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电位P50和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的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正常对照9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病理症状;使用脑电生理记录仪,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进行P50检测;使用SR-HLAB惊跳反射监控系统测查听觉惊跳反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2.9±1.7)μV vs.(3.7±2.0)μV,P0.05];S2波幅高于对照组[(2.0±1.2)μV vs.(1.4±1.5)μV,P0.001];P50抑制率比值(S2/S1)精神分裂症组高于对照组[(0.8±0.5)vs.(0.4±0.4),P0.001],P50抑制率差值(S1-S2)低于对照组[(0.9±1.7)vs.(2.3±1.8),P0.001]。精神分裂症组的惊跳反射的波幅低于对照组[(1037.5±1048.6)ms vs.(1367.7±952.3)ms,P0.001],习惯化百分比亦低于对照组[(33.9±20.8)%vs.(48.8±34.7)%,P=0.002];精神分裂症组的PPI60和PPI120均低于对照组[(24.1±9.1)%vs.(29.8±11.5)%,P=0.020;(31.2±10.1)%vs.(42.6±15.4)%,P0.001]。在精神分裂症组中,P50各项分析指标与PPI各项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50与PPI各项分析指标与PANSS总分、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惊跳反射的波幅与s1波幅与s2波幅呈正相关(r=0.28、0.27,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感觉门控的缺陷,P50和PPI缺陷与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反映感觉门控的两种测量模式P50和PPI间可能无相关性,二者可能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首发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特征的差异。方法:招募门诊与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97例,正常对照253例。采用听觉配对刺激条件-测试范式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50指标测量。将S2波幅与S1波幅的比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组S1潜伏期、S2潜伏期均高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S1波幅与S2波幅比值低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组[0.4(-0.4,1.7),0.4(-0.7,2.0) vs.0.6(-2.3,4.0),均P<0.05]。慢性精神分裂症组S1波幅与S2波幅差值小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1.2(-3.9,9.2)μV vs.1.7(-1.0,6.7)μV,1.9(-2.3,8.9)μV,均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功能缺陷可能较首发患者严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S1潜伏期、S2潜伏期延长可能为感觉门控功能的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和病程限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出院病历404份;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指使用3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经过足量足疗程治疗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未达临床痊愈的患者,年龄为18~60岁。比较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之间,以及难治组中5年及以上病程与5年以下病程患者的各种临床相关因素。结果:与非难治组(n=312)相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92)首发年龄更小[(21±7)岁vs.(25±9)岁,P0.05]、总病程更长[(9±13)年vs.(6±7)年,P0.05]、住院次数更多[(2±3)vs.(1±1),P0.05]、住院天数更长[(69±48)dvs.(52±44)d,P0.05]。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1.72)、有自行停药史(OR=1.82)、家族史阳性(OR=1.91)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均P0.05)。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病程5年及以上者与病程5年以下者相比,除了年龄更大[(37±11)岁vs.(22±4)岁,P0.05]、首发年龄更大[(22±8)岁vs.(17±2)岁,P0.05]和已婚比例更高(27.5%vs.4.3%,P0.05),其他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提示男性患者、家族史阳性、有自行停药史可能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以病程是否在五年以上来界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的脑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26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28例复发抑郁症患者,以及28名健康对照进行视觉空间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P500检查.测量其波幅和潜伏期,以便评估其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认知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首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5) μV vs.(8.8±2.7) μV,P>0.05],潜伏期较长[(497.2±73.2) ms vs.(447.9±62.8) ms,P<0.05];复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4.5 ±2.0) μV vs.(8.8±2.7)μV,P<0.05]、潜伏期较长[(54.8.3±82.5)ms vs.(447.9±62.8)ms,P<0.05].与首发组相比,复发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潜伏期较长(均P<0.05).对照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8、-0.59,均P<0.01);首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7、-0.58,均P<0.01);复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无线性相关关系(b=-0.04、-0.02,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首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自身的电生理机制未见异常,而复发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的电生理机制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对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选取10~17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9例,随机分组进行8周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或阿立哌唑治疗,治疗8周后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合用阿立哌唑片5 mg/d继续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4、8周后PANSS总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治疗4、8周后,两组间PANSS总分及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治疗4、8周后的催乳素水平高于治疗前[(36.7±14.1)nmol/L,(57.7±23.5)nmol/L vs.(19.8±4.5)nmol/L,均P0.01],阿立哌唑组治疗4、8周后的催乳素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9±8.4)nmol/L,(16.1±9.9)nmol/L vs.(17.8±9.0)nmol/L,均P0.05];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合用阿立哌唑治疗4周后的催乳素水平较合用前[(36.3±26.4)nmol/L vs.(57.7±23.5)nmol/L],治疗8周后较治疗4周后[(23.9±17.0)nmol/L vs.(36.3±26.4)nmol/L]下降(均P0.01)。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和阿立哌唑均可以有效缓解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比较,阿立哌唑不增加患者的催乳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帕利哌酮缓释片所致的催乳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临床缓解率,并且探索认知和临床因素对急性期临床缓解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5名门诊和住院首发患者,给予利培酮(2 ~6 mg/d)、奥氮平(10~20mg/d)或阿立哌唑(10 ~ 30mg/d)治疗8周,分别在基线、第4周末和第8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基线期使用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词语流利测验(VFL)、范畴流利测验(VFC)、彩色连线测验(CTT-1和CTT-2)、STROOP色词测验(SCW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PE和WCST-CC)来评估与记忆和执行功能相关的认知功能指标,使用SCID筛查来确定未治疗精神病期(DUP).8周末满足PANSS量表的8个核心条目评分均小于或等于3的患者被认为“缓解”.结果:共有30名(54.5%)患者在治疗8周末达到临床缓解.单因素分析表明,达到缓解的患者具有较短的未治疗精神病期(DUP)[(8.1±7.7)vs.(17.0±12.1),P<0.01],较高的HVLT-R分数[(20.4±6.6)vs.(19.1±6.1),P<0.05]和较少的阴性症状[(20.5±7.4)vs.(25.0±5.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VLT-R得分高(OR=1.15)和DUP较短(OR =0.91)是临床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基线期记忆功能较好和未治疗精神病期较短的患者更易达到缓解,未发现临床缓解与本研究所用抗精神病药种类、剂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感觉门控P50关系。方法: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临床定式检查诊断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6例,86名来自社区并且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匹配正常对照,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P50检测,检测指标为S1、S2潜伏期和波幅,S2/S1抑制率,(Sl-S2)差值。根据抑制比,将S2/S1≤0.4定义为抑制比正常,S2/S10.4定义为抑制比异常。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中文版(MCCB)评估所有对象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1潜伏期、S2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S1波幅、(S1-S2)波幅低于对照组,S2/S1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 CCB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抑制率正常、异常者的M CCB分测验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50抑制率、(S1-S2)波幅与M CCB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与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精神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随机分为小檗碱组(利培酮合并小檗碱,n=34)和对照组(利培酮合并安慰剂,n=33),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中文版(M CC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0周)及治疗12周末进行测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是学习记忆和信息处理速度功能。其中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简单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VMT-R)和空间广度测验(WMS-III)来测查学习记忆功能,连线测验(TMT)、符号编码(SC)、Stroop色词试验测查患者对信息的处理速度。结果: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治疗12周末的各项测验得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差值进行秩和检验发现,小檗碱组的分数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在第12周末,小檗碱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HVLT-R3试[(8.9±0.8)vs.(8.2±0.9)]、BVMT-R[1试,(-6.9±0.9)vs.(5.6±0.9);2试,(7.6±0.8)vs.(7.0±0.9);3试(10.6±1.4)vs.(8.1±0.6)]、WMS-III的顺行测验(8.6±0.8)vs.(8.1±0.8)、TMT[(35.6±3.7)vs.(44.2±4.7)]、SC[(46.2±2.3)vs.(37.5±4.2)]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小檗碱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学习记忆以及信息处理速度。  相似文献   

9.
正常成人听觉诱发电位P50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正常人听觉诱发电位P50特征以及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回龙观医院职工以及附近小区居民中选取153例健康被试,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1组(50岁)86人(男40人,女46人),年龄2组(≥50岁)67人(男26人,女41人)。使用脑电生理记录仪,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结果:(1)年龄2组S2波幅高于年龄1组,但仅两组女性被试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1.68)μV vs.(1.15±1.09)μV,P0.01]。(2)年龄2组S1-S2值小于年龄1组,但仅两组男性被试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0±0.94)μV vs.(2.73±1.93)μV,P0.05]。(3)年龄2组门控比(S2/S1)高于年龄1组,两组女性被试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17±42.06)vs.(31.52±31.60),P0.01],两组男性被试间有类似趋势[(41.00±31.88)vs.(25.78±36.28),P=0.09]。(4)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对S2波幅均有显著效应(P0.01),且存在交互作用(P0.05),年龄对门控比(S2/S1)有显著效应(P0.01);(5)相关分析显示,女性被试年龄与门控比呈正相关(r=0.30,P0.01),男性被试年龄与门控比无统计学意义相关(P0.05)。结论:正常人听觉诱发电位P50指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别,50岁以上可能存在听觉门控功能减弱,尤以女性为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相关因素,为寻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n=60)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组(ST组,n=6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15次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基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应付方式问卷(CSQ)、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及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盲法评定。第12周、24周采用WHOQOL-BREF和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结果:第12周,CBT组患者WHOQOL-BREF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基线[(77.0±13.9)vs.(73.1±13.8),(22.4±4.5)vs.(21.5±4.7),(18.9±4.1)vs.(17.8±4.3),(9.3±2.2)vs.(8.9±2.3),(26.4±5.0)vs.(24.7±5.3),均P0.05],而ST组患者仅环境因子有显著改善[(23.9±4.7)vs.(25.0±5.2),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两组在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因子分上组间效应显著(F=6.77,7.21,均P0.05),CBT组得分均高于ST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应对方式分数较低、接受CBT及男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性预测作用(B=-0.25,2.31,-1.64,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基线应对方式得分相对更低、能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及男性患者更容易从治疗中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