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修行”观念,不仅对《西游记》英雄史诗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丰富了其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母题的内涵。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为研究视角,从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主张“断尽烦恼,解脱成佛”的修行观念,是佛学的核心,是对古代小说创作(尤其是宗教题材小说的创作)影响至深的一环。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发端,从英雄、自由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佛教文化渊源进行研究,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而不统一等说法。本文以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情理之争贯穿着全书,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唐僧则反映理学的破产。《西游记》的主题是统一的,孙悟空的形象也是统一的。《西游记》是明中叶以后反理学思潮中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4.
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竺洪波探求《西游记》的主题决非易事。自《西游记》问世以来约四百年间,历代研究者对其主题的探求可谓多矣!仅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举:“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文词甚繁。”①而后又有“阶级斗争”一说挟时代风气之力盛极一...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游记》实际所涉及的佛教经目44种进行考证,认定其中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基本相同者计11种,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计10种,查无所据者4种。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如鲁迅所说"尤未学佛",《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亦并非完全"荒唐无稽"。然作者亦不是虔诚佛教徒,其创作《西游记》亦并非有意宣传佛教。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30年代初,谢六逸发表的《小说创作论.主题小说》可能是中国较早的一篇专门讨论小说主题问题的论文。此后,有关小说主题、包括中国古代小说主题的研究成为一时之热点。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主题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主题可分表层和深层两重意义来理解:表层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深层则揭示禅宗修行与道教内丹学说杂揉不分)之身心历程。《西游记》不少故事意象构思来源于修行过程身心变化之现象。关于这种身心历程的心性方面的变化,学术界利用佛教资料作过较多探讨,而对这种身心历程的生理方面的变化其资料多来自于道教内丹学说)则未曾着重论及。从道教、佛教修行功法理论来解读《西游记》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及其研究者来说,主题乃是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文学指标。迄今为止,研究古代小说主题的学术论著极为丰富,尤其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主题研究,更经历过一段  相似文献   

9.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与《水浒传》的主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粉碎四人帮后活跃起来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的主题研究,也出现了新说层出、互不相让的局面。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把视野扩展到古典小说研究之外,发现主题之争普遍存在于古典文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所谓前<西游记>"金丹大道"要义于不顾,主要表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唐僧四众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人的心路历程的演绎象征来塑造的.结构上,<续>书更紧密化、网络化,总特点是利用明暗两线往复照应,以成整体.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续>书可称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特色独具的心界神话小说.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对《西游记》的主题提出一种看法。《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学人作过种种探讨,提出过种种说法。过去悟一子、悟玄道人者流,把《西游记》看成是阐明理法之书,于是有所谓“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的说法。解放以来,又提出过“农民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云:三教并兴说、市民造反说、游戏说、宗教杂乱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曲折反映说等等,莫衷一是。我认为,从《西游记》的创作意识和描写实际看,其宗旨应该是:张扬佛法无边,救苦救难,劝化众生为善。本文欲从表现层和意识层透视,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主题研究不能忽视其生死观内容,《西游记》主题悖论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解决是靠生死观解决的。这种对主题悖论的自觉或不自觉解决,造成了小说的消极面:“金丹大道”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其生死观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取经队伍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了《西游记》主题:取经历程的局限性;终极关怀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6.
略论《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略考《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在佛教主干上所渗入的道教影响,论及道教思想在《西游记》里所留下的印记以及小说作者以文学的自觉意识对宗教观念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西游记》的回目、韵语、人名地名等文化信息入手,对《西游记》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就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  相似文献   

18.
<正> 学术界对《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等说法。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把《西游记》放在明代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可以看出:《西游记》是一部以情反理的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统一的。一、关于《西游记》成书的年代,苏兴力主为嘉靖二十一年左右吴承恩壮年之作。这个时代,距朱明立朝近二百年,属明代中后叶时期。朱明立朝,极力推行束缚人们思想的程朱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在深入研读《西游记》文本及《性命圭旨》一书的基础上,发现二者的主题和结构竟然完全吻合,后者是前者的文化原型,前者是后者的艺术体现。《西游记》的作者所要表现的是阴阳五行、金丹大道、三教合一、实现人生等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西游记》不是一部神魔小说,而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化小说。《性命圭旨》与《西游记》如出一辙,可以推断这两部书的作者很可能同出于安徽歙县唐太史之手,而不是吴承恩所著。  相似文献   

20.
对于《西游记》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该著主题是反映农民起义斗争,这种观点本身,就是误入农民起义的史学理论的泥沼所致;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级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观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