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豚草条纹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6±1℃恒温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豚草条纹叶甲种群每一世代以59倍的速率增殖。其内禀增长力为0.06772,瞬时出生率和瞬时死亡率分别为0.31753和0.24981。世代的平均历期为66.5天。种群平均日增长1.07倍。种群存活呈DeeveyⅡ型分布,雌虫年龄特征存活率呈Ⅰ型分布。种群年龄组配为:卵占37.44%、幼虫占45.08%、蛹占12.05%、成虫占5.43%。  相似文献   

2.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猿叶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泰安市田间,该虫有两个明显的危害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年发生1~2代,部分隔年繁殖。滞育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陆续出土繁殖。在25℃下,成虫产卵期为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第1代成虫5月中旬全部入土越夏。越夏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土繁殖。在25℃下,产卵期为13~26d,每雌产卵量平均775粒。第2代成虫10月下旬前陆续入土越冬。雌雄一生能多次交配,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11.2、10.2℃。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4个月。  相似文献   

3.
对豚草卷蛾温湿度的适应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卷蛾的过冷却点在-6 84~-15 84℃之间,随入冬气温的逐渐降低而降低,越冬滞育幼虫的含水量明显低于生长期幼虫。在35℃高温条件下,发育期虫态的化蛹率为27.3%,其存活率、孵化率、正常羽化率和成虫的交配率在50 0%~68 4%之间,产卵量仅为87 6粒/♀,表明35℃已是豚草卷蛾生长发育的限制温度。在高温处理下各虫态50%个体死亡所需时间依次为成虫>幼虫>卵>蛹,以蛹的死亡历期最短。各虫态在不同湿度环境下以成虫产卵所受的影响较小。附着在新鲜叶片上的卵几乎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化蛹和羽化要求环境湿度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麦秆蝇的研究(一)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秆蝇在内蒙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禾本科宿根杂草中越冬,在中滩地区现己肯定的越冬寄主共有五种,而以披硷草(Clinelymus dahuricus(Turcz.)Nevski)中越冬虫口密度最大。翌年春越冬幼虫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盛发,此时是开始药剂防治适期。盛发期的早晚与4月及5月份月平均气温具有强负相关,试以4月1日起至成虫开始盛发前一日止,日平均温度总和至760日度,预测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有相当的准确性。越冬代蛹期平均为15.33天。成虫羽化以上午6至8时最多。羽化后至开始产卵的历时平均为5.35天。每雌虫产卵量平均为11.8粒,最多41粒。产卵期间平均为11.1天,最长22天。越冬代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6.24天,雄虫为12.28天。越冬代成虫在麦苗上产卵,卵散产,大多产于麦叶正面近基部4毫米范围内。成虫对产卵地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第三及第四叶片上着卵最多,成虫喜产卵于具有4至6个叶片(拔节到孕穗期)尤其是拔节期的麦茎上。由于小麦生育期的不同,不仅着卵密度不同,幼虫入茎为害率也有差别,麦茎生育期愈近老熟,着卵愈少,幼虫入茎为害率愈低。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6月末己全部孵化。卵期平均为5天。幼虫孵化后从小麦叶基叶鞘与茎间蛀入为害。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后半期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旬至7月中旬初期,7月中旬末基本上己全部化蛹,蛹期平均为9.9天。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麦收愈早,麦秆中遗留麦秆蝇蛹愈多,但内蒙西部地区大部分在7月下旬进行麦收,此时第一代成虫已大部羽化飞出,部分转向田间落粒自生麦苗上产卵,大部分第一代成虫转移到附近杂草、糜子、马铃薯、蔬菜或其他茂密的作物田中,除杂草外,未发现卵粒,仅系暂时潜藏处所。第一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卵期平均为6.38天。幼虫孵化后入茎寄生生长发育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是以休止状态越冬的。如果温度在13℃以上、有光照和食料充足,就可进行产卵繁殖。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在小麦阳畦复盖塑料薄膜繁殖瓢虫获得成功。试验的瓢虫于1976年1月29日产卵,幼虫于2月26日化蛹;以后几年的产卵时间为1977年2月1日,1978年1月1日和1979年1月24日。1978年,我们复盖了2平方米的小麦阳畦,放入3头越冬代成虫,1月1日开始产卵,2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2月中下旬为幼虫盛期,并且开始化蛹,3月9日出现一代成虫。第一代繁殖了幼虫1250头;4月17日产第二代卵,5月初为第二代幼虫盛期,5月4日出现二代成虫;5月28日产第三代卵。到麦收前共繁殖了三代,比麦田多繁殖了一代。从而说明七星瓢虫在冬天也能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6.
大灰象虫是福建省柑桔类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福州、閩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少数二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底开始出土活动,取食新梢嫩叶及幼果。4月中旬为发生盛期并开始产卵,产卵期长达69—111天。卵期在4—6月間为7—12天,7—8月間为5—6天。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7月中旬以前孵出的幼虫,当年10月底开始羽化,羽化成虫在蛹室中越冬,翌年春暖出土;7月下旬以后孵出的幼虫,当年职幼虫在土室内越冬,幼虫期长372—400天,直到第二年9—10月間才化蛹、羽化,并以成虫越冬,第三年春暖出土。成虫食性复杂,不同食料植物对其寿命、产卵量、产卵期有很大影响。生活在桃树上成虫寿命最长,产卵数量也最多。防治方法,采取胶环捕杀或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收效很大。药剂方面,可噴射50%敌百虫400倍液或6%可湿性六六六及25%DDT乳剂混合液(1:1:200)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7.
经3年调查研究,发现我县麦田发生一种新的麦叶蜂一浙江麦叶蜂Dolerus sp.1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夏,蛹和部分预蛹越冬。越夏、越冬场所均在土下13cm左右处。成虫和幼虫有假死习性。每1雌成虫产卵54—72粒,寿命平均为11.2天,卵散产,  相似文献   

8.
大突肩瓢虫生物学及田间种群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在云南开远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蔗茎老叶鞘内越冬。日均温26.6-27.8℃下,卵期3-4天,幼虫期9-12天,预肾期1天,肾期4-5天,成虫产卵前期20-25天,1个世代历期37-46天;日均温24.5-25.5℃下,卵期5-9天,幼虫期14-21天,预肾期1-2天,蛹期5-8天,成虫产卵前期25-30天,1个世代历期45-55天。(第4代)(越冬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全代历期长达250余天。成虫、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大突肩瓢虫田间种群:6妆开始在蔗田出现,8-10月种群数量明显增长,11月间形成高峰,12月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相似文献   

10.
瑞丽桔小实蝇、瓜实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瑞丽,桔小实蝇一年发生5-6代,以第5代和第6代成虫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0-150天。瓜实蝇一年发生7-8代,以第7代和第8代成虫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90-120天。温度影响卵、幼虫及蛹的历期,湿度影响羽化率。用不同寄主饲养桔小实蝇,其产卵量、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幼虫历期具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植物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learuw E.F.Smith)是一种重要细菌性病毒,在我国马铃薯、甘薯、花生、番茄等许多种农作物上造成很大危害。近年国际上对青枯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已在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六年来的资料分析,在东北各地松苗立枯病发生的开始时期,一般多在5月中旬,北部则稍迟;流行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间,为期将近一个月;发病休止期约在7月初旬至8月中旬,差异比发病开始时期大。病害发生延续期约45—82天,平均发病期为61.4天。红松幼苗发病与流行盛期较晚,与樟子松和落叶松有所不同。三种立枯病菌病苗的出现时期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丝核菌(Rhizoctonia)病苗发生最多在土温18—22℃,腐霉菌(Pythium)在17—22℃,镰刀菌(Fusarium)在23—28℃,所以一般早期发生的病苗主要为丝核菌侵染所致,其次为腐霉菌,在后期则多数为镰刀菌,但如早期土温较高时,亦有较多的镰刀菌病苗。总的发病土温范围是11—30℃,适温为18—25℃,红松幼苗的发病土壤适温还要高些。松苗立枯病在东北地区的流行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影响。松苗在生长感染期间,如遇雨量大和次数多或土壤含水量高时,则有利于发病,几天后在流行曲线上即可出现发病率的高峯。土壤温度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在幼苗生长期间,土温范围都适宜于立枯病的发生。在同一地区的发病期间,苗床土壤 pH 值的变动并不显著,故在同一地区病害流行与 pH 值关系亦不大。当年病害发生总百分率的高低,除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病害发生延续期长短的影响。如发病延续期久,则总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麦类禾谷镰刀菌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各地禾谷镰刀菌菌株间的致病力有强弱的不同,小麦品种对江苏禾谷镰刀菌菌株的抗病性也有强弱不同,但无一品种免疫。江苏各地禾谷镰刀菌菌株的致病力和品种的抗病性都没有特异性差异,所以,还不能认为江苏的禾谷镰刀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存在。建议在江苏可以当地毒性较强的菌株作为麦类赤霉病抗病性鉴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n autoradiographic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14C-labelled assimilates, derived from 14CO2 fed to the aerial parts, was made at te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Oxalis latifolia H.B.K. and Oxalis pes-caprae L.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of labelled assimilates to the underground parts of both species were revealed. These pattern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ing of control by defoliation and by foliageapplied herbicides.
Etude autoradiographique de la distribution des métabolites marqués an 14C à différents stades de développement de l'Oxalis latifolia H.B.K. et de l' O. pes-caprae L.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保护学报》1983,10(3):145-146
黄瑞纶先生(1903—1975),字子荣,河北任邱人。值兹黄老八十诞辰,生前友好怀念殊深!黄先生192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留任本系助教,1930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系攻读农业化学,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关于有机物中微量、汞测定的论文,被评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返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麦白粉菌菌株之间的有性杂交,获得1个白粉菌杂交分离群体。对该群体中各个体在鉴别寄主上进行了无毒性/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对应于小麦抗病基因Pm 4a、Pm4b和品种白免3号、Era抗性的小麦白粉菌无毒性分别由1对基因控制;对应于Pm 3b的无毒性/毒性分离在杂交群体中偏离1对或2对基因的分离比例。对应于Pm4a、Pm 4b和白免3号抗性的3个无毒位点之间完全连锁,在杂交群体中共分离;该3个位点与Era抗性对应的无毒位点之间不具有连锁性。  相似文献   

17.
7. CONTROL OF TIPULA SPP. LARVA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侧沟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p.的触角上存在5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A型、B型、C型,槽状感觉器,锥形乳头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和钟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别进行了讨论,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4年9月至10月在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调查中共发现了4种廿八星瓢虫的寄生性天敌,其中包括瓢虫姬小蜂,啮小蜂、金小蜂和一种尚未定名的寄生蜂。以瓢虫姬小蜂分布广泛,被寄生后的瓢虫形成蛹干尸。经室内饲养证明啮小蜂为瓢虫姬小蜂的寄生蜂。金小蜂仅只采集到一头标本,它的寄生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瓢虫姬小蜂已引种到美国农业部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P E G( M W 6000)对当年生绵刺嫩枝进行渗透胁迫处理,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物( S O D)、过氧化氢酶( C A T)的活性和丙二醛( M D 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绵刺嫩枝在渗透份胁大于- 2.0 M Pa 迫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 S O D 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较弱,膜系统基本完整; 渗透胁迫小于- 2.0 M Pa。 S O D 活性明显下降,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膜透性增加。 M D A 含量与 S O D 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 - 094217); C A T 的活性随渗透胁迫强度增大而逐渐增强,达到一个峰值(- 2.5 M Pa)后,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绵刺嫩枝中 C A T 和 S O D 活性具很强的抗水分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