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系统研究近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系统能有效地将抗肿瘤药物选择性地分布于体内癌变部位,可有效地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有效利用率,本综述针对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的抗肿瘤药物载体系统,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综述,包括大分子载体系统、微粒载体系统,磁性药物制剂以及双重靶向给药系统 。  相似文献   

2.
王东轶  商玮  蔡辉   《四川医学》2023,44(10):1090-1093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关节肿胀、滑膜炎症、骨骼和软骨破坏为主要特点。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等传统给药方式存在药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高剂量依赖等缺点。新型靶向给药系统主要由纳米药物载体包裹药物,通过增强的血管通透性、滞留效应或载体表面修饰的配体,被动、主动或物理靶向作用于RA的炎症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或其他免疫相关细胞。  相似文献   

3.
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明显影响了靶向治疗的效果。为应对体内复杂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智能型给药系统和自适应性给药系统。通过对给药系统进行多重复合设计,可以使给药载体顺利通过血液屏障,靶向到特定细胞,进而深入靶向到细胞器,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载体红细胞及其靶向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因其理想的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特点而日益受到重视。载体红细胞可应用于缓释给药、酶替代疗法及靶向给药等,经过特殊处理的载体红细胞具有更优秀的网状内皮系统靶向性,有可能用于某些肿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5.
探讨脂质纳米粒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脂质纳米粒的分类、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前景进行综述。结果:在经皮给药系统中使用脂质纳米粒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包封效应以及皮肤的成膜性,增强了皮肤的水合作用,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粒穿越皮肤表面时所带来的水分减少现象,从而锁住了皮肤表面的水分,使得药物可以长久地发挥效用。结论: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载体,其除了具备传统的给药载体的一些优点外,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及控释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的特点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并扼要介绍了一些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最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以期为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新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近年来很受重视的一种新型药物传递载体,它综合了传统胶体给药系统如乳剂、脂质体及聚合物纳米粒等的优点,具有靶向、控释、提高药物稳定性、毒性小、可大批量生产等特性,可供多途径给药.本文就近年来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制备方法、在给药途径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现代药剂学发展迅速,新型载体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国内外生物学载体给药系统、无机载体给药系统、智能型载体给药系统、磁性的微粒载体给药系统和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脂质体自60年代发现以来被作为细胞模型和药物载体进行研究。近年来,脂质体载药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成为倍受青睐的新型靶向释药系统。脂质体属于纳米级药物载体,具有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无毒,无免疫原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在血液中稳定。  相似文献   

10.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7):28-28
第1届亚洲药物制剂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7月28~30日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届时,《亚洲药物制剂科学》杂志编委会成员中的18位国内外著名药剂学家将进行大会报告,介绍现代药物制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涵盖口服缓/控释药物系统、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微粒载体给药系统和复方制剂、蛋白质多肽口服给药系统、现代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制剂新辅料等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并与参会代表围绕药剂学、制剂学、粉体学、生物药剂学、制剂机械技术、药用辅料等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多肽作为一类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活性高、低免疫原性、毒性低、易于装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靶向给药系统可将药物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中,将小分子多肽修饰于靶向给药系统表面,能在降低传统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治疗指数。本文介绍了包括表皮生长因子专一肽,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以及细胞穿膜肽等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表明多肽修饰药物给药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因药物的呼吸道给药是基因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基因药物呼吸道给药系统由基因药物、基因载体和吸入装置组成。基因载体具有保护基因药物以及协助基因药物发挥作用等功能,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类。病毒载体由于不良反应较重,使用不广泛。阳离子脂质是最早用于基因药物呼吸道给药的非病毒载体,后被阳离子聚合物取代。聚乙烯亚胺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有良好的介导基因药物给药能力。新一代阳离子聚合物载体聚酯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因药物的呼吸道给药是基因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基因药物呼吸道给药系统由基因药物、基因载体和吸入装置组成.基因载体具有保护基因药物以及协助基因药物发挥作用等功能,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类.病毒载体由于不良反应较重,使用不广泛.阳离子脂质是最早用于基因药物呼吸道给药的非病毒载体,后被阳离子聚合物取代.聚乙烯亚胺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有良好的介导基因药物给药能力.新一代阳离子聚合物载体聚酯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长春新碱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何杰金及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肿瘤疾病的重要抗癌药物,但具有较大的神经系统毒性和局部刺激性,为降低其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目前研究了许多新型给药系统。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长春新碱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按给药途径综述国内外文献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微粒给药系统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刺激性和延缓药物释放、增强靶向性与皮肤渗透性等作用。表明微粒给药系统能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鼻腔给药不仅用来治疗鼻炎等局部疾病.同时也作为全身治疗的给药途径,对此早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于口服吸收良好的某些药物,改用鼻腔给药后其吸收效果与静脉给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口服后易受破坏难以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改用鼻腔给药后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张梅  田卉  吴越 《农垦医学》2003,25(3):196-200
药物剂型、制剂是临床用药形式。理想的剂型应该是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生物等效性和均匀性的统一。所以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作用部位、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等选择和制定剂型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和给药新技术的发展,并使新剂型新制剂及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一线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强等缺点,将药物与递送系统相结合,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到达感染部位,是提高传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良好策略。合成及仿生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抗真菌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合成载体递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微球等,能改善抗真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提高靶向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细胞膜仿生载体递药系统如巨噬细胞膜、红细胞膜包裹递药系统等,保留了体细胞的膜结构,用来包载抗真菌药物能赋予其各种生物功能和特异靶向性,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IFI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新型仿生载体在抗真菌药物递送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可以选择性地将药物传递到靶部位,可减少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毒性、减少给药剂量和次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近五年有关肝主动靶向给药方面的文献,从肝实质细胞靶向、肝非实质细胞靶向以及肝肿瘤细胞靶向3个方面,对肝主动靶向给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表征、肝靶向性评价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纳米制剂具有独特的微小体积和微观结构,与传统制剂相比,其显著优势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药物体内过程。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及各纳米给药系统在改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减低药物毒性(Tox)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综合考察,进行选择性中药纳米给药剂型研发具有深远意义。重点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为活跃的纳米脂质体、微乳、自微乳、固体脂质纳米粒为例,与中药成分体内过程研究相结合,从ADME/Tox角度,阐述各纳米给药系统在改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体内过程方面的应用,以期对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