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陈尚锋  温之平  陈文 《大气科学》2011,35(5):982-992
本文利用1979~2008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1979~2007年全球降水资料(CMAP), 分析了南海地区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夏半年南海地区存在显著的30~60天的周期振荡。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活跃位相时, 南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低层大气为低频西南风, 南海和菲律宾北部为低频气旋流场且为正的位涡度, 对应着增强的南海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 当 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不活跃位相时, 情形正好相反。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 夏半年30~60天低频振荡变化的空间型与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 并且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 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强、弱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比较也说明, 强的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 而弱的南海夏季风年则是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因此, 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很可能有重要影响, 当30~60天低频振荡的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 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强; 反之, 如果不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 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弱。  相似文献   

2.
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利用NCEP/NCAR1998年再分析资料和SST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具有加强的作用;南海低频低层辐合(散)区对应低频降水正(负)值区;南海地区的大气低频振荡以向北、向东传播为主,南海地区低频散度在垂直方向呈现出相互补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1998年京津冀夏季风的低频振荡与降水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NCAR 1998年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京、津、冀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和低频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 京、津、冀1998年夏季风存在15~35天的低频振荡, 5~6月低频降水较弱, 7~8月低频降水较强, 低频降水的传播路径倾向于与其上空200 hPa低频辐散带的传播路径相一致, 京、津、冀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南部边界和西部边界, 南风低频水汽输送变化对低频多雨期发生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溪  何财福 《气象》2002,28(5):11-16
通过对近20年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活跃与中断期,南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以及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有明显的差异。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散度场低频振荡以及从北半球高纬向南传播的西风场低频振荡等的有利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并共同作用可引起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或中断。各种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传播到南海并发生锁相的时间决定着南海夏季风明显的活跃或中断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2012年夏季华北降水和环流形势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宁芳  康志明  赖芬芬 《气象》2014,40(9):1106-1113
对2012年夏季华北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和相应的低频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华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10~13 d低频振荡周期,振荡的演变和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过程基本发生在振荡的波峰处。强降水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在孟加拉湾地区首先出现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并逐渐加强,菲律宾至我国南海地区的低频环流系统逐渐向西北方向传播,中高纬西风带上有负低频高度距平东移,其伴随西风槽加深东移。对流层上层伊朗高原低频气旋式环流减弱,随后青藏高原东部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加强东移。强降水发生时,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偏南风和西风槽东移携带的低频水汽,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沛的低频水汽。同时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原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东移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华北至东北地区为强烈的低频辐散中心,上升运动加强,为降水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对流层各层低频系统的相互配合对华北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金祖辉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6,20(1):101-111
本文对东亚大陆冬季风期间的地面气温、气压的数年资料做了30~60天的低频波、准双周振荡等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大陆地区地面气温、气压的0~60天波和准双周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多年平均的低频波方差相对贡献分别为59.2%(气温)和49.8%(气压)左右。并且伴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如华北气温30~60天波强的年份其方差相对贡献可达50.2%,而最弱的年只占11.9%左右。另外这两种频率振荡强弱还有明显的地区性,30~60天波一般华北和长江流域(约28°N以北)比其南部地区强;冬季风期间,东亚大陆地区的30~60波的经向传播主要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大多数年份可以传播至东亚大陆的南端,历时约3~6天,但是这种传播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表现为更清楚,在长江以南地区,一方面受到了冬季风本身强弱的影响,另方面还受到来自热带地区以致南半球夏季风低频波北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经向传播往往变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异常对该地区降水异常有重要影响, 而低频降水又是季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揭示了1998年降水异常及其低频变化等观测事实,分析讨论了大尺度环流的4个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二度梅,10~20 d低频振荡具有普遍性,而30~50 d的地域性较为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欧亚大陆中高纬度持续阻塞高压、高空西风带急流轴线活动异常及二次季风涌的出现及其相互配合是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19,他引:43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要的振荡周期,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频振荡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中低频振荡传播规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中长期预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分布和传播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徐国强  朱乾根 《高原气象》2000,19(4):476-486
使用1998年美国NCEP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低频降水量和时间变化方差对总降水量及其变化方差均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高原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发生、发展及其传播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高原东侧的低频降水主要由东向西传播,而南侧主要由南向北传播,但很少直接进入高原。高原中南部和东南部可能是高原地区的频降水的发生源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大气低频振荡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高原地区和南海地区季风均存在明显的30~50天的振荡周期,并且两者在这个振荡周期上存在明显的位相关系,即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比青藏高原夏季风提前约3/4个位相,对500 h Pa和850 h Pa低频风场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两者存在明显位相关系的原因之一可能是3月下旬开始南海向青藏高原地区的低频输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云南地区探空站1960-1982年4-10月700hPa的温度和湿度资料及各站的降水资料,采用谱分析的方法讨论云南夏季风的振荡。从讨论的结果知道,云南夏季风具有比较稳定的长周期振荡,而中期振荡的情况各年差异较大,但是,仍然具有亚洲季风区夏季风中期振荡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2.
ENSO对亚洲夏季风异常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首先对ENSO过程中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和LaNina事件中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异特征。其中,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EOF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赤道太平洋SS-TA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区域和程度,该影响与ENSO循环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0—2002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计算全球格点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在推进过程中逐候的气候特征。研究发现:第25—44候是水汽输送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段,也是水汽输送的集中期;东亚地区各个经度带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在出现时间、北抬进程速度、北界位置、南撤速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副高边缘的东南风水汽输送具有迂回西扩和快速东撤的特点,并且在强盛期能够到达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4.
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刘颖  倪允琪 《气象学报》1998,56(6):681-691
文中以SVD分析技术为基础,发展了一种用以提取一个矢量场和一个标量场耦合信号的统计诊断方法——联合SVD方法(简记为CSVD),并运用CSVD分析了ENSO对亚洲季风环流系统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Nino年,印度夏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在LaNina年,印度夏季风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且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南北气流交汇区和索马里急流区,而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则在江淮流域。  相似文献   

15.
夏季季风区气候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个由大气模式、土壤模式和水域模式三个子模式组成的模式模拟了夏季风区的气候特征。模拟得到的平均气候特征,如温度场、风场、降水和蒸发场均与实际观测场接近;模式模拟出季风区的地面气候特征,表明其与大气状态和下垫面性质关系密切;对加热场的模拟则表明,积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总加热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
夏季季风区气候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个由大气模式、土壤模式和水域模式三个子模式组成的模式模拟了夏季风区的气候特征。模拟得到的平均气候特征,如温度场、风场、降水和蒸发场均与实际观测场接近;模式模拟出季风区的地面气候特征,表明其与大气状态和下垫面性质关系密切;对加热场的模拟则表明,积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总加热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7.
印度夏季风与我国华北夏季降水量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平德 《气象学报》1988,46(1):75-81
本文分析了1891—1983的93年降水资料,说明印度夏季风雨量与我国华北夏季降水量有相似的气候统计特征,而且两者存在稳定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文中还分析了与两者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过程,并指出华北夏季降水量的多少与印度夏季风雨量丰欠在春季4月有共同的先兆。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7至9月水汽资源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林  杨梅  曾光平 《气象科技》2003,31(3):167-173
根据天气学原理 ,对 11个探空站 1988~ 1997年 7、8、9月逐日 (0 7时、19时 )资料与同期天气系统 (低槽、副热带高压、低压辐合、东风波、台风低压、大陆高压、台风外围 )进行计算与分析 ,结果表明 ,江西省 1988~ 1997年 7~ 9月平均水汽量值为 4 .4 6 g·cm-2 ,其中 :0 7时为 4 .4 4 g·cm-2 ,19时为 4 .4 7g·cm-2 ,7、8、9月平均水汽量值各为4 .8g·cm-2 、4 .6 4 g·cm-2 、4 .0 9g·cm-2 。水汽量分布为南部高北部低 ,东部和西部居中。东风波影响时水汽量最大 ,值为 9.2 3g·cm-2 ,大陆高压影响时水汽量最小 ,值为 0 .78g·cm-2 。轻度干旱频率区水汽量值最大 ,为4 .81g·cm-2 ,最小值出现在重度干旱频率区 ,为 0 .72 g·cm-2 。夏季水汽交换次数为 9.4次 /月 ,水汽更新率为 10 .2天。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的定义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使用1983年至199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14年逐日平均2.5°*2.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 细胞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亦考虑了其暖湿程度。  相似文献   

20.
乔全明  罗坚 《气象科学》1995,15(2):55-64
本文用1971-1991年中央气象台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研究了东部大陆夏季区域性暴雨发生次数,结果得出;中国东部大陆夏季有两个季风暴雨带,其发生次数有30-60天和8-11天两种显著振荡周期,但对各分区来说,只存在8-11天一个显著周期,长江中,下游与华南相似,有两个季风暴雨期,江南是一个暴雨的间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