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混凝土拱坝长期安全运行反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李家峡大坝为例,总结分析高混凝土拱坝长期运行中坝基变形偏大、左右1/4拱变形不对称、左右2087高程扬压力异常和地温较高等4方面典型现象,结合高水位原型试验、综合原型观测资料正分析、反演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并借助规律分析、关联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手段,综合判断李家峡大坝的工作性态。结果表明:李家峡大坝坝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总体正常,大坝运行状态良好,设计论证分析正常,大坝基础经处理后,满足安全的要求,具备足够的超载安全度。  相似文献   

2.
对于挑流泄洪雾化范围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选用李家峡、二滩、漫湾和东江水电站的原型观测数据或泄流雾化计算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学习训练,随后应用此模型对江垭大坝泄洪雾化范围进行了预测计算。通过与相应的原型观测资料比对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精确性,并指出了其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对李家峡大坝坝后裂缝进行检测和数值仿真分析,分析裂缝成因及对大坝结构安全的影响,为水库非汛期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分析表明,当水库提高水位运行,裂缝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处于稳定状态,其对大坝安全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后的水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含枢纽泄流能力、溢流坝面及门槽边壁压力特性以及坝下河床冲刷等,并与大坝加高前已运行30余年的原型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存在的问题亦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测压管是观测大坝运行情况的重要设施。文章通过对鸭河口水库测压管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与选用,采用绘制大坝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大坝测压管位势过程线等对测压管水位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库水位和相应的各坝基测压管水位选定的回归模型,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方程,对测压管水位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坝基测压管水位进行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得到了相应的预报结果,为判断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书童  汝玉敏  盛焱 《治淮》2004,(8):28-30
本文以水工观测资料为依据,对城西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现状以及在未来高水位运行条件下的大坝渗流安全进行分析,认为水库大坝河槽段坝体和坝基在高水位运行时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应尽快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大坝安全.  相似文献   

7.
2005年汛期,黄河上游来水较好,龙羊峡水库水位持续上升,最高水位达2597.62m,大坝自运行以来首次经受接近正常高水位的考验.对高水位运行期大坝及基础变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合理解释了拱冠径向位移水压分量不闭合现象,总结出大坝的变位规律,认为大坝工作状态正常.  相似文献   

8.
龙溪水电站足一座以调峰发电为主的高水头集水网式电站,大坝坝型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本文主要对已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简单介绍龙溪坝原型观测情况。(坝体沉降、水平位移和面板周边缝开合情况)提出了大坝和面板的变形量和压缩模量。从目前情况看,大坝是安全的,可按现情况正常运行。由于大坝尚未全面竣工,更进一步的资料分析将在大坝全面竣工,并经历最高库水位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9.
刘家峡大坝已经运行20多年了,具有较长的观测资料系列.以前对原型观测资料进行过多次统计分析,效果也比较好.但从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以后,刘家峡水库运用方式有所改变,坝前水位变化规律发生了显著性变异.因而用以前的观测资料系列建立的统计模型难以可靠的预报未来的测值.为了监视大坝安全,要求建立具有比较可靠的预报和真实的位移分解功能的模型,因而开展了本项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坝安全监测对于枢纽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而监测只有在做好资料整编与分析,掌握坝体的变化规律下,才能不断提高观测精度,及时发现坝体异常情况。针对白龟山水库的拦河坝顺河坝的变形监测资料各种管水位的观测以及渗流量观测成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出坝体和库水位在趋于稳定后的运行中的变形规律,希望能对大坝现阶段的安全监测,以及除险加固工程后的大坝观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某黏土心墙坝在蓄水期间,出现渗流量较大、坝体渗流、绕坝渗流增大等现象。为了寻找原因,通过对某黏土心墙坝的环境量、坝体渗流、绕坝渗流、渗流量等原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渗流量、坝体坝基渗压、绕坝渗流等监测成果。为进一步分析渗流来源,对渗流量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成果互为印证,受库水位影响显著;库水位是影响渗流量大小及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量是次要因素,其中,库水位对渗流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岸绕坝渗流,其次是通过坝体坝基渗流。库水位对渗流量的影响既是即时的又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2.
在渗流监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四明湖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土工膜对坝体起到了很好的防渗功效,坝体和坝基渗透稳定性满足要求,坝基渗流压力略有增大趋势,渗流量较小,左、右坝肩基本无绕坝渗流问题,大坝安全性态总体较好。建议加强对大坝巡视检查并在高水位下进行渗流观测,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保障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演预测模型,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原型观测资料,对大坝填筑料的邓肯E-B模型参数进行反演分析,并用反演所得的坝体材料参数及其实际填筑过程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到坝体及面板的变形值;利用模型对水库蓄水三年后的变形值进行计算;根据实际监测结果与计算值进行对比,证明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对大坝变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2年以来,小浪底水库汛前利用预泄汛限水位以上水量、腾空防洪库容的有利时机,连续5年进行集中调水调沙,获得了巨大的减淤效益.但在调水调沙期间,由于大流量下泄,水库水位下降较快,大坝变形明显增大,表现为水平位移向上游变化、垂直位移加速沉降变化的特点.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运用不影响大坝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了2008年三峡水库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10年来,进出库水沙特性、库区泥沙冲淤情况、坝下游水沙变化与河道冲刷情况,结果表明:入库沙量大幅减少、来沙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水库淤积量大幅小于预期、淤积形态良好,重庆河段未出现累积性淤积;坝下游河道发生大范围强烈冲刷、河道河势总体基本稳定;水库及坝下游航道条件大为改善;水库调度指标不断优化调整,试验性蓄水使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等方面提前5年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对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供水、发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累积过程,仍需长期跟踪观测与研究。建议:进一步优化汛期水库中小洪水调度等,研究形成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建立坝下游河道崩岸预警机制;持续开展水文泥沙原型观测与科学研究工作,为三峡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推进长江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运行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下游河床将发生冲刷,其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展泥沙问题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水文泥沙原型观测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水位、流量、悬移质泥沙、推移质泥沙、水库淤积、坝下游冲刷和重点河段河道演变原型观测资料,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且推动了对长江水文泥沙规律的认识和泥沙研究的发展.介绍了长达70 a的工程论证过程以及建设过程中的三峡工程水文泥沙原型观测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对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宁 《水利学报》2005,36(9):1019-1028
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决策影响因素众多,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对此开展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实体模型、原型试验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试验数据。本文在分析已经取得的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涉及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决策的基本要素,并进而归结为7项主要影响指标,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探讨三门峡水库优异度较高的运行方式,分析结果认为:近期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最高控制运用水位不超过318m、平均水位不超过315m,汛期敞泄,是课题研究的可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饱和土体抗剪强度理论,采用极限平衡法,考虑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体积含水量与基质吸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拟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将不同时段渗流分析结果导入稳定分析模块计算其安全系数的变化。选取某黏土心墙坝,模拟其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渗流状况及上游坝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引起坝坡安全系数的降低,但随着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坝坡稳定性逐渐增强,降水速度越快,坝坡安全系数越低。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电法是水利水电工程隐患探测中重要的物探方法之一,文中对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以及日本OYO公司生产的Mc OHM Profiler 4多道数字电阻率测量仪进行了简单介绍。应用研究借助原体大坝管涌溃决试验,将高密度电法仪应用在试验蓄水过程中,通过电极布设与探测,获取坝体蓄水期的视电阻率场分布与变化;结合水库蓄水期库水位上升、坝体渗流场发展过程资料,分析坝体电阻率场与渗流场之间的关系。分析成果表明,高密度电法仪获得的坝体电阻率发展过程与大坝浸润面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坝体视电阻率分布反应坝体渗流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