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沟埋还田模式对菠萝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共设置5种沟埋还田处理[(1)沟埋1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10);(2)沟埋2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20);(3)沟埋3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30);(4)沟埋30 cm还田起垄(DR30);(5)沟埋30 cm还田平作(DC30)]来分析5种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率,腐解速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释放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菠萝秸秆腐解主要聚集在还田腐解前60 d,腐解率达到56%以上;在还田腐解15~30 d秸秆的腐解速率达到最高。DRF20处理在秸秆还田腐解15 d纤维素释放率和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还田腐解30 d其木质素释放率和腐解率也最高。而DRF30处理腐解率,腐解速率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释放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还田腐解540 d后DRF30处理木质素释放率及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RF30处理土壤含水量、温度高于DR30和DC30处理。DRF30、DR30和DC30处理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并不总显著。秸秆腐解率与纤维素、木质素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  相似文献   

2.
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常规种植(不覆膜)作为2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与露地秸秆还田在不同处理间对马铃薯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分别高出3~5 cm、1个和4%~12%;在不同试验点,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比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增产2 109.0、3 117.0、3 148.5 kg/hm2;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试改进的开沟机开沟质量是否满足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开沟埋草、覆土要求,研究了秸秆机械沟埋还田对埋草沟的排水降渍效果及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 kg.m-1),设置沟埋深度为20,30 cm,常规还田(CK)3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梯形沟上、下口宽分别约为35.00和19.20 cm,D2,D3处理间平均开沟深度分别为19.50,29.90 cm,集中抛土距离分别为38.00,41.00 cm,集中覆土厚度分别为11.45,17.17 cm,土壤破碎率均达90%以上;埋草沟具有与排水沟相近的土壤降渍效果,各处理下埋草沟含水量下降幅度均大于CK,不同深度埋草沟的降渍效果优劣排序为30.00 cm深优于20.00 cm;埋草沟上小麦出苗及生长情况均好于CK。该机开沟作业质量稳定、性能测试良好、满足埋草覆土要求;埋草沟具有排水功能、对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一、秸秆留高茬还田秸秆留高茬直接还田,就是在麦子收割时,留下一定高度、数量的麦基部秸秆,稻作水田直接耕翻(水旋耕)入土还田,旱作灭茬覆盖于地表还田。二、秸秆墒沟埋草墒沟埋草是在麦子收获后的田  相似文献   

5.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秸秆机械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稻麦秸秆沟埋量分别为2.10,1.05 kg·m-1)。设置沟埋深度20 cm(D2),30 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分析稻麦作物从播到收生育全过程农田的成本投入与收入关系以及生态补偿来评价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对稻麦轮作田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常规还田,沟深20,30 cm机械开沟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投入成本分别为15 423.80,18 686.89,21 585.56元·hm-2·a-1,经济总收入分别为43 038.24,47 890.57,45 721.98元·hm-2·a-1;CK,D2,D3生态功能价值分别为37 960.75,51 621.85,40 632.34元·hm-2·a-1,生态补偿价值分别为197.68,770.97,525.21元·hm-2·a-1,经济总效益分别为27 812.30,29 974.66,24 661.64元·hm-2·a-1。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较常规还田成本投入大,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获得生态补偿量,沟深20 cm的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具有更佳的经济总收入和效益,在不影响作物实际产量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开沟深度进行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全量还田可较常规还田获得更高的总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吴俊 《农家致富》2009,(19):46-46
江苏省高邮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年种植小麦面积80多万亩.年产小麦秸秆40多万吨左右。今年高邮市组织各乡镇、园区和部门.疏堵并举.引导群众科学利用秸秆,大力推广麦套稻、墒沟埋草、快速腐熟、食用菌基料、商品有机肥料、秸秆固化和秸秆沼气能源转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35万亩的秸秆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沂水县利用玉米秸栽培大球盖菇、平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创了玉米秸秆利用的新途径。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大球盖菇主要模式是:开深15~20厘米、宽60~80厘米的沟,将晒干的玉米秸秆直接斜铺于沟内,根部向下,铺玉米秸秆厚度40~50厘米,喷2~3次水,每次要喷透踏实,然后在玉米秸秆上面铺5厘米麦秸、撒上菌种、锯末,再喷透水,覆土1厘米,撒上杂草,覆上地膜。一般10月底到11  相似文献   

9.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61-16062,16066
[目的]系统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方式。[方法]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进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有助于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2 g/kg,全氮增加0.03 g/kg,碱解氮增加2.2 mg/kg,有效磷增加2.01 mg/kg,速效钾增加2.1 mg/kg。以秸秆还田+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保水保墒效果和产量为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85%、8.91%、9.36%,9.14%,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分别高0.12%、0.4%、0.13%、0.72%。产量是26 333.82 kg/hm2,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增产2 790.14 kg,增产率为11.85%。[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54-357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其产量、玉米秸秆腐解速率、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时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秸秆还田量小且配秸秆腐熟剂玉米产量较还田量大处理高;采用粉碎还田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增产效果较整秆沟埋配秸秆腐熟剂显著;秸秆腐熟剂能够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促进秸秆较快腐解,减轻和防止多量秸秆还田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稳定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包括挖槽沟、铺秸秆与施基肥、施用菌种、回填土做畦与灌水、及时打孔等内容,并从改善环境、节约成本、提早上市与提高品质、提高产品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效果,以期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药栽培历史悠久,但均属传统栽培,产量难以提高,品质低下。近年来,利用玉米等废弃秸秆材料栽培山药,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1山药秸秆栽培技术山药秸秆栽培是利用当季采收的新鲜作物如玉米等秸秆废弃物,挖定植沟堆置利用其充分的水分发酵分解,栽培山药的方法。1.1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水稻生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遴选了嘉定区沟干泥、潮沟干、青黄土3种土壤类型田块,研究分析了麦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秆全量还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土种间容重降幅最明显的是沟干泥,其次为潮沟干和青黄土;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有一定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总苗数有一定影响,前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苗数增长缓慢,且苗数低于不还田,中后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总苗数则略高于不还田;麦秸秆还田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高效利用为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该文综述了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基质、秸秆化学品相关的新近报道,主要侧重于秸秆生物质能源领域,概括了秸秆生产沼气、秸秆发电、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固体燃料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北方旱作地区春玉米播种时墒情不够、肥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秋季收获后进行深开沟、沟内铺放秸秆、覆土起垄整垄、垄上覆膜的秸秆深埋,蓄积秋冬降水的土肥水跨季节联合调控技术。研制了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采用对称式可翻转犁架,实现开沟、覆土、起垄、整垄联合作业。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开沟深度可以达到40cm,沟形规整,覆土效果较好,整垄效率高,垄形符合农艺要求。采用该机进行秋季秸秆深埋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秸秆还田深度、秸秆还田量、机具配套、病虫草害和播种质量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响水地区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路线、机具配套、作业要求,提出品种选择、水分管理、适期适量播种、机具作业质量、肥料运筹、播后镇压、田间沟系配套等小麦全苗壮苗技术,为江苏响水地区及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区域水稻秸秆生态型...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秸秆还田深度、秸秆还田量、机具配套、病虫草害和播种质量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响水地区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路线、机具配套、作业要求,提出品种选择、水分管理、适期适量播种、机具作业质量、肥料运筹、播后镇压、田间沟系配套等小麦全苗壮苗技术,为江苏响水地区及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区域水稻秸秆生态型...  相似文献   

19.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明显优于秸秆覆盖式还田免耕抛秧技术及厢沟埋草秸秆还田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节本高效,生态环保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当前秸秆"禁烧"难题,易于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经科技查新,该技术属国内首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以马铃薯品种定薯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覆膜平作(FP)、黑色地膜覆盖沟垄作(FM)、玉米秸秆整秆覆盖沟垄作(S_1M)及玉米秸秆粉粹覆盖沟垄作(S_2M)等4种栽培耕作方式对旱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黑色塑料地膜覆盖及不覆盖平作,玉米秸秆覆盖沟垄作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土壤中变形菌门及芽单胞菌门,并提高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利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浮霉状菌属、节杆菌属、溶杆菌属及链霉菌属的富集,对农田状况具有积极贡献;沟垄作覆盖栽培可显著提高薯块产量及大、中薯百分率,显著降低小薯百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