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炉大料钟是高炉炉顶装料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炉的产量和炉况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取高压、大风量的工艺之后,对大钟与漏斗的密封性要求更加严格。近几年来,我公司几座高炉的大钟使用寿命短,破损严重,特别是大钟与漏斗的密合部分破损极为突出,因此对高炉料钟的破损分析及对料钟结构的适当改造研讨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合理的炉顶装料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保证装料的要求下能保护炉料,尽可能降低落料高度和减少炉料转运次数; 2.炉喉断面大时,能控制炉料分布,且要求布料均匀; 3.密封性能良好; 4.减少设备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5.便于快速修理和更换; 6.投资、生产和维修费用要低。 传统料钟装料设备有下列缺点: 1.料钟的直径愈来愈大,制造和运输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无料钟高炉炉顶设备中布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充分发挥无钟炉顶灵活调节布料的机能,必须准确掌握炉料在无钟炉顶中的运动规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炉料在无钟炉顶内的布料方程,为正确设计、操作无钟装料设备提供依据,为数学模型模拟布料技术的实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孙芹  李常胜 《钢铁研究》1992,(5):62-62,43
据“Steel Times”1992,(12)报道在高炉上,分有钟和无钟两种类型装料系统。在有钟炉顶装料系统中,小钟漏斗接收炉料后经大钟进入炉内。无钟炉顶系统以控制炉内料面高度方式布料。该系统主要由一个受料漏斗、两个原料储存料仓,两个料流调节阀和一个旋转溜槽等构成。对于1000m~3级以上的无钟高炉一般有10~11个角位,每一个角位都产生一个从此角度布料的料环,在炉内炉料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5.
鉴于并罐式无钟炉顶的料罐不在垂直中心线上,对于控制炉料偏析的因素较多和难于掌握,为了控制卸料时炉料粒度偏析,只有在串罐的中心卸料式无料钟炉顶设备中才能实现。本文叙述了在这种无料钟装料设备内如何控制炉料偏析,以及为此所作的各种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6.
高炉大小料钟的操纵装置,是炉顶装料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1即其结构的示意图。由冶炼工艺决定的炉料(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将分批撒布于小钟上,然后下降小钟,使炉料布于大钟上。在小钟关闭的状态下,降下大钟使炉料布于炉内而完成一次装料操作。为此必须保证大小料钟在提升或下降时,对垂心线不允许有所偏离,而且当大小料钟分别升降时相互之间的轴心线应该重合,否则将会破坏大小料钟吊杆之间的密封。  相似文献   

7.
印度比莱钢铁公司七号高炉上装备了无钟装料系统。班加罗尔的工业系统集团巴拉特重型电气公司给配置了不列颠钢铁公司研制的布料数学模型,该模型使用TURBOBASIC语言可在IBM PC/AT兼容微型机上运行,并于1988年11月在比莱高炉上投入运行。 为了改善炉料的分布,无料钟炉顶高炉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无钟炉顶布料的炉料堆积受到多种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装料模式对并罐高炉料面炉料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国内某5 500 m3实际高炉并罐式无钟炉顶系统全模型,利用离散单元法分别对矿(A)-矿(B)-焦和矿-焦两种装料模式下炉料从矿焦槽运动至料面全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装料模式对料面炉料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A矿与B矿布入料面时落点轨迹不重合,导致两种装料模式下料面炉料分布不同。在料面径向上,装料模式对料面矿石体积分布和矿焦比分布影响较小。在料面周向上,矿-矿-焦装料模式和矿-焦装料模式下料面矿石体积分布标准差分别为0.133和0.147,矿-矿-焦装料模式和矿-焦装料模式下料面矿焦比分布标准差分别为0.074和0.086,矿-矿-焦装料模式下矿石体积分布和矿焦比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9.
TOTEM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一种具有创新设计思想的高炉无料钟回转装料装置(BRCU),这是达涅利康力斯在全世界推出的一项专有技术。新设备用阀门取代了原设计采用的料钟,从而使设备维护非常简单,可在高炉短暂的停炉时间内,及时更换暴露在外面的磨损件。回转部件防护板只需要4年更换一次,而且在更换时不需要拆高炉无料钟回转装料装置及卸整个设备。在1:20和1:5模型上所做的试验研究表明,新设备的炉料环形分布质量和工作能力等指标都超过溜槽式布料设备和带料钟回转装料设备。  相似文献   

10.
攀钢4号高炉无料钟炉顶烧结矿粒度分布规律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高炉的缩小模型内进行的模拟布料试验(原形有效容积V=1360m~3),研究了无料钟高炉布料时,炉料径向粒度分布与布料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正交回归、最优化等一系列数学处理,得出了无料钟炉顶高炉烧结矿粒度在炉喉径向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建立了模拟布料的回归数学模型。 该数模较好地反映了装料方式与炉料粒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粒度分布由该数模的15个回归方程给定;反之,确定或知道了粒度分布,通过数模能为生产提供优化操作的装料方式。  相似文献   

11.
威铁2# 高炉大料钟杆发生意外断裂事故,分析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设备管理力度不够,事故前的反常现象判断不明,措施不当。根据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哥萨亚山炼铁厂(Kosaya Gora,KMZ,Kosogorsky,MZ)是一个非全流程炼铁厂,有3座高炉,生产商品生铁与铁锰合金。该厂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有经营和成本的要求,有定点的原料基地。近期,1号高炉利用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方法,通过最先进的炼铁技术、设备及耐材完成了现代化改造。描述了新高炉的建设,包括生产参数设计等的技术方案和一些主要项目的实施情况,涉及独特的配料系统、鼓风参数及铁水(生铁)品质。讨论了工艺技术特点,如开炉与日常操作等,着重阐述了使用最新的保尔沃特(Paul Wurth)无料钟炉顶布料技术后,从炉顶开始控制高炉生产的可能性。介绍开工后一年的生产实绩和未来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张福明 《炼铁》2012,(2):1-8
对近10年国内外建成投产的巨型高炉技术装备进行了阐述,研究分析了当代巨型高炉的技术特征。认为当代巨型高炉在工艺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高炉大型化、精料、无料钟炉顶设备与炉料分布控制、高炉长寿、高风温、富氧喷煤、煤气干法除尘等方面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14.
由位于中心喉管下方,一只或多只可各自围绕其炉心R处的转轴作水平回转的小料钟或刚性圆盘,与一只中空的固定截锥组成的以小钟(或其形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高炉炉顶装料设备─—小钟炉顶,可在装料过程中连续形成多个或无数个不等高同心圆环的基本布料、方便快速的径向调剂、足够准确的不对称布料和减轻甚至消除炉料的粒度偏析现象,从而提高产量、降低焦比、保障炉况顺行。  相似文献   

15.
高炉布料制度能够调节煤气流,控制高炉顺行,在高炉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离散元方法对焦炭在高炉炉顶设备内的偏析行为进行模拟研究,主要针对串罐式无钟炉顶设备和并罐式无钟炉顶设备,并对其料罐和料面的模拟结果进行讨论。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渗透作用,焦炭颗粒在料罐内会发生偏析,串罐和并罐罐体结构不同,其偏析现象亦不同;焦炭颗粒运动到溜槽时,由于溜槽的旋转,料流轨迹会发生变化、焦炭在下降过程中存在一定距离的偏移;并罐式布料器由于料罐重心与高炉中心线不重合,焦炭在料面上的质量偏析现象比串罐式严重。在无钟式炉顶布料器布料过程中,炉料的偏析现象直接影响煤气流在高炉内部的分布,当大颗粒集中在炉喉中心时,中心透气性好,中心煤气流得到发展。反之,中心煤气流受到抑制,边缘煤气流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无料钟炉顶布料实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良勇 《钢铁》2004,39(7):12-15
在武钢2号高炉进行了串罐无料钟炉顶布料实践,分析了多角度中心加焦、折返布矿、拓宽布料区间等布料方式引起煤气流变化及改变煤气利用的原因,在2号高炉的原燃料条件下,采用折返布矿和拓宽布料区间的布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布料模式的摸索还须继续;增加矿石层厚度或调整小粒度矿落点位置,可增大煤气阻力,有利于增加间接还原,提高煤气利用率;完善各种检测设备,开发和应用高精度布料技术,丰富高炉专家系统,可进一步优化高炉操作。  相似文献   

17.
对唐钢1号高炉开炉后富氧喷煤冶炼实践进行总结,通过优化炉料结构,调整上下部制度,高风温和富氧,提高操作水平,加强基础管理等措施,提高煤比水平到170 kg/t·Fe。总结出高炉应根据自身原燃料条件和设备状况,在保证炉况顺行基础上提高富氧喷煤水平,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年初到2000年年末,鞍钢炼铁总厂钟式高炉大钟破损速度加剧,1999年先后更换了5个大钟,2000年更换了8个大钟,大钟的使用寿命明显降低.为了延长高炉大钟的使用寿命,集中力量对大钟的破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对唐钢1号高炉开炉后富氧喷煤冶炼实践进行总结,通过优化炉料结构,调整上下部制度,高风温和富氧,提高操作水平,加强基础管理等措施,提高煤比水平到170 kg/t.Fe.总结出高炉应根据自身原燃料条件和设备状况,在保证炉况顺行基础上提高富氧喷煤水平,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和操作实践上探讨正分装大批重,总结发挥其作用的经验,得出正分装大批重是实现高炉稳定顺行、优质高产、低耗长寿的有效的装料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