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咏梅 《上海护理》2001,1(3):15-16
自从1966年Berscia和Cimino建立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动静脉内瘘(AVF),使血液透析变得安全且简单易行。随着透析血管通路的不断改进,AVF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血管通路对透析效果和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维持血管通路顺畅的职责主要是由血透室的护理人员来承担,安全而有效的穿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血管通路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类:临时性血管通路及永久性血管通路。现将建立AVF的穿刺护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程跟踪护理并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管理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12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n=60)和研究组(n=60)。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 另开展全程跟踪护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干预, 努力规范血液净化操作和血管通路管理, 并定期总结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两组均密切随访观察3个月, 观察血液透析效果, 重点比较两组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护理干预前后尿素下降率(URR)、尿素清除指数(Kt/V)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URR、Kt/V明显升高, β2-MG水平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组间护理前后URR、Kt/V、β2-M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血尿素氮再循环率(8.39±1.34)%、血肌酐再循环率(8.37±1.50)%分别低于常规组(9.2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深圳市南山医院肾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24个月,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为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两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VF透析的患者80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34例.AVF组患者的年龄及感染并发症均低于CTC组(均P<0.05);AVF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于CTC组患者(均P<0.05);两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更高(与CTC组相比);两组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的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葡萄糖注射法(GIT)、尿素法(UT)、血液温度监测器(BTM)三种方法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再循环,以探索透析再循环最佳测定方法.方法 对60例患者依序分别采用GIT、UT、BTM三种方法进行测定,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GIT测定阳性结果为30例,阳性率50%,阳性患者RGIT(8.38 ±0.537)%.UT测定阳性结果为22例,阳性率36.7%,阳性患者RUT(14.67±7.63)%.BTM测定阳性结果为25例,阳性率41.7%,阳性患者RUT(14.11±6.12)%.在UT测定阴性的38例中有8例GIT测定阳性,2例BTM测定阳性.GIT与UT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x2检验也有统计学差异,GIT与BTM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x2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UT与BTM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卡方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GIT、UT、BTM均可检测血管通路再循环.由于GIT检测阳性率较高,结果准确可靠,且操作简易、快速,可供临床及时发现及指导纠正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未能及时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CKD5期患者只能依靠中心静脉置管开始透析,对患者预后存在不良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初始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初始透析患者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静脉穿刺组33例及长期管组33例。入组后安排内瘘手术,由开始测试至内瘘成熟期间对2组患者间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2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2组患者入组时一般情况及各项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2组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比较,双静脉穿刺组与长期管组相比,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氮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e,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01,0.509,0.747),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长期管组(0%比12.12%,χ~2=4.192,P=0.041),2组间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静脉穿刺操作简单,建立通路后即可开始透析,可作为初始透析或通路失功患者的临时血管通路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血管通路的功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及住院时间、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具有并发症少 ,通畅时间长等优点 ,其三年通畅率可达80 %以上 ,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模式。但由于长期血液透析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内瘘狭窄和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这些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尽可能的利用自体血管 ,修复和治疗这些并发症 ,以维持血管内瘘的畅通。确保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血管内瘘狭窄的检测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血管通路的建立是患者长期血液透析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透析生存期延长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日趋增多,血管通路狭窄己成为导致血液透析失败的重要原因。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经典的永久性通路,95%的尿毒症患者以此作为透析通路。用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通畅的费用逐年增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估计,每年因血管通路建立和相关并发症住院的费用高达9.39亿美元。因此,建立并维持功能良好的血管内瘘作为血液透析血管涌路是肾科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9.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而长期留置双腔导管也可作为维持长期HD的血管通路。两者在形成原因、优缺点、并发症及护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现将两种方法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不同血管通路分成两组:内瘘穿刺组51例和中心静脉置管组39例,以血流量250ml/min为基础值,根据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4cm、6cm、8cm、10cm)、不同的动静脉压(以13.3kPa为观察值)采用尿素法监测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值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循环率与血管穿刺间距呈负相关(P〈0.05),与动、静脉压两者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通路再循环率与内瘘穿刺间距、血流量、动脉引出压力和静脉回流压力相关,针对其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提前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外模拟血管通路再循环,以超声造影剂作为指示剂,运用超声造影稀释间接法测定透析血管通路再循环,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 利用超声探头分别探测动静脉管路的视频强度信号,计算再循环率测定值;根据两泵的实际设定流量计算再循环率实际值.分析测定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测定值与实际值有密切的相关性(r2=0.949 6,P<0.0001);进行BlandAltman检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存在对再循环率的高估.结论 超声造影稀释间接法是一种敏感、准确、有效的血管通路再循环测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及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上升。终末期肾病患者通常需要通过透析通路长期规律的血液净化治疗来维持生命。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学者们普遍认可长期性血管通路应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当AVF无法建立时,次选应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带隧道和涤纶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透析(HD)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血管通路是保障HD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急诊患者及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直接动脉穿刺困难者,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深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是国内外常用方法,已广泛用于急慢性透析患者,但导管留置时间,一般多主张留置2-3个月,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留置时间平均仅能84天,而慢性肾衰竭患者需长期HD维持生命,故如何长期留置导管是近年研究课题。自1995年以来我科在急诊透析插管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分组管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期间再循环发生、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甲状腺旁激素(iPTH)和微球蛋白(β2-MG)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再循环比例为14.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t/V和URR分别为(1.215±0.084)%和(74.21±8.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PTH和β2-MG分别为(184.28±19.29)pg/mL和(36.79±3.30)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为4.8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组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血管通路再循环,提高透析充分性,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艳 《中国血液净化》2008,7(12):683-684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之一。大多数透析患者采用自体血管内瘘长期维持透析治疗,但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硬化或内瘘闭塞、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等原因使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但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可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评估以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作为指示剂的超声造影稀释直接法作为一种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新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建立通路再循环体外模型,运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计算再循环率测定值;根据两泵的实际设定流量,计算再循环率理论值.分析测定值与理论值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评价高、低频探头测定值间的一致性.结果 该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测定值与理论值有密切的相关性(r2=0.9645,P<0.0001),进行Bland-Altman检验,仅一个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高、低频探头测定值之间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均存在对再循环实际值的高估.结论 以SonoVue作为示踪剂的超声造影稀释直接法是一种准确、有效、敏感的透析血管通路再循环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和维持一个有足够功能的血管通路(vascularaccess)是保证透析进行和充分的关键,被所有透析工作者和患者称为“生命线”。慢性通路要求长期具有足够的血流量(>400ml/min)以保证透析充分性、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随着透析技术的提高、生存时间的延长、老年肾衰竭、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8.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而假性动脉瘤也可作为维持长期HD的血管通路[1,2].两者在形成原因、优缺点、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在临床中普遍应用于肾功能衰竭又无血管内瘘的患者,建立迅速简便的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减轻了患者痛苦,使透析顺利进行。我科收治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右上肢剧烈活动后导致右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皮下隧道口渗血,经积极处理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通路再循环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将40例以动静脉内瘘通路行透析的患者按照再循环率的大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尿素模式测定,分析再循环率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压>17.1 kPa或动脉压<-13.3 kPa,血流量<200 ml/min,动静脉穿刺针距<8 cm时,再循环率有明显增高.结论检测瘘管功能,正确使用内瘘血管,保持充足的血泵流量对减少通路再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