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直肠癌的CT检查及影像表现,提高检出率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低张保留灌肠,6例CT平扫+增强21例直接增强扫描检查,经手术和(或)直肠镜检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的CT表现。结果:直肠癌低张保留灌肠CT增强扫描,直肠壁及病变显示较好。肿块5例,肠壁环形增厚肠腔狭窄15例,肠壁局限增厚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及其术后肉芽肿、纤维化的鉴别。资料与方法:选择20例经随访、手术或穿刺证实直肠癌局部复发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10例术后正常改变作比较。结果:20例局部复发病例表现:骶前或含阴部均见结节或肿块,除2例外,15俐骶前肿块呈不刘。柞分布,增强后大部肿块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块累及邻近肌肉、器官有10例,其他表现有骶骨侵犯,盆壁淋巴结肿大或有远处转移。10例术后无复发病例CT表现:8例见骶前斑片、索条状阴影、2例见软组织块影,左右对称或呈均匀分布,无邻近组织器官侵犯。结论:CT可以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作出早期诊断,以及与术后肉芽肿及纤维化作鉴别。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及其与术后肉芽肿、纤维化的鉴别。资料与方法:选择32例经随访、手术或穿刺证实直肠癌局部复发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15例术后正常改变作比较。结果:32例局部复发病例表现:骶前和/或会阴部均见结节或肿块,除3例外,25例骶前肿块呈不对称性分布,增强后大部肿块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块累及邻近肌肉、器官有23例,其他表现有骶骨侵犯、盆壁淋巴结肿大或有远处转移。15例术后无复发病例CT表现:12例见骶前斑片、索条状阴影,3例见软组织块影,左右对称或呈均匀分布,无会阴部肿块,无肌肉或邻近器官侵犯。结论:CT可以较早期检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以及与术后肉芽肿及纤维化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目前公认以内镜和钡灌肠为主要诊断方法,CT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不应该是首选方法。但根据临床需要,我们尝试采用低张力气充盈直肠CT扫描,病例共70例中手术证实直肠癌13例,直肠癌术后未见复发28例,直肠癌术后复发26例,环形狭窄1例,局限性增厚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对诊断直肠癌有一定价值。1材料与方法1.1共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岁。其结果如下:经手术证实直肠癌13例;直肠癌术后未见复发28例;直肠癌术后复发26例;环形狭窄1例;局限性增厚2例。 患者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癌术后低张充气多层面CT(multi-slice CT,MS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胃肠癌术后1-72月患者行MSCT检查,并对采集资料进行后处理分析。结果:113例胃肠癌术后患者中发现术后并发症42例,复发转移71例,对复发诊断的准确率为100%;CT可见复发局部管壁增厚、软组织肿块、管腔狭窄,淋巴结增大、远处转移。结论:低张、胃肠充气M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对胃肠癌术后并发症与肿瘤复发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胃肠癌术后的随访诊断中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肾盂移行细胞癌MS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震  胡道予  夏黎明  关键  肖明  彭莉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26-102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盂移行细胞癌MSCT和MR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32例术前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MR扫描,9例同时进行CT和MR扫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肾盂内肿块型19例,CT见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增强轻中度强化11例,明显强化5例。MR大多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肿块浸润型13例,CT见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不均匀强化,外周强化要明显高于内部。MR见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增强见伴坏死囊变的不均匀强化。肾盂壁增厚型6例,CT为肾盂壁不规则增厚影,增强少许强化。MR为轻度强化。结论:肾盂移行细胞癌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和MR均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并进行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7.
直肠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癌的147例患者进行低张充气灌肠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内容包括:①肿瘤部位、大小;②平扫和增强的情况;③生长方式;④侵犯层次;⑤管周筋膜情况;⑥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⑦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⑧远处有无转移。结果:147例患者顺利完成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肠道准备满意;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出所有直肠肿瘤样病变,敏感性是100%,准确性95.77%;147例病例的影像学分期分别是:A期26例,占17.68%(26/147);B期18例,占12%(18/147);C期64例,占43.5%(64/147);D期39例占26.5%(39/147)。影像与病理Dukes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A期92%,B期94.12%,C期96.97%,D期100%。结论: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检查是直肠癌术前检查的较好的方法,能对直肠癌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及其重建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7例膀胱癌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图像重建,分析膀胱癌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7例膀胱癌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或突向腔内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中9例见钙化。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最高,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MIP可显示肿块内迂曲、增粗的血管。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膀胱壁的增厚,在膀胱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28岁.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疼痛,大便变细,10余天前,小便次数增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0.05 ng/mL. MRI检查示:前列腺区不规则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影(图1),内可见低信号分隔,DWI扩散受限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边界欠清,累及直肠前壁、膀胱后壁.注射Gd-DTPA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直肠前壁明显增厚(图3).CT检查:前列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团块(图4),边界不清,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5).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盆腔巨大肿块,与膀胱壁、直肠、精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分析女性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特征,以寻求和探讨鉴别诊断依据及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CT腹盆腔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患者CT均显示附件区厚壁囊性或囊实混合性肿块,肿块外缘模糊毛糙,增强多见脓肿壁呈厚壁分层强化及内部强化分隔。其他伴随的CT表现:子宫骶骨韧带增厚9例,直肠周围、骶前脂肪密度增高模糊9例,显示输卵管扩张积脓或积液的管状结构影6例,宫腔积液4例。CT观察到脓肿与盆腔结构粘连包括:肿块与子宫粘连者9例,与直肠、乙状结肠粘连者4例,与盆腔小肠肠管及盆壁结构广泛粘连3例;显示腹膜增厚伴腹水及右侧输卵管卵巢脓肿伴阑尾炎各2例。结论 CT除了能观察附件区囊实性肿块,还能显示相邻盆腔器官的受累粘连及盆底软组织或筋膜层的炎性浸润,能对附件脓肿做定性和定位诊断,对诊断不清的可疑妇科感染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特征及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表现,并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CT仿真支气管镜(VB)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根据病灶的MS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①管腔内窄基底息肉样结节型;②管腔内广基底结节或肿块型;③单纯沿管壁浸润增厚型;④管腔内外肿块型。29例中,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管腔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轮廓光滑,呈窄基底与管壁相连,局部管壁不增厚。低度恶性肿瘤17例表现为广基底结节或肿块或沿管壁浸润增厚为主。恶性肿瘤5例CT表现为管腔内外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此外2例炎性假瘤和1例气管硬结病患者亦具有良性病变的CT特征。结论:MSCT薄层横轴位及MPR、VR、VB图像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病变的形态特征,定位准确,根据病变不同CT表现亦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影像学信息。MSCT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实用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中有4例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影;3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同时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和管壁增厚、局部管腔狭窄者2例;与胰头分界不清2例;肝内转移1例;肺内转移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者在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静脉及延迟期强化部分消退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手术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病变胃壁增厚的CT表现特征,提高良恶性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诊断明确的42例胃壁增厚的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性、强化特点和分布等以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肿块型增厚19例;条状或带状增厚5例;溃疡型增厚5例;蒂型增厚1例;结节型增厚6例;不规则型增厚6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26例,未定型1例。结论:胃壁增厚在CT上表现直观、清晰,结合胃壁增厚的程度、类型、强化等特点可以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泪腺窝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泪腺肿块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泪腺窝肿块病人的CT。结果:50例病人中泪腺良性混合瘤18例,占36% ,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恶性泪腺上皮性肿瘤6例,占12% ,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并伴有骨质破坏;炎性假瘤3例和Mikulicz综合征2例,表现为泪腺增大呈长扁形肿块,肿块包绕眼球并伴有外直肌增粗;淋巴瘤4 例,占8% ,表现为不规则肿块,肿块包绕眼球;皮样囊肿17 例,占34%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密度,CT值为- 80HU 左右。结论:CT可准确地显示肿块的形状、边缘、大小、密度和范围,并可作出一定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乳腺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目的明确乳腺疾病的CT征象,评价CT扫描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乳腺疾病53例,包括乳腺癌30例,良性疾病23例,均行CT扫描,其中44例同时进行钼靶摄影。结果(1)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毛刺,导管牵拉征,库伯韧带受累,局部皮肤胸壁浸润及周围脂肪间隙变形。良性疾病:单纯增生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及患侧腺体增厚;囊性增生典型表现为多发圆形含液体密度囊肿。(2)CT与钼靶摄影结果相比较,两者在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方面具有相同价值。但在肿块靠近腋窝或胸壁等情况下,CT较钼靶更为实用;并且CT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论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现、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CT诊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直肠癌CT表现,分析其诊断及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肠镜病理证实的115例直肠癌病人的CT征象。结果:直肠癌多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肠腔变形、狭窄,邻近组织受侵则界限不清;CT检查的敏感性为93%,术后局部复发的准确率为80%。结论:CT检查能为直肠癌中晚期病人术前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价值较大,且为术后监测的重要手段,它的最大价值是显示直肠癌在腔内外生长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及转移。  相似文献   

18.
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0例钼靶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的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60例的X线征象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X线征象:分叶状肿块6例,边缘规则肿块2例,边缘不规则肿块35例,星芒状肿块10例,边界模糊或呈浸润性改变37例,肿块合并钙化26例,伴有毛刺25例,伴乳头凹陷11例,伴皮肤增厚15例,伴大导管征6例。结论肿块边缘的浸润性改变或边缘的不规则可能是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其他征象依次为肿块合并钙化、乳头及皮肤改变以及大导管征的出现,亦对定性诊断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9.
MRI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胸膜肿瘤患者(良性8例,恶性37例)进行了CT和MRI检查。评估分析良、恶性胸膜肿瘤的CT和MRI形态学特点及其分别在T1WI、T2WI和增强T1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在CT图像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0例(恶性29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8例(恶性27例,良性1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3例(恶性22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9例(全部为恶性);在MRI上,共出现弥漫性胸膜增厚32例(恶性31例,良性1例),纵隔胸膜受累29例(恶性27例,良性2例)、环绕或不规则胸膜增厚24例(恶性23例,良性1例),胸壁或膈肌浸润1例(全部为恶性)。根据前述形态学特点,CT与MRI对诊断胸膜恶性肿瘤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3.8%和86.5%,总特异性均为62.5%。结论形态学及信号特点,MRI对诊断良、恶性肿瘤病变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100%。结论:单纯依据其形态学特点,MRI对胸膜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价值与CT相仿。但当MR信号与形态学特点结合时,其对良、恶性胸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初发,且均为单个病灶,左侧卵巢5例,右侧卵巢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2例患者为复发,1例单发病灶,呈不规则形,1例3个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初发病例与复发病例相似,多数肿块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11个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个病灶以实性为主肿块,2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肿块。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囊壁及分隔不同程度强化,3例呈轻度强化,8例呈中度强化,2例呈明显强化。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增厚,3例患者伴有子宫肌瘤,6例患者伴有腹水。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