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神经内科2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住院患者10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脑梗死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血压、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的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l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l0例伴或不伴脑梗死病史的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其他科室住院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以及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TIA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伴脑梗死的TIA患者与无脑梗死的TIA患者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有斑块组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之一。结论 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76例)和无斑块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Cys-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血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水平有无差异,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浆Cys-C[(1.21±0.24) mg/L比(0.82±0.18)mg/L],胆固醇[(5.83±1.46)mmol/L比(4.22±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2±1.08)mmol/L比(1.83±0.45) mmol/L]、纤维蛋白原[(3.89±2.03) g/L比(2.78±1.8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与年龄存在正相关(P =0.007),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除了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外,Cys-C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1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并与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体质指数(BMI)、合并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与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就应重视早期强化降压及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度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3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34例,作为进展组;非进展脑卒中病人89例,作为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既往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和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等16个因素。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之间的16个因素进行χ~2检验,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7个,分别是糖尿病病史、脑卒中病史、空腹血糖、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进展为因变量,把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有统计学意义,而D-二聚体、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 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 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性别、糖尿病史、吸烟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4.29%.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HOL、HDL-C、LDL-C、TG、HCY、FIB、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有关,控制其危险因素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27例作为研究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既往史和个人史,生化指标,发热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患者颅脑MRI和/或MRA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病史及吸烟、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率、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MRI检查结果示,研究组患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区,其中前循环梗死18例、后循环梗死4例、多发腔隙性梗死5例;8例患者颅脑MRA检查示血管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结论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合并上述影响因素的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危险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其远期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经颈动脉超声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是否发现微栓子,分为微栓子组(20例)和无微栓子组(100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史以及住院期间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浓度等临床资料。行头部MRI确定基线缺血病灶的个数。对入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调查是否再次发生脑梗死,并复查头部MRI。结果①随访中确定微栓子组患者10例(50%)、无微栓子组5例(5%)出现脑梗死,微栓子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微栓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复查头部MRI,微栓子组患者脑梗死灶的数量大于无微栓子组,微脑梗死灶增加的数量大于无微栓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及斑块个数是不稳定性斑块危险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通过监测微栓子对不稳定性斑块的危险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年龄、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多个斑块是影响不稳定性斑块危险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栓弹力图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8例和非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人选者均行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采用血生化方法测定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抽样方式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年龄60岁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450例,平均年龄(70.86±6.82)岁。入院当天进行病史采集,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并于次日清晨对其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浓度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斑块组及狭窄组。结果三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及FPG水平差异显著(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年龄、吸烟、LDL-C为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积分均较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LDL-C、高血压及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明显相关性,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控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房纤颤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和心脏彩超结果.结果 两组年龄、心功能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脑梗死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增大和左房内径增大为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可能是导致颈动脉IMI增厚及粥样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加速心功能的损害和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IB、CRP、GhbA1C.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 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结论 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