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双重染色显示Cajal细胞和NOS神经在胎儿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ajal细胞与NOS神经在胎儿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模式.方法采用18~26周龄胎儿小肠全层铺片和冰冻切片的NADPH-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和c-kit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结果胎儿肌间神经丛周围Cajal细胞体为梭形或卵圆形,核周胞质较少,常见2~3个细长的突起,彼此间形成完整的独立细胞网络.NOS阳性神经广泛分布于小肠的肌间神经丛和环肌内,其中,以肌间神经丛最为丰富,构成神经节、节间束及三级神经纤维网的主要神经成分.肌间神经节内的NOS阳性神经元轮廓较清晰,多数为DogielⅠ型神经元,成簇密集分布,每个神经节内含有数个至数10个NOS阳性神经元.NADPH-d和c-kit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未发现NOS阳性神经和Cajal细胞有共存现象,但NOS阳性神经纤维的走行与Cajal细胞及突起间的距离较近.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胚胎发育中晚期,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递质NO可能已具备对Cajal细胞及胃肠平滑肌调控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道人各段消化管壁内粘膜下神经丛在数量和分布上的差异。在光镜下,食管和胃壁内此神经丛偶见,而且靠近肌层。食管的粘膜下神经丛内有神经元的细胞体。此神经丛在小肠多见,大肠为最多见。一些神经丛靠近肌层,另一些靠近粘膜肌层,因此在小肠和大肠的粘膜下层内的神经丛相似于Gunn提出的Henle丛和Meissner丛,但在食管和胃的粘膜下神经丛却无此种相似性。从食管到大肠,粘膜下神经丛有增多趋势。本文还讨论了粘膜下神经丛内神经元的类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胡登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3)
Gross-Schultze氏经典方法,对用在冰冻切片显示各种神经末梢装置及浸染哺乳动物的壁内神经丛仍是极好的一个方法。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室在掌握组织的固定时间及控制银浸后甲醛还原的适宜浓度方面作了某些改进,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显像清晰。 相似文献
7.
8.
9.
鄒国祥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62,(2)
材料为22只成年猫的胃肠道组织和交感神经节。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作神经组织用的标本,福马林至少固定三天,而后冰冻切片20μ厚,按简化的Bielsehowsky-Gross法镀银,部分切片用三氯化铁、次甲基兰或普通染色法处理。作组织化学用的标本,福马林固定3—6小时后,冰冻切片20—30μ厚,按Snell改良的Koelle氏组织化学方法处理,观察胆碱脂酶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11.
12.
覃立生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83,(1)
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但传统的“三针阻滞法”操作繁琐费时,临床应用不广。我院自1966年开始采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现将63例的情况作一总结。 63例中男17例,女36例;年龄9~61岁,多为青壮年;单侧阻滞32例,双侧31例;手术种类计甲状腺次全切除13例(其中11例为甲亢),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切除37例,甲状舌骨囊肿或瘘切除3例,颌下肿瘤切除3例,颈淋巴结切除2例,其他手术5例。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法研究了3例死亡2小时的成人下鼻甲粘膜的微血管构筑。粘膜内存在两级微动脉吻合拱,终末微动脉以树枝状或梳状分支形成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本文还讨论了微血管构筑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显示小鼠肠肌间神经丛铺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健康成年雄性昆明小鼠 5只 ,体质量 2 0~ 30 g,ip肌松药后以颈椎脱臼法通过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腹腔 ,暴露的消化道器官不断用温和的 0 .0 1mol· L- 1 PBS(p H7.0 )清洗保持湿度 .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取材后用含尼莫地平 (10 - 6mol· L- 1 )的 0 .0 1m ol· L- 1 PBS冲洗 ,以 40 g· L- 1 的多聚甲醛充盈到最大程度后将各肠段两端扎紧 ,立即用 40 g· L- 1多聚甲醛液灌注固定 ,再放置其中固定6~ 8h(4℃ ) ,再移入 30 0 g·L- 1蔗糖液中 4℃过夜 .1.2 方法 各肠段沿肠系膜纵行剪开以 0 … 相似文献
15.
人胎儿小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群体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微机系统上建立的三维重建实验方法对胎龄4,7,10月的8例人胎儿小肠肌间神经节微构筑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有关的三维形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男患,59岁,因"进食不规律3个月,上腹部胀痛不适半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诉3个月前体检发现血脂高、血液粘稠后开始减少进食,每天只进食早餐,体重下降约15公斤.半月前患者自觉剑突下间断性胀痛,每次数分钟后即可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肩背部放散痛,大便正常,未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十二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的病变可发生于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其中以粘膜层病变较多,且粘膜以下及淋巴管、血管因性的病变最终也会累及粘膜层.可见,观察了解小肠粘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及前颈部手术具有应用颈丛神经阻滞的强烈指征,本文对 240例此类病人分别用一针法颈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就其用药量、麻醉效果及毒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中颈浅丛阻滞改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块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滞颈浅丛).对照组:采用C4横突一针阻滞法.局部麻醉药均为0.25%罗哌卡因.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评价阻滞效果,监测抬头肌力,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切皮时(T2)、分离瘤体时(T3)、手术结束时(T4 )5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1、T2、T3时间点的HR均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HR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2、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的阻滞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40,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阻滞后,两组患者头颈活动均自如,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