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总结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核心组合。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文献中的临床中药处方,统计常用中药的频次、属性、中药组合以及核心中药组合等,并提取治疗的新处方。结果:共纳入69篇文献,涉及中药处方95个、中药161味,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痤疮主要以清热、补虚类中药为主,性味多以苦、甘、辛味多见,且多入肝、心、肺经;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前6位为甘草、丹参、连翘、黄芩、当归、赤芍;常用中药核心组合为黄芩、甘草,丹参、甘草,赤芍、甘草,连翘、甘草,黄芩、连翘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新处方3首。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可为临床中药内服治疗痤疮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汤剂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筛选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关于中药汤剂治疗NS的相关文献,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其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等。结果:最终纳入78篇文献,方剂78首,涉及中药共140味。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白术、泽泻、丹参等。药物功效以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收涩为主。药物四气以温、平、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肾、肝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94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最多的组合为黄芪、茯苓,置信度最高的组合为山药、泽泻→茯苓,并演化得到6组核心药物组合及其新方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汤剂治疗NS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滋阴补血、健脾益肾药物为主,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郭维琴教授辨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搜集经郭教授诊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医案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依次进行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治则治法、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并归纳总结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新方等。结果:纳入有效医案36 例,处方146首,中药150味,其临床症状以乏力、胸闷胸痛、心悸为主;中医证候以心血瘀阻、心肾阳虚为多,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温补心肾、温阳活血、滋补肝肾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率>50次者共14味;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常用对药有19组,角药有23组,4味药物组合有16组,5味药物组合有6组,6味药物组合有1组;高置信度药物关联规则对药有5组,角药有21组,4味药组合有33组,核心处方为“党参、黄芪、丹参、红花、炙麻黄、淫羊藿”;熵层次聚类新处方有“炙麻黄-淫羊藿-川芎-生赭石”等4个。结论:郭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多虚实夹杂,以阳气虚弱为本,以痰湿阻络、瘀血内阻为标,临证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用药以补气、温阳、活血化瘀类为主,用药温和,处方精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舒兰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AR)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经舒兰教授诊治的小儿AR中药处方,经过筛选,共获得有效处方206首。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总结药物的应用频次、药对组合、新方组合。结果:用药频次>60次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辛夷、白芷、鸡内金、苍耳子、桔梗、薄荷、石菖蒲、路路通、桑叶、黄芩、茯苓、菊花。得出频次>89次的药对共35对,排前6位者分别为:甘草-辛夷、白芷-甘草、鸡内金-甘草、甘草-苍耳子、苍耳子-辛夷、白芷-辛夷。并得出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10首。结论:舒教授临床治疗AR多从风邪论治,重视祛风抗敏,根据所兼夹寒、热之邪的不同,或以辛散温通,或以清宣通利,兼以健脾、化痰、养阴、散结,获效颇佳,为中医药治疗小儿AR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史伟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IgA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收集史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处方,筛选并建立IgA肾病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患者150 例,处方1099首,涉及中药225味。高频用药排名前10位的是茯苓、党参、黄芪、水蛭、白术、淫羊藿、杜仲、芡实、丹参、续断。功效以清热、收敛、利水渗湿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味居多,多归脾、肝经。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为党参-茯苓、黄芪-茯苓、党参-黄芪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条,新处方4首。结论:史教授治疗IgA肾病强调脾肾同调,从脾补肾;标本兼顾,同时兼顾清热利湿;注重活血通络,擅用虫类药物化瘀通络。新处方符合史伟教授用药规律,为IgA肾病的临床治疗或科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明代岳甫嘉所著《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古医籍珍本《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方剂33首,将其全部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利用该软件的集成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挖掘明代岳甫嘉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33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牛膝、枸杞、菟丝子、五味子、茯苓;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分别是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牛膝、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茯苓、菟丝子-牛膝,提取到1个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新处方是芡实、续断、黑芝麻、枸杞、麦冬、人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龙运光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龙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病案,将筛选出的有效处方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采用频次计算、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1首处方,涉及中药218味,排名前10位的中药依次是蜈蚣、黄芪、猫爪草、当归、重楼、茯苓、全蝎、山药、党参、芦根;使用频次最高的功效是补虚、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中药五味以甘味频次最高,其次为苦味、辛味;归经以肝经频次最高,其次是肺经;应用关联和聚类规则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组合分别是黄芪、当归、蜈蚣、党参、猫爪草;黄芪、当归、蜈蚣、猫爪草、芦根;黄芪、当归、蜈蚣、猫爪草、蒲公英。结论:肺癌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毒”“瘀”“虚”,治疗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益气补血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门诊医案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医案121则,提取其方药信息,并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 22.0软件建立方-证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核心网络药物及药对,建立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数学模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199首,涉及中药76味,累计用药频数2677次。高频药物共26味,排前5位的是海螵蛸、砂仁、生姜、厚朴、白蔻仁;药物功效以化湿、理气、补虚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甘味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聚类分析提取到2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味中药药对14对,3味中药药组3组,其中生姜、桂枝尖与其他药物关联性最高。结论:扶阳流派辨治脾胃虚寒型胃痛,临证常以扶正补虚为本,温通中上焦为要,如温阳佐以理气,或燥湿化痰以温阳行气,或理气和中以温阳止痛,或纳气补虚以温阳化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孔伯华诊治暑湿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暑湿》中的医案,建立孔伯华暑湿病医案数据库,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以及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种类、治法等进行分析,导入SpssModeler 18.0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2 进行复杂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医案64 则,药物143 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知母、旋覆花、莲子心、竹茹等,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胃、肺、肝、脾经;药物分类中以清热药多见,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共涉及40个治法,以和中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清芳;出现频次最多的症状为腹泻,舌象以腻苔和厚苔居多,脉象以数脉和滑脉居多。药物关联分析显示,竹茹与知母、代赭石与旋覆花、黄连与知母等组合最为常见;支持度梯度分析显示,最核心的药物组合分别为旋覆花-知母、旋覆花-代赭石、代赭石-知母;复杂网络展示可见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四味药之间存在用量大、关联密切的药物关系,荷叶、莲子心、杏仁、牛膝、橘核、稻芽、莱菔子、黄连、乌药、鳖甲、石决明、竹茹等药物处在网络核心区域。结论:孔伯华所治暑湿病以暑邪伤津耗气、湿邪阻滞气机为基本病机,肝热痰浊为继发病机;清热燥湿、化痰祛浊、清肝醒神、养阴扶正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建库至2021年6月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篇文献,109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27味,总用药频次为9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单味中药频次>20次的有12味,分别为桂枝、红花、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赤芍、威灵仙、丹参、伸筋草、熟附子和艾叶;按性味分析,平、温、寒性药较多,辛、甘、苦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心、脾、肾及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红花-桂枝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多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喻正科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喻教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28 例,将其诊疗数据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652首处方,共259味中药,累计频次11786次,使用频次排前20位的依次为:三七、天麻、丹参、葛根、川牛膝、石菖蒲、煅龙骨、炒白术、陈皮、鸡血藤、蒲黄、益母草、法半夏、川芎、煅牡蛎、姜黄、山药、珍珠母、杜仲、赤芍。频次最高的药性为温性,药味为甘味。药物归经排前3位的依次是:肝、脾、胃经。药物功效排前3位的依次是:活血化瘀、补虚、平肝息风。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药对组合13对、聚类处方7首。结论: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多用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等药物,体现了平肝潜阳、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潘教授治疗胃癌的医案,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证型、证素、药物及组方规律等数据挖掘,归纳总结其辨治规律。结果:纳入的123则病案共涉及13种证型,拆分后得到实性病机证素6个,虚性病机证素4个,病位证素 4个,病机证素以气郁、气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胃脘、脾为主。200首方剂中,共包含中药142味,多药性平、温,药味甘、苦、辛,归脾、肺、肝经;通过药物关联分析得到17对关联药物,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类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由甘草、白术、茯苓、黄芪等12味药物组成的治疗胃癌核心药物网络。结论:潘敏求教授认为胃癌病机为脾胃虚弱,临证组方注重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药物的运用,擅长攻补兼施,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