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蓄冰和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及其应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蓄冰和低温送风系统的特点、运行模式和常用的低温送风系统,指出了应用低温送风系统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低温送风系统空调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送风系统与常规的空调系统有较大的差异。常规空调的设计标准、传统经验或个人经验不适合于低温送风系统。介绍了低温送风系统设计当中送风温度、送风量(包括新风量)、送风管和送风口的确定及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石俊龙  张宝刚  郭阳  王红梅 《制冷》2012,31(3):7-12
探究了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较常规空调系统在风管得热、温升及保温的差异。叙述了由于送风温度的降低导致低温风管的得热、温升及保温的变化,并通过计算得出低温送风风管得热、温升及保温厚度,将其结果与常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分析表明,在相同的保温厚度下,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温升大于常规系统,且这样的温升将会对较低的送风温度带来大的波动。增加保温厚度会减少两者的温升比。而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得热与常规系统近似相等。常规空调系统的风管保温层厚度不能满足低温送风风管表面不结露的要求。设计中应综合确定保温层厚度的3个依据来增加保温层厚度。  相似文献   

4.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得热与温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由于较低的送风温度使送风系统在风管温升、风管得热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用公式计算了常规系统和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温升和风管得热.计算分析表明,在相同的保冷水平下,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温升大于常规系统(为常规系统的1.5倍以上),而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得热则近似等于常规系统(为常规系统的1.09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浅谈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特点、基本分类以及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适用条件,对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设计参数确定、空调器选择、风管保冷、新风分布及机房布置等主要环节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工程案例,介绍了低温送风系统的原理和安装工艺,引进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了低温送风系统的深化设计内容,并通过施工体验确定了过程质量控制要点,最终顺利实现了低温送风系统的成功调试、验收,给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下商场冰蓄冷低温送风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商业建筑采用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已经成为被业内人士越来越关注的一种节能形式。然而对于地下商场空调冷负荷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整体优化问题,所以针对地下商场这样的特殊场所,采用冰蓄冷低温送风的具体情况就需要进行特殊的研究与探讨。首先对地下商业建筑的负荷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以成都天府广场地下步行街为对象,研究探讨了冰蓄冷低温送风系统送风温度的优化选择问题,最后根据地下商业建筑负荷特点,主要考虑人员、设备和照明散热引起的传热过程,建立了采用方形散流器变风量系统结合低温送风的空调房间计算模型,对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送风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常规的双层百叶风口应用到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中 ,利用相似理论导出室内送风气流应遵循的准则方程。由此准则方程及实验数据回归出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射流核心速度衰减公式 ,总结出主流区的速度分布公式。发现如果选择合适的送风速度 ,双层百叶风口在低温送风状态下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国利  端木琳 《安装》2006,(2):47-48
简要介绍了在国际上应用日益广泛的冰蓄冷低温送风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同时解释了工位空调的概念,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冰蓄冷低温送风与工位空调结合可行性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位空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说明冰蓄冷冷源与低温送风空调的结合形式,对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送风空调与冰蓄冷技术相结合,可降低整个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室内相对湿度的降低,可以提高人体舒适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1.
高层钢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MTLD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高层钢结构MTLD地震反应控制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建立了结 构-MTLD系统的动力方程。根据导出的结构-MTL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公式,通过数值分 析,研究了MTLD系统各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MTLD系统最优设计参数。给出了 MTLD系统优化设计步骤和结构-MTLD抗震设计具体方法。最后给出了30层钢结构MTLD 地震反应控制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聚焦离子束离子光学系统中离子枪的优化设计,采用复合形法进行优化设计后的离子枪,其发射性能、光学性能和工作寿命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水闸钢筋CAD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对水闸计算机辅助配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配筋方法,并介绍了相应软件系统的功能及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液氮冷却系统是10米10.5kV/1.5kA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实验装置中的一个主要分系统.介绍了液氮冷却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液氮冷却系统的主要设计计算内容,并通过与高温超导电缆联机试验,表明了该液氮冷却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为75米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研制提供稳定可靠冷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的是用Macintosh进行平面设计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其中重点分析比较了四种常用的平面设计软件—PageMaker、Freehand、Ilustrator及Photoshop,并给出了这四种软件的一个应用实例。最后,本文对Apple公司在Macintosh硬件、软件方面所做的改进及其本身的发展动态作了简略探讨,从而使用户对Macintosh在电脑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内置式涡轮机的转速特性是影响引信解除保险距离的关键因素。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弹道空气动压力模拟、检测弹头引信用内置式涡轮机构转速特性的试验系统。由气源的不同风压模拟引信在实际弹道上所承受的不同空气动压力,采用激光反射式转速测量方法实现涡轮机构转速变化规律的非接触测量。藉此,检测并研究了实际内置式涡轮机构的对应不同风速的转速特性。气动模拟试验结论与射击试验的结果吻合,为引信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层钢结构MTMD地震反应控制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数值分析 ,得出了MTMD系统最优设计参数。提出了MTMD系统优化设计步骤和结构 -MTMD系统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算例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应用及MTMD对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小型制冷装置蒸发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介绍了一种机电产品新颖的现代设计方法。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机电产品的技术设计和造型设计同时并举,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大大加快了设计过程,优化了设计质量;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将CAD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因为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推动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稳态及非稳态传热条件下膨胀珍珠岩绝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系统工作过程中,绝热材料随工作过程的变化和外界温度的波动交替工作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传热情况下,绝热材料在非稳态传热条件下的绝热性能对低温系统的影响极为重要。本文以常用低温保温材料膨胀珍珠岩(珠光砂)为研究对象,实验测量了在稳态和非稳态传热条件下的导热性能,热扩散性能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对两种传热条件下的绝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低温绝热方案的选择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vey some of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constructing and using systems for design optimization with as much generality as necessary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design problems. A number of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real-life design often calls for facilitie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foresee when the optimization system was devised. The conclusion contains two important points: a) in today's use of design optimization system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must often be modified to suit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system at hand, and b)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optimization systems with the necessary generality and flexibility to function in an engineering design environment is a problem that merits independent research beyond the traditional, 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mum structures and solution methods. The paper points out a number of important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