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体验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了解和理解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护士心理体验,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某市3家市级医院25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护士进行深入访谈,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主题。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可引起受暴者委屈、愤怒和恐惧等一般不良心理体验;同时,也会产生地位低微感、工作厌倦、工作满意度下降和离职想法。结论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对急诊科护士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应给予受暴者人文关怀,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后的情绪体验,分析暴力攻击发生的原因及对其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12名临床护士遭受暴力攻击后的情绪体验。结果:护士在遭受暴力攻击后主要出现愤怒、委屈、恐惧、无助、抑郁等情绪变化,严重影响了工作和正常生活,渴望暴力攻击后的支持系统,希望制定相关处理流程及休假制度。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应重视护士遭受病人暴力攻击后出现的情绪反应,建立完善的遭受病人暴力攻击后的支持系统,提高精神科护士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感受和经验。方法 采用现象学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归纳出容忍暴力事件而不上报、暴力应对策略、希望获得的支持3个主题。结论 在今后的精神科暴力管理中,护理管理者需引导精神科护士树立对暴力“零容忍”的态度;提高暴力风险评估意识;巧妙运用沟通技巧;合理配置报警设施,优化精神科暴力应急人力支援流程;重视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反思与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心理体验,对精神科护士提供正性应对和人性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对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15名临床护士进行访谈,用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获得的资料。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的心理体验包括:恐惧与愤怒、无助与失望、焦虑与抑郁、困惑与迷茫、低价值感与离职意向。结论 精神科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会出现复杂、强烈的心理反应,一方面护士要正确认识职业性质,积极采取正性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持续关注暴力事件,加强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另外,医院层面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积极为护士营造一个安全的职业环境和舆论环境,提升精神科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精神科护士遭受Ⅱ型暴力的真实体验。方法 借助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PubMed、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关于精神科护士遭受Ⅱ型暴力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自2013年2月—2022年2月。文献质量评价依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评价标准,汇集性整合方法整合结果。结果 共10篇文献被纳入,75条结果被提炼,归纳成16个新类别和5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 1: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的原因;整合结果 2:遭受暴力的类型;整合结果 3:遭受暴力的身心体验;整合结果 4:遭受暴力的应对方式;整合结果 5:护士的需求与期待。结论 精神科是特殊科室,应结合病患病情综合评估暴力的原因并重视其不良影响,提高护士的认知水平并引导其积极应对不良体验,结合精神科护士需求提供必要的内外支持,以降低精神科Ⅱ型暴力发生率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心理体验及其应对方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于2016年4—5月,对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15名临床护士进行访谈,用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获得的资料。结果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的心理感受包括:恐惧与愤怒、无助与失望、焦虑与抑郁、自责与愧疚、困惑与迷茫;护士对暴力的应对方式有: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低价值感与离职意向、支持系统需求迫切。结论精神科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会出现复杂、强烈的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职业的稳定与发展。医院各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还应建立相应的支持保障系统,积极为护士营造一个安全的职业环境,提高护士的职业归属感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在遭受职业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二级甲等精神专科(长宁、静安)医院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注册精神科护士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疏导,观察组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所有护士均使用症状自评量(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量,比较2组干预前后测量结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护士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等维度评分、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遭受职业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贝佳妮  张盛杰 《护理与康复》2015,14(6):503-505+508
目的探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对临床工作的心理感受,为促进低年资护士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形成正性的心理体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工作2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然后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提炼出主题。结果得出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工作心理感受是失落、忧虑、害怕、温暖4个主题。结论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对临床工作存在一定的负性心理感受,护理管理者应加强低年资护士队伍建设,优化执业环境,从而提高其对临床工作的正性心理体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对遭受过工作场所事件暴力的351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9.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场所暴力事件频度、社会支持水平、心理资本水平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发人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制定措施维护该群体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市2家市级医院儿科护士共156人进行整体调查。结果:儿科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小夜班、中午班为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发时段;施暴的主要方式为语言攻击、推搡;受暴者可引起委屈、愤怒、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导致身心耗竭综合征、工作疲溃感、焦虑等身心疾病;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向增强。结论:工作场所暴力给儿科护士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管理者应加强薄弱时段人力资源配置,重视儿科专业护士的培养和使用,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市2家市级医院儿科护士共156人进行整体调查.结果:儿科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小夜班、中午班为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发时段;施暴的主要方式为语言攻击、推搡;受暴者可引起委屈、愤怒、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导致身心耗竭综合征、工作疲渍感、焦虑等身心疾病;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向增强.结论:工作场所暴力给儿科护士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管理者应加强薄弱时段人力资源配置,重视儿科专业护士的培养和使用,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曹治  周伟 《中国临床护理》2021,13(8):514-517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以减少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保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广州某精神病院不同病区的12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聘用形式、工作病区、防暴技能是其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应针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精神科护士对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经历(包括目睹和遭受)医务场所暴力后的真实感受。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1名经历过医务场所暴力的实习护生进行访谈,并运用Colaizzi分析程序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实习护生经历医务场所暴力的类型主要为情感虐待及威胁恐吓;实习护生目睹或遭受医务场所暴力后不仅会产生委屈、害怕、愤怒、内疚、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还会对护生的职业认知造成不良影响。结论医务场所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需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医务场所暴力,并对护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其防卫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郑慧芳  曹新妹  聂磊嬿  张菊英  龚晴 《护理研究》2013,27(15):1427-142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曾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73人,按发生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7人和观察组36人,对照组护士按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护士在常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团体心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得分情况。[结果]经过团体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护士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等9个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SAS和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降低护士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稳定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其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1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结果在166份有效问卷中,有149名(89.8%)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不同年龄、工作时间、学历和职称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形式依次为语言伤害(86.1%)、躯体冲突(32.5%)、特定威胁(20.5%)和性暴力(3.0%);而等待时间过久(67.1%)、未满足患方要求(64.8%)、肇事方醉酒或药物滥用(58.4%)、认为医疗费用高(53.4%)是发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暴力发生可使护士出现委屈(75.8%)、愤怒(66.4%)、不安全感(47.6%)等不良心理反应。结论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对护士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超峰  赵丽琼  冯砚国 《全科护理》2021,19(18):2518-2522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WPV)情况及根本原因分析法(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0月98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 Scale,WVS)调查其遭受WPV现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参加暴力技能培训、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编制、工作时间、所在病房精神科护士的WVS量表总分,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MPV的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入院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人,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常规干预+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评估比较两组WVS评分、情绪智力(EI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74)评分.结果:98名精神科护士遭受WPV以威胁恐吓及情感虐待居多;不同性别、年龄、所在病房、是否参与暴力技能培训、工作时间、EIS得分、职称精神科护士WV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所在病房、EIS得分是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P<0.05);研究组护士干预3个月后情感虐待、躯体攻击、威胁恐吓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士干预3个月后EIS、GQ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遭受WPV以威胁恐吓及情感虐待居多,性别、所在病房、EIS得分是WPV的影响因素,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能减少WPV,提高护士的情绪智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形式及心理情况的现状,为临床护士及管理者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该院一年内遭受工作场所身体暴力的精神科护士的遭受暴力形式和心理状态调查,采用χ2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仅有9.9%的精神科护士掌握暴力防范技巧.精神科女护士较精神科男护士更易遭受暴力行为在身体性袭击(χ2=9.611)、遭遇患者或家属打砸(χ2=4.085)、和被威胁(χ2=5.172)等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1.8%的人认同医院暴力事件越来越多;83.0%的人认为不信任家属,对家属感到恐惧;74.6%的人认为经常失眠、伴有焦虑,但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缺乏掌握工作场所暴力攻击的知识,大部分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并且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护士),为管理者提供一定依据,以制定相应对策,降低工作场所暴力.  相似文献   

19.
精神科护士身体暴力伤害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科病人对护士身体暴力伤害情况,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6年全年80名护士(95人次)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受到暴力伤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身体暴力发生率为28.07%,男、女受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作时间不同的护士受到暴力伤害情况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级暴力攻击居多。受伤部位以四肢、躯干部为主。暴力攻击者主要为新入院、受精神症状支配的病人。重症监护室发生率高。结论精神科护士工作时遭受身体暴力伤害的发生率高,工作危险性大。应制订完善的防范措施,以降低精神科病人对护士的身体暴力伤害。  相似文献   

20.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