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3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5月-2012年4月接受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4月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65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护理干预组的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对照组58例的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89.65%,术后随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72%;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率护理干预组患者为96.83%、干预组家属为89.47%,对照组患者为60.00%,对照组家属为53.49%,护理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进行空气、患者皮肤、保暖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方法选择整治前的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整治前225例和整治后的2014年1-6月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419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68.89%,整治后下降为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治前、后全部手术病例均为单用抗菌药物,无联合用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整治前、后分别为69.68%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感染率整治前、后分别为0.44%和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专项整治,对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有一定提升作用,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与影响因素,为规范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和临床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1月于神经外科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 05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用药品种、用药天数、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52例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90例,感染率为4.39%;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0.74%(1 862/2 052)。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应用频率较多。其中合理用药1 693例,合理用药率为90.92%(1 693/1 862)。术后用药时间延长、急诊手术和术后住院天数延长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有效防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4.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进一步推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化。方法对931例Ⅰ类与Ⅱ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术前30 min、术前2~4 h及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者分别占7.52%,11.82%,80.67%。I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为5.60 d,≤3 d者199例(31.34%);Ⅱ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为7.40 d,≤3 d者71例(23.99%)。围手术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者268例,占28.79%。Ⅰ类与Ⅱ类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各1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21%。感染发生与预防用药开始时间、用药疗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围手术期用药方案能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应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点,为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各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7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从75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方式实施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 750例患者共实施手术772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4例、38例次,感染率为4.5%、例次感染率为4.9%;3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位于表浅切口部位的较高为28例次占73.7%;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烧伤科、泌尿外科和骨科;对照组术中平均体温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5.8%。结论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发生于表浅切口,常见于烧伤科,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减少患者的病痛,建议临床上在围手术期采用合理的保温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的效果,以达到降低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率的目的。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8月妇产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8例,其中行剖宫产术82例、全子宫切除术32例、阴式子宫切除术53例、卵巢癌根治术47例、其他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6例和对照组12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发生感染22例,感染率为18.97%,对照组发生感染54例,感染率为44.26%,干预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剖宫产术后感染率分别为5.00%与50.00%,两组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率分别为37.04%与57.69%,干预组剖宫产术及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呼吸系统感染占4.54%,低于对照组的25.93%(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切实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7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31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照组,29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甲级愈合率明显升高。结论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改善切口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和效益。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274例患者为试验组,执行围术期集束化干预策略;对照组248例为同期在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执行传统干预措施。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SSI感染率下降11%,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中位数:72495.20元/4107.80元)均低于对照组(中位数:86329.88元/4286.40元)。结论制定系统、完善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术后SSI感染率,对于提高医疗安全降低疾病负担均适用及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控制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建立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并予督查,实施目标性监测,干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术医师确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理念,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对医院感染的干预和预防,减少了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005-2009年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依次为0.48%、0.36%、0.24%、0.21%、0.19%,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依次为0.51%、0.41%、0.27%、0.22%、0.22%,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依次为1.62%、1.20%、0.99%、0.49%、0.43%。结论多途径加强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是手术安全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室系统性微生物干预处理措施对预防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抽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后,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干预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性干预措施,调查相关流行病学对骨科清洁手术感染预防的影响。结果非干预组SSI发生率1.5%,干预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发生S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手术室内环境、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具有相关性。结论针对骨科清洁手术,围术期应采取科学的预警手段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及干预方案的效果,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6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干预方法不同将2012年1月-2014年6月974例常规干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7月-2016年12月708例常规干预联合抗感染综合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年龄、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以及手术切口类型,对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与鉴定,并统计患者的感染部位构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Ⅰ类手术切口感染、Ⅱ类手术切口感染、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1682例患者中共有49例患者发生感染,49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革兰阳性菌26株,真菌4株,其他1株,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下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为主。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类型,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抗感染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7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手术患者有21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92%;经对比发现,自身因素中性别、年龄、体质数、术前有无并发症、术前有无放疗、化疗、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相关;手术因素中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持续时间、缝合人员与切口感染相关;用药因素中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与切口感染相关.结论 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手术切口目标监测及围手术期规范用药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降低手术切口部位感染、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可控的方法和目标。方法抽取医院2007年5-12月经皮切开所有手术病例28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对照组北京市67所医院同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院Ⅰ类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为0,对照组0.72%,Ⅱ类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试验组为1.39%,对照组为0.39%,Ⅲ类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试验组为16.7%,对照组为4.86%。结论加强Ⅰ类切口感染控制的同时,对Ⅱ、Ⅲ类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现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多重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是降低切口部位感染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1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例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规范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眼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 110例接受I类切口手术眼科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病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51 110例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63.90%下降至2012年的25.93%,2013年1-10月份下降到17.8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61.86%下降至2012年25.86%,2013年1-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41%;在降低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同时,3年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及未用药I类切口手术病例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项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选取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82例妇产科围手术期产妇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护理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妇产科围手术期防感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围手术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临床感染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临床作用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并发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集束化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效果,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 28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1-12月收治的8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6月收治的4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4.52%,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65例,感染率为7.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留置引流管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58%、3.1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6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为(4.68±1.33)、(9.25±4.31)d,对照组分别为(7.17±2.09)、(12.76±5.4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集束化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且减少了高风险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