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膜结合钙的影响。方法按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Fever研究规划,入选70例高血压患者,年龄50~70岁,血压160~180/90~100mmHg,经3个月安慰剂观察,采用多中心双盲分为非洛地平缓释片2.5~5.0mg/d治疗组(T组)和氢氯噻嗪12.5-25mg/d对照组(C组)各33例。经5年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酸、血清钾和红细胞膜结合钙。结果T组33例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59.65±9.51)mmHg和(95.96±3.07)mmHg,治疗后降到(134.09±8.85)mmHg及(82.78±4.21)mmHg,P〈0.01;红细胞膜结合钙治疗前为(2.24±0.3)μg/mg,治疗后上升到(3.21±0.27)μg/mg,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下降。C组有2例脑卒中(均为脑出血),T组未发现心脑血管事件。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氢氯噻嗪均有良好降压作用,治疗组脑卒中死亡少于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对红细胞膜结合钙有升高作用,同时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一个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多重心血管危险因子的中重度高血压病人中实施社区综合干预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在广州荔湾区2个卫生服务站收治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各70人,常规治疗并无特殊方案),治疗组接受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对照组按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定期随访鼓励坚持服药等。结果治疗组患者基础收缩压(179.4±14.1)mmHg,舒张压(101.3±8.1)mmHg,总胆固醇(6.4±1.5)mmol/L,甘油三酯(1.7±1.1)mmol/L,血尿酸(438.0±110.3)μmol/L,血糖(6.2±1.3)mmol/L。治疗3年后收缩压(138.0±9.1)mmHg,舒张压(78.8±5.5)mmHg,总胆固醇(5.3±1.2)mmol/L,甘油三酯(1.6±0.9)mmol/L,血尿酸(342.9±94.9)μmol/L,血糖(5.2±1.3)mmol/L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也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1),两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1%(治疗组),16%(对照组)。治疗组有1例因心脑血管病入院及死亡(1.4%),对照组有12例因心脑血管病入院(17%),4例死亡(5.7%),治疗组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死亡及入院率(P<0.01)。结论良好血压控制及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饮食治疗是控制高血脂等心脑血管危险因子的基础,应该全面推行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以控制迅速增加的高血压患病率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 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 mmHg(P<0.05).结论 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降压靶目标应回归至<140 mmHg INVEST研究中,60岁及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基线血压>150 mmHg,随机分为阿替洛尔/氢氯噻嗪或维拉帕米缓释片/群多普利两类治疗,治疗目标根据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140mmHg、140-150 mmHg和≥150mmHg。一级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二级终点是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所有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所有卒中、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情况,以及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氯沙坦+氢氯噻嗪6周降压治疗后EH患者血清尿酸(SUA)和电解质的变化.方法 收集福州4家医院近3年连续的EH患者共1080例,其中男女之比662:418,平均年龄(60.9±12.3)岁,治疗前后血压记录完整者1000例,肾功能和电解质完整者600例.结果 EH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25.83%(279/1080),与EH组比较,EH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体质指数、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P分别<0.05和0.01).降压治疗6周末69.40%(694/1000)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85.30%(853/1000)患者舒张压<90 mm Hg.不同降压药物治疗后SUA和血钾的变化:低剂量利尿剂组SUA平均升高(43.81±71.79)μmol/L(P<0.0001),氯沙坦组平均下降(44.96±90.63)μmol/L(P<0.01,100 mg组优于50 mg组),氯沙坦+氢氯噻嗪组平均下降(7.46±84.72)μmol/L,三组药物治疗后SU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利尿剂组血钾平均下降(0.30±0.44)mmol/L(P<0.01),与氯沙坦组[(0.06±0.43)mmol/L]和氯沙坦+氢氯噻嗪组[(-0.04±0.44)m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H患者25.83%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有体质指数增加和肾功能损害趋势;低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SUA增高和低血钾,氯沙坦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SUA,而氯沙坦+氢氯噻嗪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被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他汀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两组均治疗1年。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他汀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组治疗后TG[(2.13±0.37)mmol/L比(1.74±0.41)mmol/L]、TC[(5.38±0.45)mmol/L比(4.34±0.73)mmol/L]和LDL-C[(3.63±0.72)mmol/L比(2.55±0.61)m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HDL-C水平[(0.95±0.31)mmol/L比(1.34±0.35)mmol/L]升高更显著,P均0.01。治疗1年期间,他汀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8.18%比56.67%),P=0.002。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纠正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氢氯噻嗪以及氢氯噻嗪与依那普利合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对16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小剂量氢氯噻嗪(12.5mg/d)治疗2周,根据血压达标情况(≥140/90mmHg)决定加用依那普利(83例,A组),或继续维持(〈140/90mmHg)小剂量氢氯噻嗪(83例,B组)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两组血压、心率、血脂、电解质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变化。B组患者TC、HDL-C、TG水平无显著改变,LDL-C稍有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A组、B组两组患者的血钾、血钠、血氯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的氢氯噻嗪和氢氯噻嗪加用依那普利两种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脂均较有效,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人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 mg/d+卡托普利25 mg两次/d)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DBP)、24h收缩压(SBP)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4例,被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与联合治疗组(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各47例。两组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24hDBP、24hSBP、血压变异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24hSBP[(130.64±10.01) mmHg比(121.53±9.35) mmHg]、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12.47±3.32)%比(10.82±2.71)%]、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10.42±2.00)%比(8.51±1.64)%]以及白昼SBPV[(10.87±2.05)%比(8.66±1.65)%]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一氧化氮水平[(42.92±6.84)μmol/L比(53.43±7.16)μmol/L]显著升高,内皮素水平[(38.62±5.52) ng/L比(31.01±5.01) ng/L]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改善24hDBP、24hSBP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且有利于调节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中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老年男性患者64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单用氨氯地平治疗)和联合用药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每组各32例。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的65.63%(P =0.028);两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联合用药组降低更为显著[SBP:(138.55±7.96)mmHg 比(110.65±7.28)mmHg,DBP:(93.35±5.86)mmHg 比(80.11±5.93) mmHg,TC:(5.67±0.76)mmol/L 比(4.22±0.63)mmol/L,TG:(2.67±0.86)mmol/L 比(2.01±0.75) mmol/L,FBG:(5.69±0.86)mmol/L 比(4.31±0.58)mmol/L],P 均<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18.75%),P <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中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管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作者所在社区医院诊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健康管理,观察比较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结果对患者健康管理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健康管理前SBP(139.5±18.3)mmHg、DBP (94.2±5.5)mmHg、FPG (7.8±2.7)mmol/L、BMI (26.9±2.1)kg/m^2、TG (1.9±0.5)mmol/L、TC (5.4±0.3)mmol/L;健康管理后,SBP(130.1±10.8)mmHg、DBP(79.7±5.2)mmHg、FPG(7.0±2.4)mmol/L、BMI(23.1±1.6)kg/m^2、TG (1.6±0.2)mmol/L、TC(4.5±0.6)mmol/L;各指标前后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BP=4.285,tDBP=4.913,tFPG=4.597,tBMI=4.048,tTG=4.253,tTC=4.982,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其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李晶  窦京涛  金楠  姬秋和 《心脏杂志》2009,21(4):534-536
目的 探讨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与血脂、血糖及年龄的关系。方法 2007年于北京大兴区选择630名年龄≥18岁健康常住居民[三酰甘油(TG)≤1.7 mmol/L,且胆固醇(TC)≤5.7 mmol/L;空腹血糖(FPG)<6.1 mmol/L,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 h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进行血脂、血糖、年龄及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等检查。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与FPG(标准系数=0.006)、TC(标准系数=1.849)、年龄(标准系数=0.252) 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1)。结论 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与FPG、TC、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及心、肾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老年男性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56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366)与非糖尿病组(n=290)。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TnT),并依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别。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红蛋白[(132.3±15.62)mmol/L vs.(131.14±12.32)mmol/L]、TG[(1.52±1.09)mmol/L vs.(1.35±0.69)mmol/L]、HDL-C[(1.15±0.32)mmol/L vs.(1.20±0.33)mmol/L]、T3[(4.05±0.69)nmol/L vs.(4.27±0.85)nmol/L]、TnT[(0.05±0.18)μg/L vs.(0.02±0.02)μg/L]、LVMI[(179.82±44.83)g/m2 vs.(168.21±32.16)g/m2]、24h收缩压[(125.00±12.14)mmHg vs.(123.00±11.11)mmHg]、白昼收缩压[(127.00±13.09)mmHg vs.(125.30±12.29)mmHg]、夜间收缩压[(128.12±16.28)mmHg vs.(125.34±14.59)mmHg]、夜间血压与白天血压比值[(0.99±0.05)mmHg vs.(0.98±0.04)mmHg]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升高更为严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为明显,心功能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盐负荷及补钾对健康成人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年龄在28~60岁的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及补钾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 d,低盐饮食、高盐饮食和高盐补钾饮食各7 d的研究。在基线调查和各干预阶段的第5,6,7天采用英国产随机零点血压计连续测量3 d血压。测量血压前受试者静坐休息5 min,测量3次,求平均值,并计算3 d血压测量值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作为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受试者血压在低盐期较基线期显著下降[SBP:(112±11)mmHg vs.(117±14)mmHg;DBP:(74±8)mmHg vs.(76±10)mmHg,P<0.01];高盐期较低盐期明显升高[SBP:(119±14)mmHg vs.(112±11)mmHg;DBP:(77±9)mmHg vs.(74±8)mmHg,P<0.01];补钾期较高盐期显著降低[SBP:(114±12)mmHg vs.(119±14)mmHg;DBP:(75±8)mmHg vs.(77±9)mmHg,P<0.01]。限盐后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均降低[SDSBP:(3.9±1.5)mmHg vs.(4.3±1.0)mmHg;SDDBP:(3.2±1.4)mmHg vs.(3.6±1.6)mmHg,P<0.01];高盐期较低盐期升高[SDSBP:(4.4±1.6) vs.(3.9±1.5)mmHg;SDDBP:(3.7±1.2) vs.(3.2±1.4)mmHg,P<0.01]。结论:钠、钾摄入量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低盐饮食后血压下降,高盐饮食后血压升高,而在高盐负荷基础上给予大剂量补钾使血压下降。高盐饮食可增大血压变异性,限盐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对收缩功能中间型心力衰竭(HFmrEF)的疗效。方法:100例HFmrE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和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两组均治疗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HR)、血脂、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血钾(K+)、血浆脑钠肽(BNP)、NYHA分级、舒张功能分级和LVEF,治疗1年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SBP、DBP、HR、血浆TC、LDL-C、FBG、BNP水平、NYHA分级和舒张功能分级均显著降低,LVEF和螺内酯组K+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HR[(67.6±6.9)次/min比(61.1±5.5)次/min]、血浆LDL-C[(3.5±0.8)mmol/L比(2.8±0.6)mmol/L]、BNP水平[(491.4±295.5)ng/L比(360.5±226.6)ng/L]、NYHA分级[(2.0±0.7)级比(1.4±0.5)级]和舒张功能分级[(2.2±0.7)级比(1.4±0.5)级]降低更显著,K+水平[(4.2±0.7)mmol/L比(4.9±1.4)mmol/L]和LVEF[(46.1±3.8)%比(47.9±4.1)%]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治疗1年后,螺内酯组MACE发生率(26.0%比86.0%)和心衰住院率(14.0%比66.0%)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施加小剂量螺内酯可显著提高HFmrE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心衰患者后期住院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生情况以及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人2894名,收集各项临床资料,根据其尿酸(UA)水平分为正常尿酸组和高血尿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20.80%(602/2894).高血尿酸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静脉血糖(FBG)水平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23.9±5.1)kg/m2比(19.2±3.2)kg/m2(P=0.020)、(146.2±12.8)mm Hg比(134.8±8.6)mm Hg(P=0.029)、(89.7±7.2)mm Hg比(74.8±6.5)mm Hg(P=0.016)、(3.18±0.69)mmol/L比(2.13±0.58)mmol/L(P=0.035)、(6.79±1.28)mmol/L比(5.05±1.12)mmol/L(P=0.039);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血尿酸正常组[(1.19±0.28)mmol/L比(1.58±0.35)mmol/L(P=0.041)];两组血甘油三酯(TC)、血胆固醇(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尿酸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超重及肥胖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10.5%比2.8%(P=0.002)、5.1%比2.9%(P=0.026)、8.6%比5.0%(P=0.031)、4.7%比1.8%(P=0.013)、46.2%比24.8%(P=0.02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BMI、SBP、DBP、TC、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尿酸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汉族、哈萨克族女性高血压与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及电解质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了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386名30岁至65岁之间的汉族、哈萨克族女性,分为原发性高血压(EH)组192例(汉族82例,哈族110例)和正常血压组194例(汉族102例,哈族92例)。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汉族妇女EH组收缩压[(162.99±21.02)mmHg∶(114.75±13.11)mmHg]、舒张压[(95.61±11.74)mmHg∶(74.80±7.93)mmHg]、年龄[(51.67±7.49)岁∶(42.80±7.86)、岁]、体重指数[BMI,(26.60±3.32)kg/m2∶(24.86±3.29)kg/m2]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均0.05)。临床生化指标EH组的血钠[(140.83±1.88)mmol/L∶(139.96±1.42)mmol/L]、ANP[(0.14±0.05)ng/ml∶(0.12±0.04)n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而血钾[(4.09±0.51)mmol/L∶(4.23±0.43)mmol/L]水平较正常血压组低(P0.05);(2)哈萨克族妇女EH组收缩压[(165.95±26.25)mmHg∶(118.04±11.46)mmHg]、舒张压[(98.55±13.05)mmHg∶(75.22±7.77)mm-Hg]、年龄[(49.26±8.38)岁:(39.47±6.81)岁]、BMI[(27.89±5.39)kg/m2∶(25.25±3.59)kg/m2]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均0.05),临床生化指标EH组血钙[(2.28±0.12)mmol/L∶(2.23±0.09)mmol/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两组间的血钾、血钠及AN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是影响哈萨克族和汉族女性收缩压的主要因素(β=0.19~0.31,P0.05~0.01),ANP是影响汉族女性舒张压的主要因素之一(β=0.246,P0.05)。结论:新疆汉族和哈萨克族女性高血压与年龄、体重指数有关。心房利钠肽可能参与汉族女性血压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58mmHg分为晨峰组(60例)与非晨峰组(60例),均予以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月,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36.7%比51.6%)、左房内径扩大率(26.7%比41.7%)明显升高(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收缩压(SBP)差值[(32.7±4.2)mmHg比(21.2±6.7)mmHg]、舒张压(DBP)差值[(20.3±3.6)mmHg比(13.5±7.4)mmHg]明显降低(P〈0.01),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替米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老年女性人群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2 202例老年女性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根据检验结果分为高脂组与对照组,高脂组依据血脂异常种类再分为单纯高胆固醇组、单纯高甘油三酯组、高甘油三酯合并高胆固醇3个亚组;分析老年女性WBC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并测定RBC、BMI、收缩压、舒张压,分析它们与WBC、TC、TG的相关性。结果高脂组WBC计数为(5.81±1.4)×109/L,对照组WBC计数为(5.63±1.55)×109/L,差异显著(P<0.01)。高TC、高TG、高TC合并高TG亚组WB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WBC计数与TG、RBC、BMI、收缩压、舒张压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女性血脂异常人群WBC计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外周血WBC数量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WBC计数也可作为女性血脂异常的辅助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