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瑜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238-239
湿疹是儿科常见的过敏性皮炎,也是婴幼儿以后发展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高危因素。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收6月~1岁确诊为婴幼儿湿疹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5例予应用微生态制剂口服治疗治疗,第二组25例应用皮质类固醇外用。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可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我院儿科1987~1989年共收治婴幼儿腹泻2812例,男1474例,女1338例,年龄1个月至2(7/12)岁,平均9.5个月。通过观察与护理,有如下体会一、饮食护理提倡早期经口进食。除严重呕吐可暂禁食4~6小时外,其他患儿均可进食。哺母乳者照旧哺乳,人工喂养者可喂稀释牛奶,已断奶者则进食米汤、  相似文献   

3.
去乳糖奶粉喂养佐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凤鸣 《护理学杂志》2002,17(3):201-201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 ,严重者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 ,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3月 ,我科对 5 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用去乳糖奶粉喂养辅助治疗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98例 ,男 5 5例、女 43例 ,年龄 2~ 2 3个月 ,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 [1]。主要临床表现为排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伴呕吐及脱水症状。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 5 0例 )与对照组 ( 4 8例 ) ,两组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继发腹泻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腹泻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继发腹泻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丽珠肠乐保留灌肠治疗迁延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玲  沈淑珍  张萍 《护理学杂志》2001,16(6):348-349
迁延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 ,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长期反复腹泻易引起患儿脱水 ,营养吸收障碍 ,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1 999年1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科对 2 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采用基础治疗加肠粘膜保护剂治疗 ,配合丽珠肠乐保留灌肠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4例 ,男 2 1例、女 1 3例 ,年龄 4个月至2岁。病程均 >1 4d。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频繁 ,4~ 1 4次 / d,呈黄色稀糊便、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粪质较少 ,含少许粘液。伴恶心呕吐 ,次数不等。大便镜检有少许白细胞或脂肪球 ,大便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和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68例手足口病患儿完整临床资料;将患儿年龄、性别、城乡分布、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随机抽取30例轻型病例与29例重型病例比较,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68例手足口病患儿男女比例1.2:1,其中385例(82.2%)为3岁以内婴幼儿,城乡分布为1.8:1.临床表现为皮疹468例(100%),发热361例(77.1%),心率加快161例(34.4%).轻重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城乡分布、高热发生率和呕吐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高血糖、合并EB病毒感染为其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重型病例多发于农村.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为主,出现高热、呕吐、心率加快者需警惕发展为重型病例的可能.血白细胞升高、高血糖以及合并EB病毒感染是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糖,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林欣 《中国科学美容》2011,(16):81-81,88
目的探讨抚触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对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诊断为秋季腹泻的6~24个月婴幼儿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抚触配合腹部穴位按摩,1次/d,每次20~25min,分别观察记录患儿发热、腹泻的次数和量、体质增长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发热、腹泻时间缩短,体质增长时间快。结论抚触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对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属一种危险而又易纠正的疾病,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密切关系。我院儿科1983年7月~1984年6月共收治患儿6例,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最小20天,最大90天,均系母乳喂养,家族中无出血病史。均为起病2天内入院,起病前多数有腹泻、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为其特征,6例均治愈出院。二、护理: (一)颅内出血的观察护理: 1.注意对颅内压升高的体征的观察,及时配合治疗。自发性颅内出血为本症最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生率为25~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 ,病因呈多样化 ,笔者于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2月对我院住院腹泻患儿 70例进行了大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 ,了解肠道菌群情况 ,以便于临床诊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2月我院住院腹泻患儿 70例 ,为避免抗生素影响 ,所有患儿均为初诊或经病史询问未服用抗生素者。其中男 46例 ,年龄为 1.5 -5 .5岁 ;女 2 4例 ,年龄为 1-6岁零 4个月 ,平均年龄 3 .9岁。病程 1-4d ,每日腹泻次数均 >4次 ,大便外观为水样便或稀便 ,镜检查见白细胞 2 8例。排除脓血便等明显菌痢的病例。1 .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葡萄糖酸锌及消旋卡多曲液口服,结合α干扰素肌注三联疗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院儿科住院病例400例,确诊为婴幼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2组.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2组患儿均常规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喂养及对症处理,不使用抗生素.治疗组使用葡萄糖酸锌及消旋卡多曲液口服,结合α干扰素肌注三联疗法治疗:葡萄糖酸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儿童基金委员会在腹泻治疗中推荐使用,年龄大于或等于6个月者20mg/d、年龄小于6个月者10mg/d,口服;消旋卡多曲,1~9个月龄(体质量<9 kg),每次1袋(10 mg),每日3次口服;9~30个月龄(体质量9~13),每次2袋(20 mg),每日3次口服;α组人干扰素(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肌注,小于1岁6ug/d,每天1次,连续3d,1~2岁l0ug/d,每天1次,连续3天.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记录两组的有效率,并采用x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止泻、纠正脱水、退热时间及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与传统疗法相比,应用葡萄糖酸锌及消旋卡多曲液口服,结合α干扰素肌注三联疗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具有疗效确切、方便简单、安全的特点,适合基层医院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体液免疫水平及规律,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儿科病房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187例患儿的体液免疫在治疗前进行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3)、补体C4(C4)共5项观察指标.根据年龄分成5组,分别为:1组(1~3月),2组(3~6月),3组(6~12月),4组(1岁~3岁),5组(3岁以上),对5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5组患儿体液免疫指标的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中以小婴儿、婴幼儿为低.结论:用具体数据证实小婴儿、婴幼儿体液免疫较大龄儿童为低,为临床医师充实了实验理论依据,有利于儿科医师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在解释病情和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7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了解其感染的年龄段,药物治疗效果及基本临床表现。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4月274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274份腹泻粪便共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96株;高发年龄为6月龄~2岁,检出率为43.75%,占58.33%;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和利巴韦林静滴及葡萄糖酸锌口服,总有效率分别可达97.75%和97.92%;RS与NRS两组患儿发热、呕吐、脱水以及惊厥和肠梗阻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RS组酸中毒比例(70.83%)明显高于NRS组(38.76%),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CK-MB升高者RS组80例与NRS组79例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 ,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 1 997年 3月至 2 0 0 0年 7月 ,我科应用山莨菪碱经腹泻特效穴 [1]注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秋季腹泻住院患儿 1 93例 ,男 1 2 6例、女 6 7例 ,年龄 7个月至 2岁 ,平均 1岁 5个月。于腹泻 6~ 72h入院 ,大便呈黄色或绿色 3 1例 ,稀糊状 2 4例 ,水样或蛋花汤样 1 3 8例 ;伴轻中度脱水 1 44例 ,发热、呕吐 42例 ;大便次数 1 0~ 2 5次 /d,大便常规 2 8例有脂肪球 ( +~ ) ,1 9例有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及其胃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北仑区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的900例急性腹泻婴幼儿病例(≤5岁),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并采集粪便样本,用PCR方法检测A/B/C型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Ad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札如病毒(Sapovirus,SV)及诺如病毒(Norovirus,NV),并采用x2检验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患者病毒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0份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中369份呈阳性结果,其中单一病毒感染的291份,混合病毒感染78份.在单一病毒感染病例的样本中,NV检出率为19.4%(GⅠ型为4.9%,GⅡ型14.6%),RV-A为8.2%,未检出B型及C型RV,SV为2.9%,AstV为1.0%,AdV为0.8%.在混合感染病例的样本中,以RV-A与NV混合感染最多,为5.8%.2岁以下(含2岁)患儿的病毒总检出率(51.0%)显著高于>2 ~5岁的患儿(22.1%,x2=70.404,P<0.01).369例病毒检测阳性的患儿中,24.1%伴有发热,35.2%伴有呕吐症状.单一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呕吐以及发热合并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混合感染病例(x2=17.878,21.869和14.155,P<0.01).结论 NV和RV-A是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胃肠道病毒,2岁以下婴幼儿是这两种病毒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结合家庭照顾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方法:将腹泻患儿120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对症支持疗法.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结合患儿家庭照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药物结合家庭照顾,对于减轻腹泻患儿疾病痛苦、促进康复、避免小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有着重意义[1].  相似文献   

16.
游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 2 0 0 0年 1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患儿 5 2 2例为观察组 ,尝试运用游戏手段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与 1 999年1月至 2 0 0 0年 1 0月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 6 0 3例住院患儿 (对照组 )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依从性及家长的满意率分别为 81 .9%、96 .1 % ,对照组为 6 2 .8%、84 .9%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 )。提示在儿科病房运用游戏手段 ,能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 ,同时也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给药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感染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其治疗方法常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1999年 10月至2 0 0 1年 10月 ,我院儿科在口服及静脉给药的同时辅以经皮给药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 2 0 3例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 2 0 3例 ,男 113例、女 90例 ,月龄 0~ 6个月 5 2例 ,~ 12个月 84例、~ 2 4个月 5 3例、~ 36个月 14例。大便每天 5~ 12 (9 5± 2 6 )次 ,均经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 10 5例 ,对照组 9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比较 ,异差无显著性意义 (…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大多会对外形造成影响,少数发展迅速,更可造成继发畸形、功能障碍等.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外科手术、冷冻、激光、局部药物注射、口服药物治疗等.我们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8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男34例,女52例,年龄为1~12个月,平均3.5个月.服药前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强化CT或MRI确立诊断,并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均随访至停药后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腹泻的病因,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5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因进行探讨,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82例和观察组(优质护理组)83例,然后将两组患儿腹泻及呕吐改善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护理前后的家长认知度进行比较。结果 165例患儿病因分析中以感染导致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引起者,另外观察组的腹泻及呕吐改善时间、脱水纠正时间构成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理后家长对小儿腹泻的认知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小儿腹泻病因中以感染为主,而优质护理对于促进患儿康复及提升家长认知度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PELD)评分系统用于预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101例小儿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患儿术前诊断均为胆道闭锁。术前对每例患儿进行PELD评分,根据PELD评分将患儿分为两组:低分组(PELD评分16分,62例)和高分组(PELD评分≥16分,39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和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性别、移植物(肝)重量/受体的体重、供肝冷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LD高分组患儿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分组(均为P0.05)。结论术前PELD评分可用于预测婴幼儿肝移植的预后,为婴幼儿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的治疗、监护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术前PELD评分较高的患儿,应加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监护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