05);公安组以骂人高歌乱舞等阳性症状为主,卫生组则以少语少动等阴性症状为主(P〈0.01);医疗费用方面公安110组精神病院亏损更明显,达70%(P〈0.01)。结论:不同人院方式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处理应有差别。流浪精神病患者医疗干预问题突出,建议精神卫生立法多部门协同解决。  相似文献   

17.
文化程度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评估及控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文化程度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评估及控制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门诊初次诊断为哮喘的患者75例,以患者文化程度分为两组,包括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A组)46例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B组)29例.所有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控制药物均为沙美特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SM/FP).按照全球哮喘防治推荐方案降阶梯治疗.在治疗第8、12及24周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最大呼气流速日内变异率检测.根据病人对ACT问题的回答、体征及肺功能检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估控制水平的情况.ACT评分19分认为已达良好控制.分析文化程度在不同治疗时期自我评估情况及控制水平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肺功能等基础水平无显著差异.经过8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29例,其中11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24%,实际哮喘控制率为39.1%.B组中ACT评分19为17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44.8%.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自我哮喘评估也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37例,其中17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7.0%,实际哮喘控制率为43.6%.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2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13.8%,实际哮喘控制率为62.0%.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B组(P<0.05).经过24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42例,其中19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8.7%,实际哮喘控制率50.0%.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6例,其中5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为72.4%.B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 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病人病情评估和哮喘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治疗期间不同时期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BPD)是一种重症精神障碍,发病范围广,治疗困难。我国目前的临床诊疗指南均是根据国外的临床调查数据得出的,国内相关调查数据较少。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精神科医生对BPD患者的诊断和用药情况,弥补该地区资料的空白,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BPD临床指南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5月15-19日采用横断面随机抽样的方法给在温州地区随机抽取的10家医院的神经/精神科当日在值医生发放自制的BPD患者情况调查表。调查表为混合式,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初次发病状态、确定诊断的年龄、距离首次诊断的年限、使用的药物、用药剂量、目前存在的不良反应和下一步的用药计划。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7%。初次发病年龄8~56岁;确定诊断年龄8~78岁;距离首次诊断的时间1个月~33年。被使用最多的药物是喹硫平77频次;不良反应最多的是肥胖,共有41例;在维持用药阶段的有106例;维持阶段喹硫平、丙戊酸镁、碳酸锂的平均用量分别为0.50 g/d,1.00 g/d,0.85 g/d。结论 温州地区的情况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报道的有差异。基于地区性考虑,更深入的大范围调查应该尽快启动,以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东省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的精神生活状态和危险行为等级等相关情况,阐明危险行为等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的管理和治疗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出基于知识融合策略构建基因网络方法,并应用于双相障碍相关的致病基因网络分析?【方法】将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 (WTCCC)提供的双相障碍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NP)数据与人类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数据库对应的基因做交集?通过单体型全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获得经多重检验校正统计学显著的基因互作对子,并由此构建致病基因网络以及挖掘连通度显著高于理论分布的核心致病基因?【结果】采用知识融合的方法,将数据维度从482 248个SNP位点降至98 157?经统计模型检验获得3 841个互作基因用于构建双相障碍致病基因网络,并挖掘出115个核心致病基因?其中,在连通度高于30的29个核心基因中,有12个重复了以前的报道(PRKCA, EGFR, ESR1, ATXN1, FYN, CREBBP, TP53, AKT1, CSNK2A1, DLG1, PTN和LYN),另外17个未被报道过的基因从其生物功能以及致病分子机制上看,可能是新的双相障碍易感基因(SMAD3, SRC, GRB2, PIK3R1, ZBTB16, ABL1, APP, EP300, TGFBR1, SYK, YWHAZ, INSR, MAPK1, PRKCB, PRKCD, SMAD2和SVIL)?【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引导的基因网络构建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系统性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复杂疾病的分子网络机制和确立核心风险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