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 40%; χ2=8.236, 6.583; P=0.004, 0.010)。  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与进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以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此手术的发展并已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颈椎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高风险手术,所以,正确的手术配合可减少或消除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7年12月11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配合,制定手术配合的方案,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 (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关键词:颈前路钢板;融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Meta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2例,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2个节段12例,3个节段3例,4个节段1例,均采用Zephir钢板,其中3例用钉板系统联合钛网治疗。结果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经X线显示,植骨均骨性融合,都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生理前凸正常,椎间高度基本上没有丢失,症状也消失。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它安全、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术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骨吸收及塌陷,可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帅  尤涛 《医学信息》2023,(7):96-100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行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程、住院时间、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疼痛、C5神经根麻痹情况。结果 两组病程、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椎Cobb角、颈椎ROM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颈椎ROM高于对照组,ROM丢失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曲度低于对照组,曲度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开门和全椎板手术均能有效缓解脊髓压迫症状,但单开门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颈椎活动度破坏小、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而全椎板手术较好维持了颈椎曲度,能避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固定8例,Z-Plate钢板系统固定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治疗后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植骨融合好,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总有效率为89%,完全恢复正常为25%。结论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和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颈椎病,为颈椎病提供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颈椎标本的解剖观察、模拟手术及生物力学测定,寻找经椎间孔微创手术的解剖入路,并应用于2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结果(1)下颈椎椎间孔前内侧壁为钩椎关节、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上、下壁分别为上位颈椎椎弓根下壁及下位颈椎椎弓根上壁,其间走行神经根,椎动脉走行于神经根的前内方,钩椎关节的增生可以压迫经神经根及椎动脉而产生临床症状、体征。(2)颈椎钩突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单侧单间隙钩突切除可导致颈椎在前屈一后伸方向上运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的轻度增加;单侧多间隙钩突切除将使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加;双侧钩突切除将导致颈椎在旋转轴上的严重不稳定。(3)2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疗效确切。结论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尤其在单节段病变中,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创伤小、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颈椎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bb角及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引流量及出血量,改善患者Cobb角及神经功能,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方法  36只短毛豚鼠按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成 3组 ,A组 :在C4~C5或C5~C6 椎间盘后缘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复合制剂 ;B组 :在椎间盘后缘植入PVP ,C组系假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 4、8、1 2周以斜板试验观察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 ,并按计划处死动物 ,对实验节段颈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 8周起出现运动功能减退 ;B组和C组动物术后各期运动功能无改变。组织学观察 ,A组术后 4周起出现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占据椎管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变形和脱髓鞘、神经元脱失等改变 ;B、C组术后各期椎管形态、脊髓等无改变。结论 植入颈椎间盘后缘的BMP可诱导椎间盘及韧带组织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并对颈脊髓造成恒定的慢性压迫 ,为开展脊髓型颈椎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的MRI成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主诉有颈肩痛或/和肢体麻木、乏力就诊者134例,经诊断CSM者80例,并根据临床表现分组比较MRI表现。结果 非CSM者MRI表现出椎间盘变性或轻度突出、骨赘形成但不构成对脊髓压迫;CSM病例表现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硬膜囊和脊髓受压,其中69例(86.25%,)脊髓受压,11例(13.75%)脊髓受压变性。临床症状严重者,MRI表现出颈髓变性显著增多,术后脊髓变性信号仍存在。结论 高场强MRI可良好显示CSM中椎间盘退变突出、骨赘形成及脊髓受压变性,为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神经电生理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3例ALS及28例CSM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结果:在神经电图检查中,ALS组除12例运动神经动作电位降低外,其余各项指标正常;CSM组病例中,既有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也有动作电位降低及末梢潜伏期延长。肌电图(EMG)检查结果显示:ALS组异常率高于CSM组(P〈0.05),且ALS组胸锁乳突肌及胫前肌异常率均显著高于CSM组(P〈0.01),但胫前肌异常的4例CSM均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结论:对于临床拟诊为CSM患者有必要常规加作胸锁乳突肌EMG,这不仅有助于CSM与ALS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并不同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98例单节段及双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 ,其中单纯植骨融合 42例、Ray TFC融合 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3 8例。所有病例均随访 1年以上 ,采用JOA评分 ,比较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 ,单纯植骨融合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为5 2 .8% ,Ray TFC组为 5 4.3 % ,钢板固定组为 5 1.6% ,各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 ,不同融合技术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晓东  陈宗雄  徐皓 《解剖与临床》2003,8(4):221-222,224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对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5天及3个月三次检测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术前下肢远段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异常者占81%,于术后3个月内复查发现已明显恢复。结论:颈脊髓损伤对下肢远段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可以采用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但是关于修复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有争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尤其是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  相似文献   

18.
Teflon材料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Teflon材料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75例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Teflon减压垫棉行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并观察了21例无效和复发病例二次手术中Teflon垫棉在颅内的情况。手术总有效率为85.7%。术后及长期随访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Teflon材料制成的减压垫棉,疗效满意。Teflon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制作减压垫棉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9.
陈磊  潘碧琦 《医学信息》2006,19(5):840-842
目的 总结微波配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各型宫颈靡烂的疗效。方法 将214例宫颈靡烂患者(单纯型120例、颗粒型74例、乳头型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及单用微波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其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对乳头型宫颈糜烂的一次性治愈率(94.73%)显著高于单用微波(75%),P〈0.05;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对乳头型宫颈靡烂的一次性治愈率(90.9%)显著高于单用微波(60.66%),P〈0.05;单纯型一次性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脱痂期阴道出血量(〉经血量)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组(1.61%)明显低于单用微波组(11.21%),P〈0.01;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治疗后无一例局部感染,明显低于单用微波(3.85%),P〈0.05。结论 对于颗粒型,乳头型宫颈靡烂选用复方沙棘籽油栓加微波治疗,可以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及减少术后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he use of graft tissue fixation using 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s (BIS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offers various advantages, but limited pullout strength. Therefore, additional tibial fixation is essential for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additional graft tissue fixation using bioabsorbable suture anchors (BSA) would provide sufficient pull-out strength.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 four fresh frozen porcine distal femur and patellar tendon preparations were used. All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additional fixation methods: A, isolated BIS; B, BIS and BSA; and C, BIS and post cortical screw. Tensile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under an axial load. Ultimate failure load and ultimate failure load after cyclic loading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ultimate failure loads after load to failure testing were 166.8 N in group A, 536.4 N in group B, and 438 N in group C; meanwhile, the ultimate failure loads after load to failure testing with cyclic loading were 140 N in group A, 466.5 N in group B, and 400 N in group C. Stiffness after load to failure testing was 16.5 N/mm in group A, 33.5 N/mm in group B, and 40 N/mm in group C. An additional BSA fixat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ultimate failure load and stiffness than isolated BIS fixation, similar to post screw fixation.

Conclusion

Additional fixation using a BSA provided sufficient pullout strength for ACL reconstruction. The ultimate failure load of the BSA techniqu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ost cortical scre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