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组46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45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其临床疗效,并化验得出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62.2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和血浆比粘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红细胞压积有所升高(P均0.05或0.01),但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是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前言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病",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1]。如果临床以突发眩晕、或复视、或步履不稳、或肢体抖动等表现,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于中风的范畴。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2]。所以,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特别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一旦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003年6月-2004年6月,本院应用长春西汀(商品名百锐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四大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发病率中的比例高达85%。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IC),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中医学将缺血性脑卒中归于"中风"的范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有着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唐莉莉  赵杨 《河南中医》2012,32(12):1624-1625
通过对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多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认为基底节区梗死与痰、热、瘀等病理因素发病有密切关系.期望为其预防中医辨证分型、诊治提供更为客观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四高的特征,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缺血性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疾病之一,占所有卒中的60%~80%。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的敏感性较高。近年来一些影像学的量表被不断地引用到临床评估当中,其中ASPECTS评分为研究中使用较频繁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正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1]),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  相似文献   

8.
正后循环缺血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不足引起的病变,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眩晕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并发肢体乏力、麻木、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病变,病情较重,复发率高,并易发展致脑梗死,须积极治疗。近年来,笔者应用丹葛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死,曾是临床上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其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所降低,但后遗症仍未得到较好确决。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明显,崔应麟教授从"虚、瘀"着手,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以上。笔者2010年6月~2012年1月运用通脑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获得良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1例,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临床中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及治愈率低,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为此,中医药工作者针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脑梗死即"中风",是指由多因素造成的大脑出现严重供血障碍,使局部脑组织遭受不可逆的严重损害,从而发生缺氧或缺血性脑组织坏死,并进一步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典型综合征。本病中、老年人多发,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1])。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死率越来越高,成为略低于恶性肿瘤的第2位临床死亡病因,因此广受医学界专家学者关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是临床中对相关缺血性卒中疾病,如腔隙性梗塞、脑栓塞及形成脑血栓等的一种总称。其主要特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在临床所有的脑血管疾病当中,占比约为75%。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发病率,而发生脑梗死之后发生偏瘫比率十分高,约为80%。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脑梗死具有“三高”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急性期住院必需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亦称为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对本病的认识,采用益气化瘀通络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同时也为公共卫生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血清NGB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 h~14 d血清NGB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NGB表达在3 h、12 h、3 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7 d、14 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NGB表达增高,提示NGB作为神经系统内源性保护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中风又名脑梗死,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进而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的疾病[1],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脑梗死经急性期治疗后常会遗留偏瘫后遗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导师刘喆长期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颇有经验,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刘老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用国际公认的临床评价方法,观察针刺治疗不同时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采用NIHSS、FIM和B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针刺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疗效,治疗后患者NIHSS、FIM和BI亦有显著改善。结论针刺治疗脑梗死应按照WHO残疾分类原则进行评定,以统一和标准的方法来描述疾病与健康的状况,以利于疗效认定和多中心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寇幸福 《河南中医》2008,28(12):46-47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偏瘫、言语失利和意识障碍.脑卒中其发病原理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病变包括脑梗死和脑栓塞;出血性病变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以脑梗死最多见,其次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死较少见[1].  相似文献   

20.
健脾补土方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