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有2种基本死亡形式,即被动细胞死亡--细胞坏死和主动细胞死亡--程序化细胞死亡。凋亡是主动性细胞死亡,它是程序化细胞死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其唯一形式。最近研究表明还存在着其它的主动性细胞克亡,该细胞死亡过程中有RNA及蛋白质合成,为caspase非依赖性,形态学表现无细胞凋亡特征。由于有新的基因表达和新的蛋白质合成,因而称之为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目前尚不知其确切的生物学意义,但近期研究表明它与发育和许多生理/病理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细胞死亡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条件下都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环节。传统意义上细胞死亡主要分为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两大主要类型,但近年来却发现在诸多病理生理情况下亦有自噬(autophagy)、胀亡(oncosis)、副凋亡(paraptosis)、焦亡(pyroptosis)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细胞死亡方式的发现为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线粒体在ONO—AE-248诱导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中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确立这一新的死亡形式和找寻其独特的死亡信号转导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新鲜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ONO—AE-248共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线粒体膜势能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结果ONO—AE-248迅速导致中性粒细胞线粒体膜势能的溃散;ONO—AE-248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在线粒体形态、结构、分布和胞浆内染色特性等方面均与阴性对照有明显差异。结论线粒体变化是ONO—AE-248诱导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早期形态学上区别于凋亡的显著变化之一。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以及线粒体膜势能下降可能是ONO—AE-248诱导的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未受精卵母细胞胞浆形态与其染色体非整倍体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未受精卵母细胞中13,16,18,21和22号染色体的核型,并将其与卵母细胞胞浆形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形态正常的70个卵母细胞中,非整倍体15个(21.4%);在出现胞浆颗粒化的40个卵母细胞中,非整倍体16个(40%),明显高于形态正常卵母细胞中的非整倍体比例(P<0.05)。结论卵母细胞胞浆颗粒化与其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通透性转变与细胞自噬、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较早的关于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曾认为凋亡的许多特征主要与细胞核变化有关,而线粒体等胞浆结构在凋亡早期并不受影响.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线粒体的一些变化除了与细胞自噬有关以外,还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FADD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DD是Fas系统的一个信号连接蛋白,是死亡受体与胞浆成分之间联系的纽带,可将膜表面受体与胞浆中细胞凋亡的终末酶联接起来,从而向胞内传递凋亡信号,介导细胞凋亡,与多种疾病过程有关。同时,FADD在T细胞增殖中也起一定的作用。现就有关FADD与细胞凋亡、T细胞增殖以及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也是机体内重要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除了凋亡和坏死外,还存在一种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形式。该形式具有空泡化,线粒体通透性增大等形态学特征,具有caspase-3、caspase-8非依赖性以及无DNA片段化的生物化学特征。目前尚不知其确切的生物学意义,但它与发育和许多生理/病理现象有关。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和定位中性粒细胞程丰化细胞死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及其意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线状断裂DNA的存在是凋亡细胞的重要标志。我们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了22例病毒性肝炎肝活检标本。结果发现,多数阳性细胞为细胞核阳性,表现为核固缩胞浆嗜酸性变;少数为胞浆阳性,表现为细胞核消失,细胞膜张力减低;也可见到气球样变的细胞呈细胞核、细胞浆同时阳性。作者认为前两者符合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为肝组织的细胞凋亡;后者是否属于细胞凋亡尚需研究。与临床关系研究表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CD4分子是单链跨膜糖蛋白,分子量55Kd,由四个胞外功能区(E1~E4)、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胞外功能区E_1与Ig_k链v区有同源性,胞浆区尾部与P56~(LCK)相连.CD4可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形性部分结合.CD4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位点广泛地分布在E_1,E_2和E_3的N端.这两种分子结合可增强CD4~+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之间的粘附性,提高CD4~+T细胞识别抗原的敏感性,并通过CD4-P56~(LCK)传递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此外,CD4分子对未成熟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株的髓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在ONO-AE-248刺激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 nuclear neutrophils,PMN)非凋亡程序化细胞死亡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确定这种新型细胞死亡模式提供线索。方法 Ficoll法新鲜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与ONO-AE-248共同培养运用流式、RT-PCR和Western-bloting技术,对接受ONO-AE-248刺激的PMN的Mcl-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ONO-AE-248刺激2 h时中性粒细胞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特异性抗Mcl-1单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发现其在凋亡组与非凋亡组的表达有明显差异性,表现为上升的趋势。结论 Mcl-1在ONO-AE-248诱导的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中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凋亡和ONO-AE-24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的关键性差异点。Mcl-1在ONO-AE-248诱导的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和传统凋亡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可能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ONO-AE-248诱发的中性粒细胞非凋亡、非坏死性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2受体亚型3(EP3)激动剂ONO-AE-248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运用电子显微镜、MTS法、RT-PCR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生物学活性及凋亡进行观察和评估,并对EP3受体进行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存在EP3受体基因的表达,以5mmol/L的ONO-AE-248作用12h后,其多叶核融合为单叶核,核膜起泡、破裂,核质溢出,细胞死亡;但其快速死亡不具有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形态特征且需要能量(ATP)供应。结论:ONO-AE-248所致这种新型细胞主动死亡的形式,可能为“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的一种,这对于重新认识和定位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受体亚型3(EP3)激动剂ONO-AE-24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PMN)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的形态学变化,探讨PMN死亡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法运用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PMN在自发性凋亡与ONO-AE-248刺激下亚细胞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以5mmol/L的ONO-AE-248刺激PMN12h后,电镜观察绝大多数PMN的多叶核融合为单叶核,核质疏松,核膜分层、起泡甚至破裂,核质溢出,但细胞膜较完整,细胞器无明显改变。以荧光染料DAPI标染活细胞核,ONO-AE-248刺激后,PMN表现为多叶核融合成大而模糊的球形,核染色密度较低;ONO-AE-248刺激的PMN死亡仍有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的外翻。ONO-AE-248刺激组与自发性凋亡组PMN在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细胞质内的染色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ONO-AE-248在体外能刺激人PMN发生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这一刺激过程不影响自发性凋亡的PMN细胞膜PS的外翻,并且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改变是其早期最为显著的形态学改变,提示二者可能是ONO-AE-248刺激的靶标和早期的药物反应中心。  相似文献   

13.
Apaf—1和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af-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即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是线虫CED-4的人类同源物,它在哺乳动物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和胚胎发育中至关重要.Apaf-1作为一种直接的凋亡激活剂,已在小鼠基因敲除实验中得到证实.在凋亡发生过程中,许多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与Apaf-1发生相互作用,Apaf-1实质上是构成凋亡体(apoptosome)的核心成份.对Apaf-1在组织内的生化功能研究,将为肿瘤、神经变性等由于凋亡失调导致的疾病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CC827 细胞活性以及凋亡的影响,以及与Bcl-2 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法、细胞核Hochest33258 染色法、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 PI 双染法等多种方法,体外研究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CC827 的活性、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 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中Bcl-2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吉西他滨(0.郾1 ~1 000 ng/ ml)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CC827 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有促凋亡效应。此外,可以将细胞阻滞在S 期。在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因子Bcl-2 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吉西他滨可以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HCC827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S 期周期阻滞,其诱导的凋亡可能是其杀死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凋亡与相关基因Bcl-2 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sICAM—1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 )与ICAM 1相比 ,缺少跨膜区和胞浆段 ,但同样具有与LFA 1结合的能力。它一方面在多种疾病中水平升高 ,另一方面可通过“竞争抑制”参与多种炎症过程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细胞死亡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神经细胞籍退化而死 ,虽然至今对神经细胞退化尚无明确的定义和检测指标 ,但根据现有研究资料 ,可知神经细胞退化的形态、生化改变 ,发生的时间窗和参与的调节系统等均与细胞凋亡有显著差异。这种细胞死亡可能与细胞凋亡分享相同的部分上游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但决不等同于经典的细胞凋亡。本文将这种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暂定为“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并对与这一细胞死亡有关的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酸化修饰对p53直接线粒体转移的影响以及在顺铂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与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顺铂作用前后卵巢癌顺铂敏感细胞OV2008、A2780s和顺铂耐药细胞C13*、A2780cp的线粒体和细胞浆中Smac蛋白含量以及线粒体和全细胞中磷酸化p53(P-p53)的含量,并应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顺铂能引起卵巢癌敏感细胞OV2008、A2780s线粒体释放Smac至胞浆并引起细胞凋亡,但在C13*和A2780cp中无此反应。顺铂处理后进入卵巢癌敏感细胞线粒体中的p53蛋白为磷酸化的p53。结论顺铂能引起p53转移至线粒体并导致卵巢癌敏感细胞线粒体释放Smac至胞浆,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并且磷酸化修饰作用可以影响p53的直接线粒体功能,与卵巢癌化疗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8.
溶血磷脂酸—多功能的磷脂信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血磷脂酸 (LPA)是一种在生物体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脂类信号分子 ,它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与细胞凋亡也有密切关系 ,不同浓度的LPA对于各种类型的细胞有抑制或诱导凋亡的作用。LPA可促进呼吸道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增殖 ,提示LPA在呼吸系统的病理及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是一种以全身多系统小血管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NCA作为自身抗体,分别针对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两种靶抗原在AAV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亚群与ANCA有较多参与和相互作用,也是AAV的关键致病因子,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部分T细胞亚群与AAV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在ONO-AE-24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Ficoll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与ONO-AE-248共同培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构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势能的变化。结果:ONO-AE-248刺激6小时,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显著肿胀,嵴断裂,数目增多;ONO-AE-248早期迅速导致中性粒细胞线粒体膜势能的溃散。结论:线粒体变化是ONO-AE-248诱导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区别于凋亡的早期形态学特征事件之一。线粒体可能在ONO-AE-24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非凋亡性程序化细胞死亡中扮演更为关键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