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注射剂量为500 μg·kg-1BW)胁迫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相关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C-LR能够对罗非鱼肝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MC-LR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GSH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被诱导;罗非鱼肝脏γ-GCS和GST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两次显著升高现象,在GST作用下,GSH与MC-LR结合会造成GSH的消耗,γ-GCS和GR的活性增强能够使GSH含量升高,从而使罗非鱼肝脏GSH能够维持一定水平;GR和GPx的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它们能有效调节罗非鱼肝脏GSH-GSSG缓冲系统,从而在减轻或消除由MC-LR侵入而造成的肝细胞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MC)对鲢鱼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表达的影响,克隆了鲢鱼肝脏GST和CYP7A1基因的部分c DNA片段,并对饲养密度为1.3×108cell/L的有毒和无毒两种铜绿微囊藻水体中第2 d、第4 d和第6 d的鲢鱼肝脏取样,通过RT-PCR与Q-PCR技术分析肝脏GST和CYP7A1基因在MC影响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有毒铜绿微囊藻水体中鲢鱼肝脏GST相对表达量在第6 d显著下降,说明GST基因在第6 d时在MC解毒过程中开始发挥作用;鲢鱼CYP7A1相对表达量自第2 d开始显著下调并随时间延续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MC作用下CYP7A1表达受到抑制,可能对胆汁酸合成造成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基因以及抑制对MC转运和吸收的关键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40 d的体表暴露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抗坏血酸(V_C)对鲫鱼暴露于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体的保护作用。试验期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LR(MC-LR)质量浓度维持在19.40μg/L左右,试验组饲料中α-硫辛酸和V_C的添加量均为600 mg/kg,测定鲫鱼生长性能、MC-LR解毒效果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组和V_C组鲫鱼增质量率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4.91%和3.21%;鲫鱼肌肉中MC-LR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40.72%、14.20%;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79.35%和72.53%、79.35%和72.53%、34.93%和24.43%;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57.26%和48.86%。可见,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V_C能够显著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MC-LR对鱼体的氧化损伤,进而减少MC-LR在鱼体内的积累,减轻MC-LR对鲫鱼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亮氨酸(Leucine,Leu)和异亮氨酸(Isoleucine,Ile)的交互作用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含50%全鱼蛋白牙鲆幼鱼饲料中氨基酸组成为参考,设2个Leu水平(分别占饲料干物质的2.58%和5.08%),并将其分别与3个Ile水平(分别占饲料干物质的1.44%、2.21%和4.44%)交互制成6种试验饲料(LL-LI、LL-MI、LL-HI、HL-LI、HL-MI、HLHI);以初始体质量为(2.69±0.04)g的牙鲆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不同Leu和Ile水平的上述6种试验饲料;60 d的流水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牙鲆肠道消化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及肝脏免疫相关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结果表明:高Ile饲料组肠道消化酶活力显著高于中间水平Ile饲料组(P0.05),且饲料中高水平的Leu可降低肠道消化酶活力(LI组除外);在低Leu处理组,当Ile≥2.21%时,随着饲料中Ile含量的增加,肝脏中CAT、SOD、ACP和AKP活力显著提高(P0.05);但在高Leu处理组,当Ile≥2.21%时,CAT、SOD和AKP活力随饲料中Ile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Leu和Ile间存在交互作用,并显著影响牙鲆肠道消化酶及部分肝脏免疫相关酶活力,且在低Leu(2.58%)水平与高Ile(4.44%)水平(LL-HI饲料组)交互作用下,牙鲆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免疫相关酶活力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胆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饲料中脂肪水平(3%、6%、9%、12%和15%)对海胆幼胆存活、生长、消化酶和热胁迫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进行96 d。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6%饲料脂肪水平组海胆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中间球海胆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淀粉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胃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P0.05);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热胁迫后海胆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力,其中热胁迫2 h后,12%脂肪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热胁迫6 h后,海胆体腔液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值出现在6%脂肪组,且高于12%和15%脂肪组。研究表明,6%饲料脂肪水平时中间球海胆幼胆的生长速率最快,6%~12%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显著提高热胁迫后海胆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添加不同水平甘草粉的饲料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为甘草在尖吻鲈饲料中的添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甘草粉按不同比例添加至饲料中,然后对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添加量0%为对照组,1%、3%和5%为试验组,各组均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56 d,测定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RYP)、胃蛋白酶(PP)、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溶菌酶(LZM)等指标,并对尖吻鲈消化酶指标与生长特性指标间、免疫酶指标与存活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和5%试验组尖吻鲈的存活率(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各试验组的体长增长率(BL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前肠AMS活力在3%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肝脏AMS、前肠LPS、肝脏LPS和胃LPS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前肠TRYP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PP活力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WGR、SGR与肝脏AMS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肝脏T-AOC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CAT活力、GSH-PX活力和POD活力在1%试验组显著升高,MDA含量在5%试验组显著下降;血清T-AOC活力和CAT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GSH-PX活力在3%试验组显著升高,LZM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下降.SR与肝脏T-AOC、肝脏T-SOD、血清T-AOC、血清CAT和血清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饲料中添加3%~5%甘草粉可更好地提高尖吻鲈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增长,协助杀菌,提高尖吻鲈的存活率;添加1%~3%甘草粉可增强尖吻鲈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过氧化物积累.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草对尖吻鲈幼鱼具有促进消化及提高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牛磺酸水平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免疫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2.28±0.20)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配制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T1,对照)、0.5%(T2)、1.0%(T3)、2.0%(T4)和5.0%(T5)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不同的处理组,试验在15个200 L方形聚乙烯水槽中进行,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结果表明:添加了不同水平牛磺酸的饲料可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提高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且在2.0%添加量时T-AOC达到峰值,而MDA含量下降到最低(P0.05),SOD、CAT和GSH-PX在添加量为1.0%时酶活力达到峰值(P0.05);肝脏AKP活力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1.0%添加量时达到最大值(P0.05),但牛磺酸对肝脏ACP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牛磺酸水平的饲料能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肠道脂肪酶活力,2.0%添加量时脂肪酶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牛磺酸添加量对肠道蛋白酶无显著性影响(P0.05);1.0%、2.0%、5.0%添加量时红鳍东方鲀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0%添加量时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达到最大值;通过对T-AOC、肠道消化酶和体表黏液溶菌酶这3个指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牛磺酸最适添加量为1.35~2.21 g/100 g(干饲料)。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的机体抗氧化及免疫能力,但过多的牛磺酸会导致抗氧化及免疫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影响,以体质量为(0.54±0.06)g幼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投喂含益生菌(1×105cells/g梅奇酵母C14+1×105cells/g红酵母H26+1×107cells/g芽孢杆菌BC26)饲料(益生菌组)和基础饲料(对照组)后,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以及幼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幼参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益生菌组幼参比对照组具有较高的体壁粗蛋白质及糖分含量(P0.05);投喂含益生菌饲料的幼参肠道弧菌数量显著低于投喂基础饲料的幼参(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壁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并影响其体壁营养组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假溞状幼体Ⅲ~Ⅺ期及仔虾的消化酶活力,分析比较了各发育期幼体和仔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先增大,至假溞状幼体Ⅴ期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纤维素酶活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仔虾的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显著小于假溞状幼体酶活力(P0.05);随着幼体的发育,幼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活力逐渐增大,除了仔虾的脂肪酶活力和Ⅺ期假溞状幼体无明显差异外(P0.05),仔虾期的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幼体的酶活力(P0.05)。研究表明,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与幼体发育期有关,同时受食性和各发育阶段能量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与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48 h、4.22 mg·L-1处理组鳃中GSSG含量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外,GSH和GSSG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GSH/GSSG比值在低浓度(4.22、8.43 mg·L-1)处理组先降后升,在高浓度(33.72、67.45 mg·L-1)处理组则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鳃中GST活性呈梯度型降低(P0.01);在48、72、96 h 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在低浓度组升高、高浓度组降低,呈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鳃中GR活性在48 h、8.43 mg·L-1,72 h、67.45 mg·L-1和96 h、4.22 mg·L-1处理组出现显著性升高。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肝脏中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肝脏中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 h、4.22 mg·L-1处理组GST活性达到最高。同一时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肝脏中GST活性逐渐降低。肝脏中GR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72 h、4.22 mg·L-1处理组浓度达到最高。研究表明,肝脏中GSH含量的变化对镉引起的损伤反应灵敏且发挥了重要作用,GST解毒酶对镉的毒性反应灵敏,且肝脏较鳃的反应迅速。GSH含量、GST活性和肝脏分别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化指标和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外源酶对异育银鲫内源酶活性和肠道食糜排空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均重(60.0±2.3)g的异育银鲫300尾为试材,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制剂250 mg/kg、500 mg/kg、750 mg/kg、1 000 mg/kg后,外源酶对异育银鲫内源酶活性、肠道食糜排空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外源酶后,异育银鲫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但中肠食糜和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对食糜的排空速度也加快。  相似文献   

12.
13.
吴继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38-13939,13941
与同类中温酶相比,适冷酶在较低的温度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最适反应温度较低,对热较敏感。适冷酶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与其松散且更具柔性的蛋白结构相关联。这种蛋白质结构容许利用更少的能量产生具有催化效能的构象变化,它主要依赖于酶分子内氨基酸残基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以及酶和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增强。适冷酶与溶剂相互作用的提高,会降低其分子内部的紧密度,这可能是适冷酶热敏感性高、抗变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胡雪竹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326-6328,6363
从木质素降解酶的组成、作用机理、分子生物学研究、营养调控研究4个方面对木质素降解酶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木质素降解酶在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水稻对雄性小白鼠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种雄性小白鼠为试验对象,在室内用转基因杂交水稻Bt汕优63及其亲本普通杂交水稻汕优63的稻米配制小鼠人工饲料,分别进行喂饲,在喂饲不同时间后测定小白鼠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昆明种雄性小白鼠在取食转基因杂交水稻和普通杂交水稻配制的饲料后,小白鼠体内的4种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昆明种雄性小白鼠取食转基因稻米配制的饲料后,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取食普通稻米配制的饲料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出转基因杂交水稻Bt汕优63配制的饲料对昆明种雄性小白鼠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无显著的影响,说明转基因水稻对昆明种雄性小白鼠的生理代谢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饲用纤维素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利用纤维素酶降解饲料中的纤维素,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开发饲料新资源,已引起了国内外营养学家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饲用纤维素酶的种类、开发和生产、测定方法、应用效果及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作一综述。1饲料中纤维素的结构与特点纤维素是D-脱水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物质。每分子纤维素含800~1200个葡萄糖分子,分子量为60~150万道尔顿,分子链内、键间及分子链与表面分子间易形成氢键。常见的畜禽饲料如谷物、豆类、麦类及牧草都含有大量纤维素,并且常与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结…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泥河沟侵蚀试验小区表层(0~10 cm)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测定,研究了侵蚀土壤和泥沙中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使土壤酶损失,造成了泥沙中除脲酶外其它酶活性均高于表土层,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的现象;流失泥沙中各种酶活性,以及它们与流失养分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土壤流失不仅造成了土壤养分的损失,也造成了各种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秸秆酶解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混合试验设计优选商品纤维素水解酶的复配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酶复配条件为滤纸酶活(FPU)∶CMC酶活(IU)∶β-葡萄糖苷酶(IU)∶木聚糖酶(IU)=8∶1∶133∶33。  相似文献   

20.
纤维素酶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贮是一种传统的青绿饲料的保存方法,在青贮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以增强青贮的效果,促进植物细胞壁的酶解,提高青贮料的消化率。近年来,纤维素酶作为青贮添加剂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尽管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随着酶工程和酶技术的发展,纤维素酶作为青贮添加剂的应用前景必将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