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鹏 《大家健康》2015,(3):129-130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患者89例,根据患者病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6例,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对照组43例,均为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缺血性ST-T异常、电轴左偏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掌握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误诊情况,对疾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患者89例,根据患者病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6例,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对照组43例,均为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心电图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缺血性 ST -T 异常、电轴左偏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掌握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误诊情况,对疾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6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患者46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并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指数和动脉硬化指数以探讨其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这些临床表现上均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较为严重(P<0.05);2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在电轴左偏、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异常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较为严重(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其血压控制指数和动脉硬化指数均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具有显著且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应当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鲁忠钵 《当代医学》2013,(17):87-88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6例,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6例,均为单一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将2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心悸、心肌梗死、心界向左扩大、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另将同期收治的单一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5例为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心悸、心肌梗死、心界向左扩大、呼吸困难,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结果方面,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该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十分关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卢氏县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结果。结果观察组心悸、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7.93%、74.14%、18.97%、84.48%、15.52%,均较对照组(17.24%、22.41%、0.00%、13.97%、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陈旧性心肌梗死(20.69%)、电轴左偏(27.59%)、束支传导阻滞(18.97%)、缺血性ST-T异常(65.53%)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1.72%、3.45%、1.72%、15.52%)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变现复杂,应结合患者疾病史、心电图、X线、心肌酶谱等综合诊断,以防误诊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8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彩超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者少于对照组,心界向右或向左扩大者多于对照组,心电图电轴左偏、缺血性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及陈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与颈动脉斑块彩超双室扩大、左心室扩大/球形变、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左室后壁搏幅降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且容易出现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加强不同疾病的鉴别,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中36例合并冠心病。获取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就其临床特点展开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电轴左偏、心前导联缺血性ST-T改变显著高于非合并组,且合并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情况均显著高于非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情较重,加重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临床上针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干预和治疗,提升预后,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选择60例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心悸、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呼吸困难、缺血型ST-T改变电轴左偏、束支传导阻滞的百分比分别为83.33%、91.67%、16.67%、15.00%、56.67%、83.33%、33.33%、1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早期临床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n=50)。观察组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是单一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心绞痛、心梗、呼吸比较困难,且发生率比对照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高度重视,如果发现身体不适要到医院诊断并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5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26例。观察组患者均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单一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心悸等情况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缺血性st-t改变、电轴左偏等的发生率都比对照组患者要明显增高(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要引起医生的重视,重视诊断与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00例,合并冠心病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其余100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的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入院时观察组伴有呼吸困难、左心室增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占73.0%、77.0%和83.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出现传导阻滞、电轴左偏、缺血性ST左偏的患者分别占19.0%、38.0%和87.0%,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观察组(85.0%),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左心室增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特征明显,预后效果差,临床医师应科学把握诊断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卢春霞 《吉林医学》2014,(16):73-7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6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肺心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硝酸酯类的药物治疗冠心病,对照组患者采用藻酸双酯钠、肝素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电图以及临床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心悸等发生率比观察组要高,对照组患者在缺血性ST-T改变等方面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观察组。经过治疗后,观察组1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1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1.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要在单纯加强抗感染并进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为患者加强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实验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患病特点、心电图诊断结果、患病易感因素。结果观察组发生呼吸困难、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界向左偏的几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几率高于对照组;上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医生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再根据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确定诊断结果,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发生率低,胸闷、心悸多见,多发生持续性的心律失常,心界多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电轴多不偏或左偏,持续缺血性ST-T改变多见。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症状、体征相互掩盖,使病情更加复杂,病死率、漏误诊率高,故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给予患者规范化治疗与护理,并总结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难度,当患者出现高血压、心绞痛等症状时,可确诊为合并冠心病;本文研究的72例患者中,经治疗后,患者的好转率达94.44%,且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会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规范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45例与同时期收治的单纯慢性肺源性心脏的心电图、胸片片、临床症状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典型心梗、心绞,心电图sT—T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完全性左束支或左前半传导阻滞,且反复出现左心扩大伴左心衰竭,应考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要及时针对性处理。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差,易误诊、漏诊,应及时鉴别诊断和针对性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讨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冠心病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硝酸酯类药物,给予对照组藻酸双酯钠、低分子肝素钠等治疗冠心病,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心绞痛、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广良 《大家健康》2016,(4):120-121
目的: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70例单纯慢性心源性心脏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心电图和X线检查等诊断结果采取通气改善、吸氧、抗感染等相应治疗措施,总结治疗体会。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悸、心界向左扩大的概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87.1%,死亡率为7.2%,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为95.7%,死亡率为2.9%。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由于病情复杂,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藻酸双酯钠和肝素等降血脂、抗感染类药物,实验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悸、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在抗感染和纠正水电介质失衡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