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脉造影结果,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82例无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①DM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㈨积分明显高于NDM组,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5)。弥漫及复杂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1).②随访6~56个月,DM组支架内再狭窄和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弥漫性病变多见。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相对理想,但是支架内再狭窄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有关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存在很大争议,高龄患者的治疗未被重视。文章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龄患者(年龄≥80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比较13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其中置入裸支架106例,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26例)与284例不伴糖尿病冠心病高龄患者(冠心病组,其中置入裸支架237例,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47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更严重,B2型和C型病变多(63.25%vs40.53%,P〈0.05)。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近期疗效好,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出现9例穿刺部位血肿(2.33%),冠心病组出现11例穿刺部位血肿(4.87%)。远期随访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高于不伴糖尿病冠心病高龄患者,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vs9.7%,P=0.21),再次血运重建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9.1%vs3.9%,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更严重,与不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高龄患者相比,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李峰 《当代医学》2010,16(14):66-6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高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对40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高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糖尿病组以多支病变、C型病变、弥漫性病变为主,而非糖尿病组以单支病变、B型病变为主。两组患者在病变支数和病变类型有显著性差异(P〈O.O1,P〈O.05)。介入治疗显示糖尿病组患者需要支架后扩张、支架重叠、平均病变长度、术前参考血管直径、每个病变支架长度、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术中有无复流现象,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O.O1,P〈O.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比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大、程度重、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81例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组),74例接受普通金属裸支架(BMS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一般情况、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和远期综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和支架植入术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年中,SES组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MS组(P〈0.001)。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安全有效;与普通金属裸支架相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能显著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进行PCI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观察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功能分级等与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45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00%,<60岁为27.27%,≥60岁为60.7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68例高血脂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71%,90例非高血脂患者发生率为22.22%;100例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38.00%,58例非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17.24%; 46例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54.35%,112例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1.47%,90例单支病变发生率为14.44%;Killip Ⅰ级发生率为17.24%,KillipⅡ级发生率为30.00%,KillipⅢ级发生率为50.00%,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个入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功能分级较高,术前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提高PCI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部分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部分血运重建介入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将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1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观察两组近期(住院)及远期(随访1年)主要心脏事件。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及重度狭窄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或P〈0.05),两组间近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高龄冠心病患者采取部分血运重建的介入治疗策略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孙辉  韩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55-5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查16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组(Ⅰ组)和非合并糖尿病组(Ⅱ组),对比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结果。结果:合并T2DM的冠心病患者较不合并T2DM者冠状动脉C型、B型病变的比例明显增高,适合通过PCI治疗的病变数量以及置入支架的数量大,不适合PCI治疗(建议CABG)的比例也高。结论:合并T2DM的冠心痛患者较不合并T2DM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和弥漫性病变比例高,PCI手术难度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支或2支以上血管狭窄≥50%者72例,其中男66例,女6例。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16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56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脏事件(死亡、再梗塞、心绞痛复发)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69例手术成功,完全血运重建组手术成功率84.2%,人均植入支架2.25枚,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2.5%,包括死亡6.2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手术成功率98.2%,人均植入支架1.60枚,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2.5%,包括死亡3.57%。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月总的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梗塞、心绞痛发作)发生率29.2%。不完全血运重建组6个月的心绞痛发生率高,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梗塞及死亡的发生情况,两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不论实行完全血运重建或不完全血运重建均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但有较高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策略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经CAG明确狭窄程度为70%~90%且拟行PCI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72处病变)和对照组(42例,75处病变)。观察组患者每处病变血管均行FFR测定,仅在FFR≤0.80处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并确保术后FFR>0.80。对照组患者常规CAG检查后行PCI。记录两组患者植入支架数量,PCI术后18个月冠心病病种花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入支架数量、冠心病病种花费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术后18个月内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联合FFR测定可减少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数量、降低冠心病医疗费用,PCI术后18个月内未发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230例,按照是否合并T2DM分为AMI+T2DM组103例、单纯AMI组1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和3年的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结果:AMI+T2DM组和单纯AMI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6%和9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0 d,AMI+T2DM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MI组(10.67% vs. 3.14%,P=0.03);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4% vs. 0.79%,4.85% vs. 3.15%,P均> 0.05)。术后3年,AMI+T2DM组的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 vs. 2.36%,P=0.032;6.79% vs. 0.79%,P=0.024;14.56% vs. 4.72%,P=0.012)。结论:AMI合并T2DM患者,远期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不合并T2DM的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不论近期还是远期均明显高于不合并T2DM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66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四组:1组为冠状动脉正常组;2组为单支病变组;3组为双支病变组;4组为三支病变组(含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均进行尿微量白蛋白(UMA)测定,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病史、家族史等相关资料,评价UMA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组尿微量白蛋白异常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②UMA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两两比较,UMA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UMA>30 mg/L是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早期指标,是冠心病的强有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及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方法:选择4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随机抽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无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病变复杂,多呈弥漫性的血管病变且多合并心功能不全,而对照组的患者多以单支单处病变为主,病变较简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C型病变糖尿病组(71.4%)显著高于对照组(11.1%)(P〈0.01),A型病变糖尿病组(9.6%)显著低于对照组(68.9%)(P〈0.01),B型病变两组分别为19.0%和2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累及的血管多、范围广,其冠状动脉病变为多支弥漫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长病变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存在一处长病变,并发糖尿病的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42例各置入至少一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长支架(药物支架组),36例各置入至少一枚普通长支架(普通支架组),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药物支架组共置入支架102枚,其中长支架66枚;普通支架组共置入支架87枚,其中长支架52枚.平均随访(14.2±5.6)月,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支架组与普通支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心肌梗死率均低(P<0.05).对心肌梗死、再狭窄者均进行了靶病变重建术.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对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长病变疗效优于普通支架,能减少心绞痛、再狭窄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近10年来疑诊冠心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446例住院病例,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冠状动脉积分与病人年龄、吸烟量、吸烟年限、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糖尿病病程、动脉血压、高血压病程呈明显的正相关(r=0.1296~0.2702,P=0.0083~0.0001)。经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年龄、吸烟量、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糖尿病病程关系最为密切(F=2.3130~19.2165,P=0.1291~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吸烟量、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糖尿病病程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02~1.23,P=0.0406~0.0001)。结论高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对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与以往文献报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TP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选择CAD(A组,12例)或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B组,24例)患者冠脉造影后进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别在术前、术后20min、术后24hr、术后7d采血测定TP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LPO)、及内皮功能等指标,并动态随访介入治疗后冠脉病变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但B组变化更趋明显,至术后第7d,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但B组仍存在明显变化。追踪随访半年发现A组有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B组有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CAD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TPS分子标志物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第一系列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1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DM患者分为4组:1组为冠状动脉正常组;2组为单支病变组;3组为双支病变组;4组为三支病变组(含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均进行UMA(UMA)测定,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病史、家族史等相关资料,评价UMA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冠心病(CHD)组UMA异常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②UMA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两两比较,UMA水平有显著差异(P30mg/L是预测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早期指标,是冠心病的强有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148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0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和吸烟史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LDL-L)、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为主,狭窄程度严重(P〈0.05)。结论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更显著,常累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呈弥漫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并探讨糖耐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7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冠心病患者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A组正常糖耐量(NGT)患者100例;B组糖耐量下降(IGT)患者47例;合并糖尿病(DM)患者(C组)6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的受累情况. 结果 207例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紊乱51.68%;冠状动脉病变C组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36.67%、46.67%)高于B组(29.79%、31.91%)和A组(28.24%、31.21%)(P<0.05);C组单支病变发生率(16.66%)低于B组(38.30%)、A组(38.55%)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程度c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3.33%)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36.17%)与A组(4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发生率高,病变更严重、弥漫,但糖耐量下降并不影响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5例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用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2组患者在服药前后EPCs数量及血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用药前EPCs数量基本相近,观察12周后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增加(0.027±0.017vs0.046±0.03,P〈0.05),对照组患者12周后EPCs数量虽较前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12周后2组患者脂联素水平均有所增加,但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4.5±1.7mg/Lvs7.0±2.3mg/L,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促进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还可提升患者血脂联素水平,可能具有抗动脉硬化功效。  相似文献   

20.
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糖代谢分布及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  Gao X  Zhang B  Gu Q  Ren LM  G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89-1692
目的调查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糖代谢分布,分析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55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测量形体参数,检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用1999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评价糖代谢分布,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判标准和Gensin i评分系统对造影结果进行定量评价,根据造影结果及糖代谢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岁(60.1±9.7),277例(50.1%)糖耐量正常,276例(49.9%)糖代谢异常,其中糖调节受损127例(23.0%),新诊断糖尿病61例(11.0%),已知糖尿病88例(15.9%)。冠心病组中糖代谢异常者多于非冠心病组(56.4%和34.5%,P<0.05)。糖尿病组多支病变发生率和Gensin i积分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3.8%和44.1%,15分和20分(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糖代谢异常多见,糖尿病患者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