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58-161
目的对检验危急值历史数据进行回顾分析,评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适宜性和执行效果。方法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10~2014年的危急值数据,评估危急值项目发生率与分布、危急值数量和患者人次的关系、危急值的实验室周转时间。结果共报告危急值31615件,发生率为0.34%;其中住院患者占86.42%,病区分布主要集中在ICU、血液科、心内科、急诊科及呼吸科,占86.88%;2012年前后两次危急值周转时间调查结果有明显差异,抽查项目的平均TAT缩短了20min,有显著改善。结论定期回顾分析危急值项目数据,是临床实验室持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满足患者安全要求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正林 《首都医药》2012,19(22):24-24
目的分析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内容及处理报告流程,以确保患者安全。方法以检验科检验项目结合临床医学知识、部分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危急值处理报告可从制度上确保患者更加安全,杜绝安全隐患。结论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及处理报告流程是提高检验科工作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6,(12):925-927
目的:研究生化检验假危急值产生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预防假危急值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的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不合格标本登记表、临床咨询联系登记表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报告假危急值53例,分析前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49例,占92.45%,分析中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1例,占1.89%,分析后因素导致出现假危急值3例,占5.66%。结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前因素导致的假危急值占绝大多数。因此应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正确采集标本的培训指导,加强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有效预防假危急值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对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认识,对危急值进行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两年来临床标本的观察,制定检验项目的危急值范围,认真执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计算危急值项目发生率,分布,制定我院血细胞检验4个项目、血栓与止血检验3个项目、血气分析6个项目及生化检验13个项目的危急值范围。结论检验人员须认真地执行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度,以便临床医师能够准确、迅速及时地得知危重病患者的检验信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信息LIS平台(检验科信息系统)构建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提高临床对危急值的接收并降低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方法 调阅2019年1~5月危急值明细,共2585例,通过应用信息平台构建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后,调阅2019年6~10月危急值明细,共2428例,比较前5个月和后5个月危急值及时率的差异。结果 通过应用信息平台构建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提高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及流程改进,缩短危急值报告时间,确保赢得患者抢救时间,减少危急值报告的繁琐流程,提高危急值的监督及节点的监管,改进并提高危急值的通报及时率,缩短临床及时获取信息的时间,并提高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为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6.
戴隽  舒铭 《中国医药》2012,7(3):376-377
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一种保障医疗安全的制度,在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中首次提出,《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再次重申临床实验室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重要性[1].20世纪90年代,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被列入美国病理学会(CA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等国际认可组织的评估要求内容[2],这标志着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成为医学检验科的基本要素.目前,检验危急值在建立和临床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9]:①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报告流程的设计缺乏执行标准;②临床医师对检验危急值的报告缺乏标准.而要达到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真正目的,其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科质量管理中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对其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我院根据卫生部关于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于2015年1~12月确定危急值项目及范围,并对危急值项目表和实施流程进行了制定。结果我院检验科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后,报告临床科室危急值共89次,其中血常规36次,血生化53次,报告率前3位为四病区(25.8%)、七病区(22.5%)和五病区(16.9%)。结论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优化检验科质量管理,可为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的避免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可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运用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汪鎏漪 《首都医药》2013,(20):10-10
目的分析11家医院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方法及流程,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研究对策,确保患者安全。方法调查11家医院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方法及流程,检验结果存在危急值不及时确认的、危急值确认后不及时报告医师定为严重过失,危急值确认后及时报告医师但未做详细记录签名定为不合格(有隐患),危急值确认后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详细记录签名定为合格。结果有2家医院其危急值报告存在严重过失,4家医院其危急值报告存在过失,5家医院其危急值报告属合格。结论存在严重过失和过失的6家医院检验危急值报告方法流程需立即改正,正确的检验危急值报告方法、流程、报告制度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臧宝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52-153,156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目标措施之一,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但在临床工作中常有“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本研究对临床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已上报的ADR报告1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上报例数最多为55例占48.67%,其次为内科,口腔科最少。男58例占51.33%,女55例占48.67%。患者年龄为0~99岁,各个年龄段均有ADR发生。其中以0~18岁的患者为主占26.55%。共涉及药品7类,其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67.2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3.19%。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结论要加强ADR监测,强化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2009年上报到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502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所引起ADR最多,有109例(占21.71%);其次为中药制剂,有90例(占17.9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8例(占55.38%)。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有138例(占27.49%)。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1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13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3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发ADR最多(87.05%);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常见(89.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0.29%)、其次是胃肠道反应(17.2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1.51%)等。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ADR报告与监测意识,进一步做好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上报工作情况,分析ADR发生的一般规律、特征和危害,引起医务人员重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2012年6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一般的ADR为64例,占92.7%;护士上报率高于医生,为43例次。占62.32%;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为42例次,占60.87%;中老年(≥41岁)患者ADR发生率约为55%(38/69),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ADR涉及的药品共有43种,抗结核药居首位,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DR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为循环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医院应重视对上报的ADR信息进行通告,加强ADR知识的宣传,使医护人员建立ADR监测意识,提高分析及报告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廖胜斌  曹秀梅  华智军 《中国药房》2010,(40):3829-383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ADR的监测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市2010年1~6月收集到的283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女性性别构成比分别为50.18%、49.82%,无明显差别;年龄分布中,40~4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大,为20.85%;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占62.90%,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常见(占抗感染药发生ADR总例数的42.13%);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62.54%;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占28.28%。结论:应加大ADR监测力度,及时通报ADR相关信息,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服务。方法回顾本科2010年7月~2011年12月的80例老年患者ADR报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的器官与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资料。结果61~7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多,为45例(56.2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为66例(82.50%);抗菌药物ADR发生比例最高,为37例(46.25%),其次为中药制剂16例(20.00%);ADR涉及系统和器官中穿刺所造成的局部损害最多,为32例(40.00%),皮肤及附件22例(27.50%)和消化系统9例(11.25%)。结论临床药师应加强ADR的临床监测,提高临床监控水准,严格掌握和实施合理用药原则,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勇  程军  王儒强  韩一萱 《中国药房》2010,(26):2468-24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合格的535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10∶1;≥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有197例(36.82%)。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占80.37%(430例)。引发ADR最常见的是抗微生物药,有254例(占47.48%);其次是中药制剂,有75例(占14.0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12例(占39.63%);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有164例(占30.65%)。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应不断加强我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了解医师、护师、药师三类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ADR及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网上药学问卷调查平台对皖南地区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45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师、药师)的ADR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进行网上调查,数据由平台自动导出Excel表格,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平台,获取有效调查问卷575份,医务人员对ADR和安全用药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83.0%,对ADR上报流程平均知晓率为83.4%。三类医务人员(医生、护师、药师)对于“什么是ADR”、“用药错误的含义”等基本概念的知晓程度较高,回答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用药错误”的判断,回答存在显著差异(P〈0.001),医师、护师的知晓程度低于药师。对于“用药后出现ADR的应对措施”、“ADR必须填写的项目”等问题,三类医务人员(医生、护师、药师)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ADR上报期限”等的回答有显著差异(P〈0.001),药师的知晓率高于医师、护师。结论:综合分析该院三类医务人员对ADR和安全用药基本知识掌握总体较好,但对于ADR与ADE、用药错误等概念之间差别存在混淆。应以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的ADR和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ADR/ADE、用药错误等的判断能力,加强ADR监测水平和上报意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李晓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9-1701
目的:总结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ADR的认识。方法:调查我院368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患儿发生ADR的相关因素、ADR的治疗及转归,对ADR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及分类统计。结果:我院儿科患儿ADR发生率比成人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6.1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9.23%),ADR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占67.74%),冬季是儿科ADR的高发季节(占21.70%),单一用药发生ADR几率低于联合用药。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用药的监管。医师应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注意儿童用药剂量个体化,重视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张丽梅 《中国医药》2014,(12):1821-1823
目的 分析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情况.方法 对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药品采购、入库验收、药品调剂、药品保管及使用过程药品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库验收存在问题47种[2010年12种,检验报告0种(0.0%)、药品外观6种(50.0%)、标签1种(8.3%)、5种(41.7%);2011年21种,检验报告2种(9.5%)、药品外观4种(19.0%)、标签2种(9.5%)、发票信息9种(61.7%);2012年14种,检验报告1种(7.1%)、药品外观7种(50.0%)、标签0种(0.0%)、发票信息6种(42.9%)],调剂和临床使用中药剂出现问题49种(2010年15种、201 1年12种、2012年22种),召回药品11种(2010年3种、2011年4种、2011年4种).结论 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药品管理风险,需要加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