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神经侵犯(PNI)在Ⅱ期直肠癌中预后指导意义.方法 调取19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Ⅱ期直肠癌患者病理HE染色切片,重新读片,根据HE染色判断PNI情况,并分析其在临床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意义.结果 PNI 36(18.5%)例,PNI仅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及脉管浸润(P=0.02)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活检淋巴结数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149)、活检淋巴结数(P=0.052)、脉管浸润(P=0.013)、PNI(P<0.001)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危险预后因素,年龄(P=0.029)、性别(P=0.063)、肿瘤部位(P=0.063)、活检淋巴结数(P=0.028)是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活检淋巴结数(P=0.001)是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NI(P=0.001)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NI是Ⅱ期直肠癌的无瘤生存时间独立预后因素,PNI可作为Ⅱ期直肠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神经侵犯(PNI)在Ⅱ期直肠癌中预后指导意义。方法调取19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Ⅱ期直肠癌患者病理HE染色切片,重新读片,根据HE染色判断PNI情况,并分析其在临床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意义。结果 PNI 36(18.5%)例,PNI仅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及脉管浸润(P=0.02)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活检淋巴结数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149)、活检淋巴结数(P=0.052)、脉管浸润(P=0.013)、PNI(P<0.001)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危险预后因素,年龄(P=0.029)、性别(P=0.063)、肿瘤部位(P=0.063)、活检淋巴结数(P=0.028)是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活检淋巴结数(P=0.001)是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NI(P=0.001)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NI是Ⅱ期直肠癌的无瘤生存时间独立预后因素,PNI可作为Ⅱ期直肠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志贵  邱钧  吴鹏飞 《重庆医学》2018,(10):1395-1397,1400
目的 探讨直肠癌发生脉管癌栓的危险因素及脉管癌栓对实施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普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118例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发生脉管癌栓的危险因素及脉管癌栓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年龄、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是直肠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及累积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是直肠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脉管癌栓影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20,(1):57-6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神经侵犯(PNI)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西京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9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NI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PNI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和远处转移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瘤PNI的独立风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194(1.375~3.501)、3.326(2.207~5.011);生存分析提示:PNI阳性预后较差(P=0.025)。结论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神经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析其对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的预测价值。共计34篇文献符合要求,部分文献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不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否定其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而部分文献显示LVSI与预后相关。临床观察发现LVSI阳性患者保守性手术治疗仍应谨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尚存争议,其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后者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及脉管浸润(lymphvascular invasion,LV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胃癌患者的手术病检石蜡标本及相应临床病理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胃癌组织中S100、D2-40和CD34的表达情况,根据HE及IHC结果判断PNI及LVI;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方法分析胃癌PNI及LVI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胃癌PNI及LVI浸润的危险因素。结果 91例胃癌患者中PNI及LVI的阳性率为4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肿瘤浸润深度与PNI及LVI有关(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均与PNI及LVI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肿瘤浸润深度与PNI及LVI呈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PNI及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360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盆腔淋巴结转移例数,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与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360例子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68例,转移率为18.89%;子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临床分期为Ⅱ期所占比例、脉管侵犯所占比例、肌层浸润深度≥1/2所占比例、分化程度为1级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组(P<0.05);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肌层浸润深度及肿瘤分化程度为子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分期靠后、肌层浸润深度≥1/2、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合并脉管侵犯的子宫颈癌患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积极筛查相关危险因素,予以个体化治疗是改善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根治性宫颈癌手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癌Ⅰa~Ⅱb期手术患者22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225例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54例,转移率为24.0%。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者(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7%。年龄 ≥ 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非鳞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年龄<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鳞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直径≥2.8 cm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