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由胸、腰、骶段脊髓神经支配,骨盆丛(S_2~S_4)的副交感反射弧调控膀胱逼尿肌和膀胱颈的活动;T_(10)~L_1节段的交感神经调控膀胱三角(底)、膀胱颈和尿道平滑肌;而尿道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支配。膀胱充盈,则刺激膀胱壁的牵胀感受器,将感觉冲动传入骶部脊髓,并沿脊髓丘脑束上行传至大脑前叶,经桥脑排尿中枢整合,通过网状脊髓通路下传,兴奋骶髓节前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元激发排尿反射。为了研究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腰麻后,对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的影响。作者选择择期行下肢矫形手术男性病人20例(ASAⅠ级),19~50岁,腰麻前置导尿管作膀胱内压测定,直肠内置管同时测量腹腔内压。取平卧位以50ml·min~(-1)恒定注速向膀胱灌注37C生理盐水,直至有明显排尿感,记录膀胱最大容积和压力。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建立人工反射弧恢复脊髓圆锥损伤后所致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1例圆锥脊髓损伤(SCI)所致弛缓性膀胱的患者行单侧T11与S2/S3神经前根经移植吻合,经一定时间轴突再生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尿检及排尿情况检测膀胱功能。结果 随访55个月,患者膀胱充盈后可引起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 建立新的人工反射弧能恢复SCI患者排尿功能,实现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4.
大鼠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选择性支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为临床脊髓损伤(SCI)后的膀胱功能重建及建立实验性人工膀胱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10只SCI的SD大鼠进行硬膜外S1~S4骶神经根电刺激,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变化,同时通过膀胱内插入测压管并经压力换能器记录膀胱内压的变化。结果:SD大鼠的S1~S4骶神经均参与膀胱神经功能支配,其中以S2骶神经最主要,S1、S3骶神经次之,S4骶神经的支配作用最小。结论:不同的骶神经根对膀胱平滑肌的支配效能不同,利用膀胱平滑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进行人工电刺激排尿或通过神经吻合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对提高SCI后的膀胱排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同时重建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膀胱生理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8只1岁龄雄性Beegle犬,体重7~12kg,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于椎管内硬膜外将实验侧L7前根中枢端与S2前根远端、L7后根中枢端与S2后根远端分别吻合,同时重建膀胱感觉与运动功能;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术后经12个月神经再生后,锐性毁损S1~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模型,于截瘫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内压(串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脉冲宽度0.3ms、刺激频率20Hz,持续5s)和神经电生理(单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间期0.3ms)测定。截瘫后饲养3个月,观察动物排尿情况。处死后取吻合节段神经根观察神经生长情况。结果 8只Beegle犬存活7只。截瘫后连续观察3个月,犬最初呈尿失禁,尿频淋漓,1个月后渐能控制排尿,排尿间期无尿频淋漓。3个月内3只存活犬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服用诺氟沙星1~3次控制感染。截瘫前、后实验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00±0.13)kPa和(0.90±0.12)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对照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90±0.10)kPa,明显高于实验侧截瘫前、后膀胱内压(P0.01)。截瘫前、后实验侧均能在S2前根记录到动作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波幅分别为(0.68±0.11)mV和(0.60±0.08)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在对照侧S2前根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波形与截瘫前实验侧相似,但波幅(1.21±0.13)mV明显高于截瘫前、后实验侧波幅(P0.01)。组织学观察示L7前、后根的神经纤维均已通过吻合口部长入S2神经前、后根。结论犬SCI平面以下的骶神经前、后根与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以重建膀胱的生理排尿反射弧,恢复SCI后弛缓性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调节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1] 。近年来国外采用永久性骶神经刺激器 (InterStim ,IS)植入术治疗 ,其机制为定时、定量发放电脉冲 ,由骶3(S3)神经传导到其支配的膀胱壁上 ,调节、平衡膀胱逼尿肌功能 ,从而抑制膀胱壁过强收缩 ,或促进逼尿肌收缩功能不全的膀胱收缩 ,使异常的膀胱排尿功能得以纠正 ,由病人主观控制排尿。 2 0 0 1年 1月我科成功地实施IS植入术 1例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男 ,4 8岁。因尿频 ,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1年 ,于2 0 0 1年 1月 7日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神经传导通路,通过再生到盆神经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可实现膀胱的神经再支配,探讨通过刺激下腹壁,该人工膀胱反射弧产生控制性排尿的神经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6只SD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右侧T13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自体移植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horseradish,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用微量注射器在双侧膀胱壁上各注射30%HRP 5μl,动物存活60h后经升主动脉灌注杀死。切取T11~L1及L4~S4节段脊髓,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呈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大鼠膀胱平滑肌注射HRP后,实验侧T13脊髓前角及双侧L6~S4节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区有HRP标记阳性细胞,而对照侧T13脊髓前角未发现HRP标记细胞。结论腰骶髓截瘫平面以上的躯体运动神经轴突可长人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冲经节细胞,并由此传递躯体反射冲动到膀胱平滑肌。利用“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人工反射弧,对实现SCI患者膀胱控制性排尿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工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 )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方法 :对 3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的脊髓脊膜膨出患者 ,手术建立人工反射弧。进行术前与术后 6~ 1 8个月的尿动力学比较。结果 :30例中 1 3例获得了至少 1年的随访。 7例无反射型患者中 4例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 ,尿失禁消失 ,排尿间隔期逐渐延长至 3h以上 ,逼尿肌压由 (1 .37± 0 .78)kPa(1kPa =0 .0 98cmH2 O)增至(3.1 4± 1 .6 7)kPa ;6例高反射型患者全部于术后 1年左右恢复可控排尿 ,剩余尿逐渐减至 (2 2± 1 5 )ml,充盈性尿失禁消失。 1 0例获得膀胱功能控制者 ,直肠功能转为基本正常。下肢功能损伤较小。结论 :人工反射弧能安全有效地治愈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所致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9.
<正>应用躯体神经-脊髓中枢-内脏神经重建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CI)后膀胱排尿功能已获得实验和临床证实,大多数学者采用硬膜囊内将支配膀胱的S2神经根与躯体神经根吻合,文献报道~([1~3]),75%(9/12)~88%(81/92)的患者效果良好。但这种切开硬脊膜进行神经根吻合的手术方法创伤大,操作复杂。本研究对Beegle犬采用硬膜外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排尿反射弧,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测,  相似文献   

10.
正常膀胱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两方面,是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相互协同而完成的。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包括交感(T_(12)-L_3)、副交感(S_(2-4))和躯体神经(S_(2-4))三方面,并受脊髓、脑桥的调节和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严重损害了病人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器官(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的功能障碍最为常见。SCI后的膀胱功能,往往依SCI的平面不同而有所差异。圆锥以上SCI占全部SCI的8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潴留与尿失禁同时存在,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害肾脏功能,是圆锥上SCI病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痉挛性膀胱尚可根据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性如何,再细分为协调和不协调两个亚型,以不协调者最为多见。圆锥部SCI占全部SCI的1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患者贮尿功能良好而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与尿路感染常见。 据Tanagho(1988)估计,在美国有超过5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膀胱排尿功能。方法1岁龄雄性Beegle犬8只,体重9.5±2.0kg。取后正中切口暴露L4~S3的棘突和椎板,全椎板切除后暴露硬膜和脊神经根,在硬膜外初步分离和确认L6和S2前根。确定犬左侧为实验侧,将左侧L6与S2前根分别在穿神经根管处切断,切开硬膜囊,从硬膜外L6和S2前根追溯硬膜内神经根,在显微镜下将L6和S2前根在硬膜内吻合。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等远期功能观察。结果术后8个月,3只犬死亡,3只犬未能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无实验结果。余2只犬均获得满意结果,定为1号和2号犬,进行观察。刺激(连续刺激强度200μV,刺激间隔为5ms)截瘫前和截瘫后2只犬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见,当刺激开始时膀胱内压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证实膀胱内压升高主要是由逼尿肌收缩产生,电刺激左侧L6后根和吻合口膀胱内压升高值均可达到正常的60%左右。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体神经的运动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并不少见 ,多由于术中损伤支配膀胱的盆丛神经所致[1] 。 1998年 5月至2 0 0 1年 10月我们行保留神经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10例 15侧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10例。男 6例 ,女 4例。年龄 5~ 6 2岁 ,平均 2 7岁。左侧 4例 ,右侧 1例 ,双侧 5例 (3例一期手术 ,2例分期手术 )。先天性巨输尿管症4例 6侧 ;膀胱输尿管返流 2例 4侧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 4例 5侧 ,其中医原性和先天性各 2例。共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10例 15侧。患者IVU检查均见患肾发育不良、积水和输尿管扩张 ;患肾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动力神经根在膀胱功能重建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L5与S2前根作为动力神经根,对恢复膀胱的神经支配功能和重建排尿功能的作用。方法家犬5只,实验侧行L5-S2前根硬膜外交叉吻接,对照侧行S2-S2前根硬膜外自身吻接,术后1年分别电刺激实验侧和对照侧吻接口的中枢端,记录膀胱压和尿道压的变化。结果L5与S2前根都与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建立了神经联系。电刺激测压示:膀胱压实验侧(5.0±2.1)kPa与对照侧(4.6±1.8)kPa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尿道压实验侧(4.2±1.7)kPa与对照侧(4.4±1.6)kPa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论脊髓损伤后膀胱因失神经支配而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时,应用躯体运动性的L5前根与内脏副交感性的S2前根作为动力神经根来恢复膀胱神经的再支配和膀胱功能重建时,两者作用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反射弧对切断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仍存在的患者,利用其功能健存的脊髓节段的单根神经根前根中枢端,吻接支配膀胱的S2(或S3)神经根前根周围端,建立新的膀胱人工反射弧以重建膀胱功能,术后观察下肢相应区域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9例中4例S1神经前根切断,术后主观感觉小腿肌力稍有下降,查体踝跖屈肌力约下降半级,3个月后随访肌力恢复;2例L3神经前根切断,2例L4神经前根切断,1例L5神经前根切断,术后肌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前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患者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跟腱反射,通过双侧硬膜内骶神经前根交叉缝合,治疗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 8例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 1~19个月随访,8例膀胱容量、压力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膀胱控制器恢复截瘫犬膀胱功能的尿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膀胱控制器重建截瘫犬排尿功能时的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膀胱控制器对截瘫犬排尿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4只健康杂种犬经T10平面造成截瘫后,在双侧S2神经根上植入刺激电极并通过导线与皮下的接收器连接,通过体外发射器进行电刺激,同时作硬膜内S1~S3后根切断。术后每天进行电刺激,观察截瘫犬的排尿情况,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4只犬均获得电刺激人工控制下排尿,排尿量80~140ml/次,尿流动力学检测证实为刺激后排尿模式。结论:国产膀胱控制器结合骶部神经去传入能很好地重建截瘫犬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秀英 《护理学杂志》2002,17(4):259-261
目的:解决脊髓损伤等病人排尿障碍,方法:采用截瘫平面以下的废用神经,行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34例,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健康指导,结果:术后经过8-12个月随访,病人实现可控性排尿12例,其余病人尿流动力学指标均不同程度得到恢复。结论: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括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可使中枢性疾患所致排尿障碍病人实现可控性排尿,良好的护理可促进病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脊髓栓系患者的尿动力学评估和治疗对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36例脊髓栓系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 ;以膀胱顺应性和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评估膀胱的储尿功能 ;以排尿期逼尿肌压力评估逼尿肌排尿功能 ;结合膀胱尿道透视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有无逼尿肌 外括约肌的协同性 ,并结合压力 流率曲线了解尿道的控尿功能。采用 χ2 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异常发生的频数。 结果 脊髓栓系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 ,占 5 0 % (18/36 ) ;逼尿肌反射亢进占 2 2 % (8/ 36 )。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者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83% (15 / 18) ,明显高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 (38% ,3/ 8,P <0 .0 5 )。膀胱顺应性减低者肾功能异常占81% (17/ 2 1) ,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 (7% ,1/ 15 ,P <0 .0 1)。顺应性减低者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6 7% (14 / 2 1) ,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 (7% ,1/ 15 ,P <0 .0 1)。 结论 脊髓栓系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类型各异 ,治疗方案的制定应以尿动力学结果为依据。顺应性减低可能是造成肾功能损害和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主要原因 ,泌尿外科治疗目的在于创建一低压、足够容量和控尿的膀胱以保护上尿路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的远期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利用截瘫平面以上的腹壁反射通路建立SD大鼠的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SCI)后可控制性膀胱排尿功能。它包含了一个皮肤反射弧(下腹壁反射弧),并将皮肤反射的运动冲动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SD大鼠右侧T13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自体移植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通过刺激右侧下腹壁反射激发截瘫动物排尿。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和神经药理学实验等远期功能观察。结果: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造成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实验测T13后根,12只SD大鼠的实验侧膀胱神经丛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对照组相似;串刺激(3mA,20Hz,5s)实验侧T13后根,经新建的膀胱人工反射弧引出膀胱平均内压达对照侧的76%,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运作电位平均最大波幅达对照侧81%,波形与对照组相似。在膀胱平滑肌内注射阿托品(0.05mg/kg)或三甲噻酚(5mg/kg)可抑制通过该人工反射弧激发的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而膀胱平滑肌肉注射维库溴铵(4mg/kg)对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无影响。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经自体神经移植,其轴突能够再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新的神经传导通路含有N1和M型受体,冲动传递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利用截瘫平面以上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自体神经移植缝合的方法,可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实现截瘫患者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