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金鹏  龚劲松  陈霞  蒋敏  李恒  李会  许正宏  史劲松 《化工进展》2020,39(11):4575-4580
金纳米粒子传统制备主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存在着过程复杂、条件苛刻、化学试剂用量高等缺点,而生物法由于环境友好、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逐步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角蛋白酶的还原性制备金纳米粒子,恒温反应,分别对反应过程中氯金酸浓度、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并通过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镜(TEM)及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mmol/L的氯金酸溶液中加入1400U角蛋白酶,反应5h得到的金纳米胶体在550nm左右的吸收峰最显著,反应收率达到8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3100~3500cm-1处的酰胺N—H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和1650cm-1处的酰胺Ⅰ带,证明角蛋白酶本身参与了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所得纳米金的粒径在30nm以下,zeta电位值为-13mV,粒子之间没有聚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为金纳米粒子的绿色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道了一种工艺简单、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方法。以蔗糖为还原剂,在水解条件下还原氯金酸制备金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X)对合成的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实验系统的考察了水解时间、氯金酸添加量、反应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纳米粒子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时间为20 min,金纳米粒子的粒径随着氯金酸溶液添加量及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张学云  祝琳华  司甜 《化工进展》2020,39(5):1756-1764
埃洛石纳米管(HNTs)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天然黏土化合物,本文以经过提纯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溶液(PDDA)改性的埃洛石为载体,将预先制备的粒径可控的金溶胶负载到改性埃洛石(PHNTs)表面得到负载型的纳米金颗粒,通过调节氯金酸前体的浓度和用量,实现了对负载型纳米金尺寸的有效调控,透射电镜表征结果显示,埃洛石负载的纳米金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分别处于2nm以下、2~5nm和5nm以上。以环己烷的液相选择性氧化为模型反应,评价了所制备的不同尺度负载型纳米金粒子的活性和对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纳米金颗粒的平均粒径处于2~5nm时,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170℃和2.0MPa下反应2h,环己烷的转化率可达10.29%,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选择性达85.75%,优于该反应体系使用的工业催化剂对活性和选择性的指标要求。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结果显示,当埃洛石负载的纳米金平均粒径处于2~5nm时,金元素主要以Au0 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陈亭汝  张玮  孟祥英  孙瑾 《应用化工》2009,38(9):1273-1275
在弱酸性或近中性条件下,用化学还原剂还原较高浓度的氯金酸溶液,制得纳米金种子溶液,然后用晶种法制备金溶胶。通过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等测定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分布情况,并对纳米金溶胶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可以得到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产品,采用不同大小的晶种制备的纳米金颗粒的粒径不同,且随粒径变大紫外-可见吸收曲线上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也越大,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戊二醛为还原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纳米金,利用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材料粒径、形貌以及分散性的影响,并检测了纳米金的类葡萄糖氧化酶(GOD)活性。结果表明合成最适条件为:65℃下在氯金酸和PVP质量比为1:1的混合溶液中迅速加入戊二醛(戊二醛与氯金酸的摩尔比为3:1),合成的纳米金分散性好,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7±0.2 nm,具有良好的类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吡咯烷酮及鞣酸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典Frens法制备金纳米粒子过程中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及鞣酸作为保护剂,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考察了保护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对制备出的金纳米粒子的影响;在制备好的金纳米粒子表面,通过化学还原方法沉积生长银层。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得到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保护剂的存在可提高粒子的稳定性、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匀且在7 nm~25 nm内可控,重现性好;Au/Ag核壳结构复合粒子在适当的摩尔比范围内粒径可控且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超声膜扩散法以氯金酸为原料,用柠檬酸三钠(TSC)在有保护剂PVP保护的条件下还原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制得的金纳米粒子溶胶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得金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制得的金纳米粒子纯度较高,分散性好,基本呈球形,粒径平均尺寸为20nm。  相似文献   

8.
刘永 《精细化工》2014,31(3):362-366
采用去溶剂自组装制备了β-伴大豆球蛋白纳米粒。利用浊度法研究了蛋白质量浓度、乙醇与蛋白溶液体积比、戊二醛用量对纳米粒径的影响,并测定包埋在纳米粒中Vc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量浓度为10~12 g/L、乙醇与蛋白溶液体积比为4∶1、戊二醛(1.5 g/L)用量为0.5 mL时,制备的纳米粒分散性较好,纳米粒径主要分布在350~380 nm。交联纳米粒的Vc释放平稳,未交联纳米粒的Vc释放速率出现突然加速现象;Vc在pH=3.0、7.4缓冲溶液中的释放机理分别为Fickian扩散和反常输运。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SP-ICP-MS)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银离子和纳米颗粒个数、尺寸的方法 (线性范围:银离子浓度0~2.0μg/L;纳米颗粒个数1×10~5 nps/mL,粒径0~100 nm),选取2种实际样品、粒径50 nm的银纳米颗粒、银离子溶液浓度标准点2.0 mg/L以及配制的30 nm金纳米标准溶液+2.0 mg/L银离子溶液样品进行测定,验证了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突出该技术所具有的针对性强、多信息采集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11.
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12.
以硫酸钠和碳酸钡为原料,碳酸钡经过浆化处理后,与硫酸钠直接反应制备纳米硫酸钡。实验考察了浆化溶剂用量对纳米硫酸钡粒度的影响,随着浆化溶剂用量的增加,纳米硫酸钡的产率提高,颗粒分布更均匀,粒径更小。经SEM和XRD测试分析,计算得出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nm左右。结果表明,该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分布窄的纳米硫酸钡粒子。  相似文献   

13.
以乙酰丙酮钯、乙酰丙酮铜为金属前驱体,以氧化铝球为载体,采用超临界流体沉积法(SCFD)制备氧化铝球负载的平均粒径≤10 nm的钯铜纳米粒子。采用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X射线衍射(XRD)和称重法对钯铜纳米粒子的负载状况、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积温度与沉积压力对钯铜纳米粒子的粒径有重要影响,在65 ℃、15 MPa时,钯铜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可达2.37 nm。在金属前驱体投料量一定时,沉积时间存在最佳值。助溶剂的选择影响钯铜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与粒径分布,在65 ℃、15 MPa下,使用8 mL二氯甲烷作为助溶剂,钯铜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降至1.81 nm。随着Pd理论负载量的增加,钯铜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先降后增,当Pd理论负载量为0.50%时,出现最小值1.81 nm。  相似文献   

14.
董春法  张祥林  蔡昊 《精细化工》2013,30(10):1092-1095,1111
以月桂酸为修饰剂,水合肼为还原剂,银氨溶液为银源,在水相中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的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修饰剂与硝酸银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对纳米银形貌及粒径有很大影响。当修饰剂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为室温时,能够制备平均粒径为8 nm、粒径均匀、单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另外,UV光谱也证实,所制的溶胶为粒径均匀的纳米银溶胶。  相似文献   

15.
以六水合氯化铁和四水合氯化锰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纳米级铁酸锰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了该产物的主要成分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铁酸锰颗粒;通过HRTEM研究表明,由该法所制备得到的纳米铁酸锰粒子主要呈椭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在5-10nm。  相似文献   

16.
一种金纳米粒子制备及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静  刘卫  董守安 《广州化工》2010,38(5):117-118
以氯金酸和葡萄糖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散分布。并讨论了不同因素对粒子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加热条件下,以乙酸作为溶剂,用壳聚糖还原氯金酸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壳聚糖分子还保护了生成的金纳米颗粒,因此壳聚糖既为还原剂又是保护剂。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溶液内金纳米粒子的存在。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含有金纳米粒子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纳米纤维。运用透射电镜(TEM)对纤维的表面形貌及纤维内的金纳米粒子的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基于非标记金纳米粒子快速比色检测L-半胱氨酸的方法。采用废弃葡萄皮的提取物制备金纳米粒子,并对其表观形貌、稳定性和催化特性进行表征。再利用所制备的金纳米粒子比色检测不同浓度的L-半胱氨酸,并构建工作曲线。结果表明,葡萄皮提取物所制备金纳米粒子粒径均匀,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0. 01~1μmol/L和5~100μmol/L范围内半胱氨酸浓度与吸光度比值(A539/A863)具有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 837μg/L(S/N)。该类型金纳米粒子比色检测体系对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以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为原料,氨水为中和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在水-醇-氨体系中利用液相鼓泡法制备纳米白炭黑,并采用IR、XRD、SEM、TEM对纳米白炭黑晶体结构、形貌、分散性及粒径进行表征。研究了醇水比、氨水用量、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双氧水加入量等因素对纳米白炭黑分散性及粒径的影响。纳米白炭黑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体系总体积为70 mL,V(水)∶V(醇)∶V(氨)=38∶15∶12,六偏磷酸钠加入量为1.5%(质量分数),双氧水用量为5 mL。IR、XRD表征结果表明产品为无定形二氧化硅;SEM、TEM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白炭黑粒径约100 nm且分散较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TiO2)表面包覆二氧化硅(SiO2)薄膜,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通过优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用量、硅钛比、氨水的用量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TiO2用量为0.3 g,PVP用量为0.4 g,硅钛比为2∶1,氨水用量为5 m L,获得了粒径小,SiO2包覆层薄,单分散性好的SiO2-TiO2复合纳米粒子。应用FT-IR,XRD,SEM,TEM和UV-vis等对改性前后的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图中出现Si-O-Ti键的振动吸收峰,改性前后的纳米TiO2均为金红石型,SEM及TEM显示改性后的粒子团聚现象减弱,其表面形成了约10 nm的SiO2薄膜。经过表面改性,SiO2成功包覆在纳米TiO2表面,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得到有效抑制,纳米TiO2作为防晒剂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