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小肝癌的临床鉴别诊断及不典型CT表现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经过对我院20例患者进行病理学分析证实的、并通过CT扫描发现有不典型小肝癌的症状,对他们的22个病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最终在20例患者中发现呈不典型表现的病灶共计有22个。11个在动脉期强化比较明显,在延迟期与门静脉期为相等、中心斑点状强化或略高密度强化,2个在门静脉期及动脉是等密度,延迟期降低,6个在三个时期都是处在低密度,3个动脉期边缘有明显强化,其他两个时期也在持续强化。结论:小肝癌的不典型在CT中有多种表现形式,病理学基础及病变组织的血运因素造成了不典型表现的产生,掌握了小肝癌不典型表现和其他病变的区别可以有效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11例,轻度强化15例。延迟扫描26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他常见痛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类型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62例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征象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及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62例患者共检出低密度14例,等密度38例以及高密度10例。透明细胞癌以等密度居多(60.00%),乳头状细胞癌以等密度居多(70.43%),嫌色细胞癌以低密度居多(66.67%)。不同类型小肾癌患者CT平扫结果之间差异显著(P0.05)。透明细胞癌以明显强化居多(77.14%),乳头状细胞癌以轻度强化居多(90.48%),嫌色细胞癌以中等强化居多(66.67%),不同类型间强化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类型间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及典型强化居多,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透明细胞癌三期CT值均显著高于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各期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类型小肾癌实质期CT值均显著高于其他两期,三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不同类型小肾癌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不典型CT、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Ns的不典型CT和(或)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病变相对于正常胰腺呈等密度1例,稍低密度3例,其中1例瘤内见钙化;CT增强扫描4例均为轻~中度增强,静脉期较动脉期增强幅度稍减低,所有患者各期增强幅度均未超过胰腺实质,其中1例可见延迟期不完整包膜强化,包膜密度略高于周围胰腺.3例患者行MRI平扫、DWI及增强检查,2例肿瘤相对正常胰腺呈长T1、稍长T2信号,较均匀,1例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较高与稍低混杂信号,CT所显示之病变内钙化T1、T2均呈较低信号.DWI序列3例病变均呈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病变均呈轻到中度强化,2例强化较均匀,1例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均未超过正常胰腺.2例MRI可见有部分包膜环形强化,略高于周围胰腺实质.结论:明显增强以及包膜强化被认为是P-NEN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多样,认识其多样性及不典型影像学征象,可以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并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7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2例,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或欠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病变直径0.8 cm~3.5 cm,平均1.8cm,瘤体小时(≤ 3 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 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皮髓质期至实质期渐进性轻度增强,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与其它类型肾癌不同,可为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腹膜后椎前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报道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椎前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位于腹膜后椎前、腹主动脉右侧、右侧肾上腺前内方.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等程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更广、更均匀;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开始减低;坏死区不强化,于门脉期边界显示最清.2例患者手术完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随访一年患者基本情况良好.结论:CT检查尤其是双期扫描并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率,并为手术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的CT和MR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自1995年1月~2012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均接受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43.4岁。结果:19个病例中14例病灶位于胸部(胸腔或纵隔),2例位于颈部,3例位于腹膜后区,局限型16例,弥漫型3例。CT检查采用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局限型病灶在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弥漫型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两者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MR扫描:4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1例为中等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基本一致。结论:颈部、胸部或腹膜后区的富血供病变,在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应高度怀疑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83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73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21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83例中57例为巨块型(68.67%),16例为结节型(19.27%),10例为弥漫型(12.04%).73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结合MRI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重T2加权MR水成像技术对63例患者行MRCP检查,图像经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3DMIP)后处理。结果63例患者中,3例为正常,60例发现不同程度病变,其中肿瘤患者36例(9例肝门区原发性胆管细胞癌、2例肝门转移癌、5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外胆管癌、5例壶腹癌、8例胰头癌、3例十二指肠癌),灵敏度为93.2%;结石患者16例(6例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4例肝总管结石),灵敏度为89.5%;炎症患者8例(3例胆管炎、3例胰腺炎、2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感染),灵敏度为83.2%。均与病理或临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CP可准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明确病变性质,对非梗阻性胆胰疾病,MRCP可显示病变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但不能脱离MRI平扫和增强,是后者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诱发肝癌过程中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4组,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制备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应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检测Shh、Ptc、Gli1 mRNA在对照组、模型组(6w)、模型组(14w)、模型组(22w)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模型组(6w)大鼠肝脏的肝小叶周边可见嗜酸性、气球样变性等肝细胞损伤的表现,模型组(14w)大鼠肝脏中可见肝假小叶和非典型增生结节,模型组(22w)大鼠肝脏中可见到高分化的肝细胞癌结节.Shh、Ptc、Gli1 mRNA阳性表达细胞主要分布在大鼠肝脏中的肝细胞损伤区、增生结节、癌结节、小叶间胆管上皮和癌旁组织中,Shh、Ptc、Gli1 mRNA在模型组的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Shh信号通路在诱癌过程中异常激活,可能促进肝损伤后的正常修复、异常增殖及肝细胞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mi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HCC标本54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显示Bmi1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细胞中Bmi1表达定位于胞核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43/54),31.2%(17/54),10例正常肝组织未见表达,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CC中Bmi1的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临床TNM分期、是否有肝硬化及是否有HBsAg感染无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高、中分化组Bmi1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肝癌Bmi1阳性组增殖指数(PI)(50.3±21.4)%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17.3±7.1)%(P〈0.05),凋亡指数(A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i1在HCC中高表达,其表达增高可能与HCC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敏  郭晓东  聂影  刘阳  王瑞芳  张大鹍 《生物磁学》2012,(28):5473-5475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研究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癌患者的肿瘤血流灌注情况,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5例并根据活检肝细胞癌病变和肿瘤分级不同分为A组37例(高分化组)和B组28例(低分化组),对两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A组与B组病灶的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tAT=7.266,PAT=0.000;tTTP=5.966,PTTP=0.000;tPI=8.219,PPI=0.000)。A组与B组间的病灶增强时间(1)、增强斜率(2)、清除时间(3)、清除斜率(4)具有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66,PI=0.000;t2=317,P2=0.000;t3=8.880,P3=0.000;t4=6.178,P4=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癌分级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肝癌和获得肿瘤分级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兔VX2 肝癌模型制作进行改良,以用于介入治疗学研究,同时探讨瘤灶的CT 表现及CT 在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兔皮下使其成瘤并传代;新西兰兔24只,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于建模后7、14、21 d分别行超声、CT及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检测兔肝VX2 瘤灶,评估瘤灶生长变化;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评估影像检查结果.结果 24只(100%) 动物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全部成功.瘤灶以种植后2周CT显示最清楚和典型,直径1 cm~2 cm 左右,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楚.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富血供.而种植后超过3 周的肿瘤大部分发生坏死.结论 嵌插改良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在对瘤灶进行影像学评价上应尽量选择CT检查,接种后1 周左右的瘤灶较小而难以观察;2 周左右呈肝动脉源性血供丰富的约1 cm~2 cm的实体瘤,造影征像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3 周以上瘤灶大多出现明显示坏死;因此对1~2cm大小的兔VX2 肝癌瘤体,最适合行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re accompanied by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angiogenesis and portosystemic collateral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participate in fibr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however, whether they can be targeted in cirrhosis treatment is unclear. Therefore, we performed three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Liver cirrhosis was induced by 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 (BDL) in Sprague-Dawley rats. Sham-operated rats served as controls. Ra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eceive vehicle, minocycline (a nonselective MMP inhibitor) or SB-3CT (MMP-2 and −9 inhibitor) for 28 day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eries, respectively. MMP-9 knockout mice were used in the third ser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nocycline ameliorated portal hypertension, hemodynamic abnormalities, reduced collateral shunting, mesenteric vascular density, plasma VEGF level and alleviated liver fibrosis. SB-3CT attenuated portal hypertension, hemodynamic derangements, reduced shunting, mesenteric vascular density, mesenteric VEGF protein expression, and liver fibrosis. Knockout BDL mice ha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portal hypertension, liver fibrosis, liver α-SMA and mesenteric eNOS protein expressions compared to wild-type BDL mice. Liver SMAD2 phosphorylation was down-regulated in all series with MMP inhibition or knock-out. In conclusion, MMP-9 inhibition or deletion ameliorated the severity of cirrhosis,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derangements. MMP-9 may be targeted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CT与MR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检出情况,探究CT与MR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病理及临床相关方法确诊102个病灶,其中小肝癌69个和微小肝癌33个,患者均在不同时期或序列下行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比较两者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肝癌小病灶91个,其中66个小肝癌,25个微小肝癌;MRI检查发现95个病灶,小肝癌67个,微小肝癌28个;69个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的为CT动脉期(92.75%)与LAVA动脉期(92.75%),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76.81%);33个微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为LAVA动脉期(75.76%),检出率最低的为LAVA平衡期(36.36%);CT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平衡期、MRI-IN-PHASE、LAVA平衡期、LAVA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MRI对小肝癌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与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MRI-LAVA的动脉期序列对小肝癌病灶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最高;CT与MRI在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3(peroxiredoxin 3,PRDX3)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RDX3进行检测,另所有受试者均进行AFP、肝功能以及肝纤维谱测定;同时分析肝癌患者上述检测指标及临床病例因素与血清PRDX3浓度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PRDX3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患者血清PRDX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RDX3和AF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2和0.836;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肝癌患者血清PRDX3与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透明质酸(HA)的相关性较高(r均大于0.60,P均〈0.01)。肝癌患者血清PRDX3浓度不受HBV-DNA载量、肿瘤直径、门静脉转移的影响,而与肝病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r=0.898,P〈0.01)。结论血清PRDX3的测定有助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诊断,并且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早期发生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并进行体外大量扩增的方法。在该研究工作中,组织标本来源于术后的肿瘤癌旁组织,经过组织破碎、酶消化后,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其中淋巴细胞。分离的淋巴细胞先采用大剂量重组人白介素2(IL-2)(2 000 U/mL)进行引发,然后采用同种异体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饲养细胞进行扩增。针对9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标本,所分离的TIL均能成功进行培养扩增,扩增后细胞数为(1~5.5)×10^9。扩增倍数为111~572。扩增后的TIL,表型检测发现CD3+细胞的比例为(90.3±9.4)%,CD3+CD4+细胞的比例为(24.9±14.1)%,CD3+CD8+细胞的比例为(56.4±20.2)%,CD3+CD56+细胞的比例为(14.8±12.6)%。杀伤检测结果显示,肝癌TIL对非自体肿瘤细胞系HepG2和Bel-7402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因此,采用该改良的方法,原发性肝癌的TIL在体外可以成功进行培养扩增,并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肝癌术后巩固性免疫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