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可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所选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在DSA监视下,载瘤动脉放置LEO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支架位于载瘤动脉内并跨越动脉瘤颈.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半释放技术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2009年2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6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8例,其中100%栓塞17例,95%栓塞5例,90%栓塞2例。术中并发症3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24例术后2~46个月随访,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对2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29例患者中有19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置入,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21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14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复查示动脉瘤未显影,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1例复发,2例单支架置入患者复查示1例动脉瘤完全消失而另1例仍有动脉瘤残留,2例双支架置入患者复查示1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1例动脉瘤缩小。结论: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是血管内治疗以破裂出血起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动脉瘤体累及小脑后下动脉,使用支架置入技术是可供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微小颅内动脉颈内动脉段(ICA)动脉瘤的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微小ICA动脉瘤(直径小于3mm)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35-72岁。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技术栓塞治疗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9例。结果 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小ICA动脉瘤手术完全成功,1例(7.1%)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仅支架置入组9个月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0.0%,完全无症状率60.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12个月后完全闭塞率88.9%,完全无症状率55.5%。统计结果显示,仅支架置入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支架辅助弹簧圈组高(t=4.21,P=0.039),但是其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低(χ2=5.09,P=0.011)。结论采用单一支架置入栓塞微小动脉瘤的患者完全闭塞率较低,但是患者的并发症少、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1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体平均0.96)手术方式及效果。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应用Neuroform支架6例,LEO支架5例。1个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2例,2个LEO支架重叠覆盖瘤颈1例。结果:10例在术后3个月~12个月复查造影。①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Neuroform支架6例,LEO支架5例;术中5例100%栓塞,3例复查瘤腔均不显影;术中6例75%~90%填塞,但均有造影剂严重滞留,4例复查,3例瘤腔完全闭塞,1例瘤腔扩大。②2例采用1个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术中均有造影剂严重滞留,复查瘤腔均不显影。③1例采用2个neuroform支架重叠覆盖瘤颈,术中有造影剂严重滞留,10个月后瘤腔消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取单纯血管内支架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血管内支架的选择和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介入治疗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满意填塞.结果 24例患者共计24个瘤体,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8个,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6个,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弹簧圈--Matrix可脱弹簧圈(Matrix detachable coils,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22个动脉瘤),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2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7个行单纯Matrix栓塞,5个采用支架瘤颈成形术结合Matrix栓塞).100%致密填塞15个(68%),95%填塞4个(18%),90%填塞3个(14%).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例弹簧圈尾端脱入毗邻的血管,1例载瘤动脉闭塞.10例患者术后4~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无动脉瘤复发及明显载瘤动脉狭窄,8个动脉瘤体积缩小.18例均进行临床随访(1~12个月),2例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预防动脉瘤复发并可减轻占位效应,但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