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 μl 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布情况.结果 除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外,在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以及其他核团也发现了标记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结论 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与迷走初级中枢有神经联系,耳甲穴位针刺效应很可能是通过耳-迷走反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81岁 ,因右侧眼周疼痛起水疱 7天 ,耳聋、耳痛 2天于 2 0 0 2年 9月 2 6日来我院皮肤科和眼科就诊。患者患“糖尿病” 10年 ,现自服药控制。曾因“双眼白内障”手术治疗 ,无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检查发现 :右侧发际、前额部、上眼睑、下眼睑、面颊部及下颌部皮肤 ,外至外耳道及耳廓皮肤 ,内至颜面中线的皮肤肿胀、潮红、表面较多红褐色痂皮夹杂少量透明小水泡 ,部分水泡破裂流水形成糜烂面 ,且外耳道肿胀流脓结痂。病变部位与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 :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所分布的区域相符。已在皮肤科经静脉滴注双黄连 ,局部…  相似文献   

5.
<正>偏头痛多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常伴呕吐。目前本病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人们多认为其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以及脑干中三叉神经核中的神经元痛感控制异常所致。偏头痛发作启动是由于三叉神经节中枢被激活,引起三叉神经纤维相应脑膜支配区膜血管、静脉窦、硬脑膜和软脑膜感觉纤维等部位血管活性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  相似文献   

6.
石先响 《光明中医》2011,26(9):1848-1848
三叉神经即第Ⅴ对脑神经,属感觉运动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在穿出脑膜后汇成一个大的半月神经节。分成视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针刺镇痛的原理,许多资料说明脑干中缝核系统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中缝核色胺能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缝核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很广,其上行纤维经内侧前脑束(MFB)上达间脑和端脑各部,下行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灰质,在脑干部分还与兰斑核,巨细胞核等其他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以往的工作证  相似文献   

8.
以往工作中观察到,在三叉神经核内的针刺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实现的。形态学资料证明,非三叉神经系统的穴位电针所形成的突触前抑制的纤维来源于脑干以上的高级部位。中缝核、兰斑核对针刺镇痛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设想,电针在三叉神经中产生的突触前抑制有可能是通过中缝核实现的,或受中缝核和兰斑核调节实现的。以微电极记录三叉神经核的痛敏细胞放电,电针“颊车”穴可抑制此放电。用同心  相似文献   

9.
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汪桐  泮群皖 《针刺研究》1991,16(2):115-119
近年来,运用荧光双标记技术研究体表与内脏的神经联系发现,在脊神经节内,同一初级感觉神经元,其轴突的分支,一支到达内脏,一支支配体表。Alles 等将微量真蓝注入大鼠心包内,将二联脒黄注入左上肢内侧组织或皮神经内,经适当成活期以后,可在同侧 C_8、T_1、T_2脊神经节内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说明内关与心脏的联系可通过同一神经元的支配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2005,30(2):97-101
目的:从牵涉痛产生的机理出发,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将三种荧光素(快蓝、碘化丙啶、双苯甲亚胺)分别注入心经、肺经穴位和心脏,观察C6~T5节段脊神经节中标记细胞的分布。结果:左右两侧标记心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平均数均高于标记肺经穴位与心脏的双标细胞,而左侧心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与左侧肺经穴位心脏的双标神经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心经穴位心脏双标细胞明显多于右侧同节段的双标细胞(P<0.05)。结论: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有分支现象,其一支分布于心脏,一支分布于上肢,这种现象是体表内脏相关和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形态学基础;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经节细胞分支支配现象更明显,提示心经、心源性牵涉痛与心脏的联系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联系的神经基础是神经节段的相同性和神经分布的密度。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病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为建立在Gardner短路学说基础上的微血管压迫 (microvascularcompression,MVC)病因学说。MVC概念认为,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是由于相应的颅神经在入脑干前 0. 5cm 1. 0cm内也称入、出根区受到搏动性血管压迫所致,该区域是神经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血管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外周神经轴突因有雪旺细胞包裹而不可能发生MVC征。在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或其行径中有异常的血管或狭窄的颅骨孔,造成神经节或感觉根发生脱髓鞘改变,使轴突外露与邻近的无髓鞘纤维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MRI影像学表现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完成既定针灸治疗方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32例,观察B-FFE图像,记录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点距脑干的距离、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角度及接触血管直径和三叉神经宽度的比值。采用Levene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显效28.1%(9/32),有效59.4%(19/32),无效12.5%(4/32)。针灸治疗疗效与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点距脑干的距离无关(P>0.05),与责任血管走行方向有关系(P<0.05),与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宽度的比值无关(P>0.05)。结论 B-FFE序列可用于筛选适宜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责任血管与神经间的夹角越大,针灸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3.
林文注  徐明海 《针刺研究》1997,22(4):287-291
应用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法观察家兔胃经解溪、足三里、伏兔、水道、承满、乳根、屋翳、颊车和膀胱经合阳、风门、天柱等穴区传入神经在脊髓胶状质等部位和低位脑干的分布节段和区域定位。结果表明,脊髓脑干胶状质内可能存在一条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贯穿脊髓全长直达三叉神经脊束核等的神经网络链。胃经与膀胱经的穴区传入神经在脊髓胶状质可能形成既有不同占位区,又有部分重叠的相对特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正> 肩前(肩内陵)(奇穴) 【体表定位】肩峰与腋前纹头连线之中点,三角肌前方。【深度】同皮肤成50度夹角斜刺8分。【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臂外侧上皮神经、第二胸神经外侧皮支和锁骨上神经三重分布。 (1) 臂外侧上皮神经是腋神经的分支,其纤维由第五与第六颈神经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闪电样疼痛,相当于中医的“偏头痛”、“偏头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由于三叉神经下降核有阵发性放电,与半月神经节退行性和纤维性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自1989年以来用蒙药治疗17例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文献,并应用神经元汇聚投射理论讨论了其机制。唇系带龈交穴布有三叉神经上颌神经分支,从发生的角度来看属于鳃弓神经,其传入中枢核团主要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孤束核;而肛垫上皮具有泄殖腔的特征,与泄殖腔源的神经支配是相同的,主要是阴部神经和盆腔神经,其传入脊髓核团是骶髓后连合核。上述两者继而又共同投射到了臂旁核,我们猜想其上下两者的二级神经传入汇聚于臂旁核发生机能整合,产生新的神经效应,这可能是通过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促脊髓背根侧枝出芽的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纤维并针刺后,猫脊髓Ⅱ板层和保留背根节内3种神经营养素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NGF及其mRNA分布于Ⅱ板层神经元内,针刺对二者的表达无显著影响。BDNF主要分布于神经末和膨胀内,NT-3主要分布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内,二者的mRNA均阴性,针刺组该二因子的表达均显著增强,三种因子及其mRNA在保留背根了部分神经元内表达,针刺组3种因子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结论:针刺促进3种因子及其mRNA在保留背根节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部分去传入纤维猫脊髓可塑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以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疾病。我们从1975年1月~1979年7月采用通过穴位直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0  相似文献   

19.
海马与记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  周民  丁向东 《光明中医》2004,19(5):21-23
海马结构 ,属大脑边缘系统 ,近年来 ,AD与海马的神经生化和形态结构的联系是AD防治的研究热点。蒋云娜报道 ,Alcl3痴呆小鼠经中药治疗后 ,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树突得以改善。这说明海马在AD发病和治疗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1 ] 海马与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海马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及皮质下行纤维接受来自视、听、触、痛等多种感觉信息 ,并参与调节内分泌活动。海马与记忆关系的研究 ,是近年来神经生理心理方面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进展。1 临床和神经解剖生理学资料早在 5 0年代初 ,Penfield等于临床观察到 ,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  相似文献   

20.
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荧光素单标记和双标记法,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和双苯甲亚胺(Bb)分别注入“合谷”穴区和“四白”穴区,取同侧脊神经节颈1-颈8,胸1-胸2,颈上,中,下交感节及三叉神经半月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在脊神经节颈5-颈8观察到大量PI单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颈6-颈7,在三叉神经半月节也可见大量Bb单标记细胞,另外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可见少量PI-Bb以标记细胞,占标记细胞的4.5%。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这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