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界定了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从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本质出发,结合乡镇行政区位特点,对乡镇体育的基本特点归纳、整合,并对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引导和延伸,构建了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属加种差定义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对不同学术观点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就是全民体育健身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主体的互益"过程"中所采用一切软技术和硬技术的集合体;根据逻辑学中"属加种差定义"方法,并结合乡镇行政区位特点和乡镇体育特征,提出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及乡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学校园体育社团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的贯彻实施,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产物,具有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特色。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中学校园体育社团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深入分析和充分肯定中学校园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目前正成为武陵山片区城市广泛存在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研究该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可以为民族地区体育事业进步和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有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恩施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学历成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以及学历层次均在锻炼参与制约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地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全民健身日"的确立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以往的全民健身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影响江苏省乡镇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本质和着眼点出发,依据江苏省乡镇全民健身现状,并结合乡镇区域与乡镇体育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为乡镇全民健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责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到来和"健身路径"为标志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应加大和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公平正义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科学保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提高水平是公共体育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情况、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与"共融",以及高校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策略等展开深入调查与研究.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开展催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需求,高校为迎合全民健身发展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但目前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冲突"大于"共融".高校在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过程中应加强市场调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改革,加强学科研究,提升办学水平,为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9.
对社区、乡镇群体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要对其全面认识和实施: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乡镇,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前提;2)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方法,加强硬件建设,为居民提供好而多的“健身活动场所”是做好社区、乡镇,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3)继承和发展大型示范、小型多样、品牌带动的工作思路,努力在健身活动的组织方式、项目设置、参与人群、锻炼方法、活动效果等方面,实现创新,是做好社区、乡镇,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4)将全民健身科研成果用于社会,加强锻炼指导,进行科学健身,提高活动效果,是做好社区、乡镇,社会体育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乡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乡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现状进行调查,共随机抽样11个地级市的343个乡镇.调查显示,浙江省乡镇居民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乡镇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收入水平不相符;乡镇社会体育管理不够完善.建议充分发挥电视网络作用,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加强健身教育宣传,鼓励乡镇企业参与体育产业运作.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在全民健身和新农村建设中之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是农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对辽宁省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分析,对太极拳与全民健身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及太极拳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的研究,旨在分析太极拳运动在全民健身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中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建法 《体育与科学》2011,32(5):57-59,68
文章提出,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社区体育建设研究提供可行的范例,以及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四川甘孜藏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在甘孜藏区社会和谐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民族地区现时体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民间体育协会的发展,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休闲文化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多年来农村体育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从休闲文化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农村体育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八亿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决定着我国国民体质与健康的整体水平。大众传媒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又为其提供潜在的发展空间。政府作为上层建筑,对大众传媒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在政府的主导下如何促进大众传媒和农村体育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深刻地影响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对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各级领导部门利用合理的管理方式积极开展有益的农村体育活动,提升了农民健身活动的质量,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意识越来越强,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全民健身不仅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还带来了推崇娱乐、休闲、健身等和谐的社会氛围,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提高全民健身发展层次,以达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双赢的发展。本文就全民健身的开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延边州农村体育人口现状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促进延边农村体育的更好开展,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科学确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下和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为延边州农村体育的新发展提供参考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应的国家规范,通过行业部门普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满意度指数分析等一系列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城乡居民健身休闲与体育消费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大连市群众性健身休闲活动成效显著;体育消费已实物型为主,参与型和观赏性体育消费为辅;时间不足是限制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增加政府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的投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理论分析法,立足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联系全民健身的发展现状,对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进行了探究。全民健身能够刺激体育消费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保护和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与人居环境以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抵制乡村落后娱乐习俗、净化乡村不良风气以及发扬优秀体育文化以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方式民主化与法制化以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增强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减轻乡村居民医疗负担、拓宽乡村居民增收渠道以促进村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