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于湿邪的治疗,临床常采用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淡渗利湿法或苦寒燥湿法等,而鲜用温阳祛湿法,然而"柔而遏者为湿邪""湿盛则阳微",湿邪易流连气分,阻滞气机,又易伤阳气,导致阳虚,是以非温阳无以通阳化气,振奋阳气。湿邪上犯上焦痰饮伏肺者宜温阳,困遏中焦脾阳不升者宜升阳,下袭下焦水湿不通者宜通阳。湿邪无论寒化抑或热化,皆可用之。湿邪寒化,温药可温经通阳,散寒祛湿;湿邪热化,温药可微通其阳,使阳气宣通。然而温药多属温燥之品,若用之过度,有化燥伤阴或耗气伤精或犯实实之戒,闭门留寇之弊,因此,临床运用过程尚需遵循"和之"及"温阳而不伤阴"的原则,随证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3.
章亚成教授认为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多见,同时多挟杂有湿。治宜清热祛湿、凉血和络。对久病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治疗当宜健脾温肾、辅以宁血和络为主。火热和阳虚是其主要病机,湿邪贯穿始终,要根据病情随证加减。附两例病例,分别以健脾滋肾,补气固表和温补脾肾,清化湿邪治之。  相似文献   

4.
白术附子汤治疗湿痹的病机特点为表里同病,内有脾虚湿盛,外有风湿侵袭,内外合邪而致病。其功效为健运中焦,温补脾阳,并行表里,利水除湿。从病位来看,病在脾胃,则以健运脾胃,条畅气机为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以解表为要,表去里自和;兼转属阳明经,表里两经同病,需求其本,助太阴阳气来复逐湿邪,恢复机体水液代谢正常运转。然湿邪性质黏滞,非阳不化,故仲景在治疗时以中焦脾胃入手,助正气以逐邪外出,同时附子辛散走表,配合白术散在表之风湿,体现"治湿邪当以温药"之要旨。  相似文献   

5.
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与湿邪密切相关,病机关键是瘀血。湿入血分是黄疸之因,瘀血是黄疸之本,"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滞留体内,瘀滞脉道,损伤正气,耗损伤血,日久又可化热生火,煎熬阴血,灼伤脉络,更使阴血受伤。提出祛湿之法,有汗、吐、下之分,活血则随证施之,湿邪偏于表,汗法为主,使湿邪从肌表而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湿邪在里在下,当下当利,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湿邪偏于上,当用吐法,瓜蒂汤。血瘀与热邪为患,选用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之品;热邪耗伤阴血,血热兼血虚,选用丹参、当归等养血活血之品;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则选用附子、桂枝等温经活血之品。湿去则气机易畅,邪热易除,瘀滞易消;血活湿易行,血活则经脉通,气机畅,升降出入无碍则湿邪易除。兼见腹水,不可专执利水、令之骤消,当溯求本源辅以利水之品,否则易反复或加重病情;兼见转氨酶升高,适当加入太子参、五味子。卢师还重视恢复期巩固,指出黄疸消退不可骤然停用清热利湿药;预后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以图固本之效。卢师强调,临证思路必须清晰,药随症转,证变药变,切忌墨守成规,拘泥书本。  相似文献   

6.
<正>湿为夏天的主气,因此,长夏季节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从体内自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湿证多见且"热湿尤多"湿邪蕴久,多从热化,《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中记载:"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叶香岩也强调无论患者体质如何,总是化热者居多,《外感温热篇》则:"在阳旺之躯,胃湿  相似文献   

7.
<正> 仲景有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语道破黄疸病之主因。从临床佐证,黄疸患者每见倦怠、腹胀、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确为湿邪为患之候。若论湿邪之由来不外两端:一者湿邪外侵(包括贪凉饮冷)困遇中州;二者脾气素虚,不能运化水谷,反成水湿。由此可见,湿侵易困脾,脾虚湿必壅,脾运健则湿无由以生,亦不为湿邪困遏,故脾又为关键之关链。若论湿邪之转归亦有二:或从热化生湿热,或从寒化生寒湿,此又须临证详辨。  相似文献   

8.
重症患者湿邪之生成与病重体衰年老、卧床镇静镇痛、持续静脉输液治疗、过量肠内肠外营养、抗菌药及物理降温过用相关。湿邪对于重症患者的危害,表现在易伤阳气、重浊黏滞、易袭阴位,从而导致发热反复、胃肠功能损伤、肾脏功能损伤等。对于重症患者湿邪之应对方面,应早期识别湿邪,杜其生湿之源,用药重在通阳。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的发生多因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不通,临床上应以通法为其常用的治疗方法。表邪郁闭者宜发散,寒邪凝滞者宜温散,湿邪困阻者祛湿,气滞不畅者行气,血瘀者和营,里实者下之,虚者宜助之。使人体经络畅达,气血和顺,驱病邪外泄,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傅氏有"夫带下俱是湿证"之言,说明带下病的形成,总以湿邪为主。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运行失司,势必导致湿邪产生。脾胃居中焦以灌四旁,为化生血气之源,调畅气机之纽。脾胃功能失常,易牵及他脏而生湿致病。故治疗尤重视调补脾胃以运化水湿,为带下病的治疗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湿为六淫之一。四季皆发,尤以长夏多见,乡村发病率较高。现将个人多年来,对湿证治疗体会浅述如下:湿证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治湿应根据发病季节,人体的差异及湿邪停留的部位,用药不能拘泥一方,应随症加减,药量适宜,分别采用解表祛湿,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若湿邪从寒热转化,应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总之,以健脾利湿,舒畅气机,利其小便为主。临证病例(一)解表祛湿法主要应用于表湿证,湿邪留于肌表,治宜微微汗出,禁发大汗,否则湿邪未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彦教授行医六十余载,经验颇丰。遣方用药独具特色,兹将王师运用同病异治法治疗痹证之经验整理如下。1 湿邪盛重健脾 风寒湿邪是痹证致病之基本病机,而湿邪是其中心要素,故有“无湿不成痹”之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稽留经脉,影响气血运行。湿性趋下,表现在痹证中,除双下肢重着,尚可见小便混浊,妇女带下;湿易困脾,脾主运化,司升清,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阳不伸,常表现为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症。外感之湿邪多依附风寒侵入人体,久病或经治疗,风邪尽去,或残留甚微,其临床常以湿邪致病特点较为突出,尤其是女性患者,除关节疼痛,倦怠…  相似文献   

13.
马铖  张史昭 《新中医》2018,50(1):173-174
正湿有表里之分,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湿邪而致病者,称为外湿;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致病者,称内湿。诊治"湿"在肾系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张史昭教授为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3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笔者临床强调湿邪在慢性肾脏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湿邪的治疗尤其重视对气机的宣畅。现就从湿阻气机论治慢性肾脏病作一探讨。1湿阻气机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湿疹多是风湿热郁结于肌表而成,致病邪气多是风邪、湿邪及热邪,病机关键在于邪气相互搏结而郁于肌表,消风散集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功,上疏下渗,内清外解,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经过临床验证,效果明显。湿疹[1]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局方》方剂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宫皇家养尊处优,恣食膏粱厚味,患脾胃病者多。其中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方剂治疗脾胃病者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兹仅以最常用之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为代表,略作归纳,以窥一斑。宫中之患脾胃病者,大抵以湿饮停滞,伤及脾胃,以及素体亏损,脾胃虚弱所致者多。其治疗,凡湿邪外侵,饮浊留滞者,常以平胃散为主方化裁;凡湿邪内蕴,饮浊留滞者,常以二陈汤为主方化裁;凡素体亏损,脾胃虚弱者,则多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减。并各按其兼证不同,每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韩玲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系热毒入里,血热妄行、湿遏气机、气血亏虚,风热之邪夹杂湿邪,风热毒瘀阻络贯穿整个过程。早期以风热之邪夹杂湿热邪气居多,后期以心脾气血亏虚为主,湿邪贯彻疾病始终。治疗应积极寻找诱因,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感染;对平素体质一般,容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加强防护,积极清除慢性感染灶,以免诱发;禁食易过敏的药物及食物。  相似文献   

17.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保定地区中医院随迟培学主任学习,深得迟老师指教,迟老师业医三十余年,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有独到见解,临床每收良效,现就迟老治疗乙肝的经验介绍如下: 分内外因以湿为本重视湿热迟老师认为乙肝总由湿邪为患,寒湿者为少,而湿热最为常见。湿热之成,有内外因之异。其从外来者由表入里;其由饮食所  相似文献   

19.
湿为阴寒之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伤阳气,易遏气机。历代医家对湿证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治疗方法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匮要略》曾指出:“当以温药和之。”中医院校五版内科教材指出:“治湿用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其含义甚为深广,本文结合临床略谈管见。轻者,意寓于“灵”,灵者,灵活、灵透也,用药取其轻浮、轻飘、轻之义。若湿邪在上、在外、在头面、在肌肤,用药贵乎  相似文献   

20.
湿病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病证。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既可从外而受 ,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且两者常相互影响 ,使得湿病病情缠绵 ,错综复杂。《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中最先以“湿”作为独立的病名 ,除有专篇论述湿病 ,还在其他的各篇有散在论述 ,而且理法方药俱全。笔者认为 ,《金匮》中湿病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宣表化湿此法用于感受风湿之邪 ,也是外湿的常用治法。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郁于肌表 ,可用汗法 ,使湿邪从表而解。但湿性粘滞难除 ,非一汗可以祛除 ,如用辛温大汗 ,非但不能除去湿邪 ,反伤津液 ,使得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