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据是视听新闻作品可以运用的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小到事件发生时间,大到国家经济运行形势,都需要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而当前的视听新闻在对数据的运用上,大多还处在简单罗列的水平层面。本文从当前新闻实践的一些案例出发,具体分析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数据运用的方法,以期为视听新闻作品突破数据运用枯燥乏味的桎梏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文竹 《新闻世界》2013,(8):310-311
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的内部组织和整体安排。它包括新闻材料衔接过程中的过渡和内在联系,以及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整体排列构建。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传播效果。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否则会削弱新闻作品的表现力。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无论什么样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立足于对新闻事实内在关系的恰当反映;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是否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和习惯这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历史照片是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作品在讲述历史史实时,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有声与无声、时间与空间、具体与抽象、表层与深层、薄度与厚度六个角度探析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9.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走进新闻事件现场,以事件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通过采访,请新闻当事人、目击者讲述新闻事实的办法,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报道的特殊报道方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可以充发挥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等优势。记者亲临其境,由此产生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是报纸、广播等其它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事件性新闻和现场感强的新闻中,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新闻本身是事件的中介,其可以通过语言符码和视觉符码进行界定、阐释和研究.本文以民生新闻为研究对象,借助符号学的原理分析其民生属性,并通过新闻主持人形象特征分析、文本中民生思想分析、视听语言的编码暗示分析,归纳出民生新闻节目独创性的编码过程,总结其被普遍受众认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丽红 《新闻窗》2014,(4):86-87
电视新闻是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后的视听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即是对视听效果进行完善和丰富,让观众从所见和所闻中获取更多有效、有用的信息,从而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文学的生命线;新闻虽然以真实为生命,但写得动人、感人的新闻作品,在情字上煞费苦心、倾注心血的新闻作品,则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情,一方面是作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是所写新闻事件本身所富含的动人、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3.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读者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捕捉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和人物.以这些事件和人物动员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而新闻传播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的纪实性、事实性、真实性和主体性。因而笔者从这四方面特征入手.探讨新闻传播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相关的情况。读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中不仅包括了丰富详实的文字内容,图片和摄影作品的加入也非常重要.在新闻摄影叙事领域,摄影作品的质量以及加入摄影作品后编辑的思路和创作方法都受到摄影作品本身的影响.另外,基于摄影作品加入后的新闻事件文字和样板编辑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基于新闻摄影叙事的编辑思维创新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基于具体的事件性新闻进行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细节缺失新闻苍白无力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细节描写是统领新闻作品的灵魂,是达到新闻事件取得最佳宣传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纵观目前的新闻作品,缺少新闻事件细节描写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提高新闻作品的宣传质量,必须注意消除这种现象。从新闻写作的一般情况看,应该注意克服以下几种写法:布告式。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路子来看,像法院发的宣判布告,也像纪检、监察部门的通告,表现形式非常直白严肃。如:王丽萍,女,共产党员,今年43岁,家住xx县xx镇xx村,这样写平淡无味,根本不吸引人。  相似文献   

18.
江斌  侯爵 《新闻前哨》2007,(8):75-7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疯狂炒作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成为新闻处理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新闻媒体在新闻的采写、处理以及稿件的采用等方面明显开始倾向于软性新闻,并逐步将硬性新闻软化,即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强调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这些探索有积极的一面,更多地丰富了观众的视听感受等等,但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捕捉事实变动的一个片断,并以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现的短小精悍的新闻。显然,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一个特点。要求新闻作品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立体,形象逼真,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把握以下四点:第一要具有可感性。现场短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