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作者结合在江苏宜兴一个小镇上所作的住宅区规划设计,谈如何因地制宜,营造一个宜人的居住空间。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交往单元”的构想;2.院落与“交往单元”;3.外廊与共融空间;4.营造有归属感的社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现代居住建筑单元人口公共空间的现状以及入口空间对于人们交往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倡导空间功能的聚合性。同时,提出可识别性、可防卫性、邻里感受三方面的空间属性,最终促进由“被动居住”向“主动居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孔磊 《山西建筑》2007,33(29):29-30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类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相似文献   

4.
反思人类对宜居小群体居住形态的生理需求,并归纳出该形态的主要特点,进而落实到在中国郊区建设宜居小群体有待解决的四个问题:最佳居住密度、空间形态模板、交往推动体系、开发单元规模。  相似文献   

5.
混合居住模式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解决社会分层和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混合居住小区中,公共交往空间是实现和促进交往行为产生的重要场所,设计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本文将以混合居住小区——广渠门京城仁和小区公共交往空间为例,讨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混合居住模式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以期对今后混合居住模式下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敏 《山西建筑》2010,36(2):18-19
从行为主体生理、心理、行为活动需求这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住区空间品质对人本关怀的表征内容,即空间的暗示与适应性、空间的引导作用、空间密度与交往互生性等,指出应注重居民心理及活动和交往的需求,以营造能够给人们以安全感、归属感、美感的空间,从而真正提高居住品质,实现人本关怀宗旨。  相似文献   

7.
王波  刁建新 《建筑与环境》2009,3(5):156-157
针对高层居住建筑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引入“交往空间”以找回高层居住建筑中日渐失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塑家园感与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对银发浪潮的居住空间环境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要特征,文章以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分析了老年人生活特点和居住需求,分别从景观价值、交往空间、道路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适于老龄化现状的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三十年后过快的新农村建设导致邻里关系的生疏,交往的缺乏和传统乡土乐趣的消失.该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中介空间的理念,对邻里单元的核心交往空间进行再认识,意在追寻在乡村居住环境中迷失的邻里情谊,引导居民形成一种和谐的邻里交往观,让乐趣回归乡村,让邻里回归和谐.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机构的规模与数量也逐渐增加。在对大连市养老机构设施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访谈等方法,记录养老机构交往空间的使用状况和老人在不同交往空间的行为,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的空间模式、交往空间构成、空间内老人行为活动类型,总结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的交往空间和空间内的行为活动特征,以期发现老人行为活动和交往空间存在的关联性,进一步创造更合理的交往空间,为提高老年人居住空间品质和居住体验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