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是胆道外科最常用的术式之一。但约有5%的患者术后存在或轻或重的胆道狭窄问题。严重甚至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共对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狭窄的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治疗。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志晓 《海南医学》2012,23(14):66-6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龄患者实施胆总管探查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33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龄患者采用胆总管探查联合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或单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部分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继续经T管行胆道镜取石.记录手术情况以及随访术后1年的复发率.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合并胆管癌患者分别于术后3d和6d死于急性多脏器衰竭,另31例术后第2天Reynolds五联征表现均显著缓解,8~14d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高龄患者,胆总管探查联合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或单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近期疗效满意,安全性好,及时行手术引流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李俊  程敏  施开德 《安徽医学》2017,38(8):1059-106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在再次胆道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16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T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的成功率.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T管引流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15例在术中取尽结石,1例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成功率100%.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应用于再次胆道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置T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胆总管探查术中31例用开放手术,5例用腹腔镜手术,术后不置T管引流,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痊愈.术后发生胆漏1例,余35例恢复顺利,经随访未见不良并发症及不适,术后恢复效果优于T管引流.结论 对于某些胆总管条件好的病例,有选择性地探查后不置T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放置T管是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术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胆漏的发生及便于残留结石经窦道取出,但放置T管也有许多弊端。因此,临床上对于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是否常规放置T管存在争议。而ERCP/EST的临床应用,可使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变得更为安全。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ERCP/EST联合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并术后一期缝合治疗复杂胆总管结石1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腹腔镜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52例(A组),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组46例(B组),比较2组间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差异.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显著长于或高于B组(P<0.05);A组15.4(8/52)和B组13(6/46)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胆囊管途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相比微创优势明显,安全、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优选方法,而传统的胆管切开T管引流是必要的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7.
胆总管探查术是普外科的常见手术,传统方法要在探查结束后将T管置入胆总管内以引流胆汁,防止胆漏及胆道狭窄,方便术后再次取石.但需要保留T管1月左右,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我院从2001年开始尝试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置T管,从2001年2月至2005年5月共完成了1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不放置T管的临床适应证。方法:选择58例患者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不放置T管而直接一期缝合.结果:不放置T管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d,且避免了T管引起的诸多并发症.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以不放置T管为好。  相似文献   

9.
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道镜技术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46例有胆总管切开指征的胆道疾病患者,术中切除胆囊后,经胆囊管插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发现结石者,用取石钳或取石网篮取出或经胆总管开口推入十二指肠腔内,探查胆总管(取石)后I期缝扎胆囊管。结果 46例中探查阴性22例(47.8%).胆总管结石18例(39.1%).胆管炎6例(13.O%),经胆囊管取石成功16例,因胆囊管口撕裂或者结石过大中转胆总管切开探查、T型管引流7例。39例I期缝扎胆囊管,未做T型管引流.术后恢复良好。平均术后住院8.7d。随访1-7年无残余结石。结论 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和治疗,安全、方便、有效.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减少胆道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与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例患者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分为经胆囊管组(n=30)和胆总管切开组(n=48).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述各观察指标胆总管切开组明显高于经胆囊管组(P<0.05).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疗效优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11.
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术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娟英  许明辉  郑直  沈巍 《浙江医学》2004,26(5):331-332,335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不置T管引流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适应证选择胆总管结石或可疑结石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一期缝合组及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探查后不置T管引流,用5-0无损伤可吸收缝线作一期缝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用药情况、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一期缝合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输液量、输液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T管引流组减少(均P<0.05);随访6个月~2.5年,未发现有胆管狭窄的临床征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缝合技巧,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泉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63-163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18例,均用抗生素治疗,3例患者进行开腹手术,其余15例患者行常规治疗。结果所有18例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经临床治疗疗效良好,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综合运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存在着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宇飞  丁恒一 《安徽医学》2018,39(5):572-5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0%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加快病情康复进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优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10月2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42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22例均行T管引流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胆漏,保守治疗5 d后痊愈,其余患者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11 d,平均7.8 d。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胆管内有残留结石。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腔镜基本功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选择性放置双肩猪尾巴内支架管(以下简称支架管)及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把支架管通过导丝将其远端置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结果 术后支架管随粪便自行排出,平均排出时间为14(10~18) d,3例术后出现血清淀粉酶短暂性轻微升高.无胆漏、堵管、提前脱管或支架管滞留胆道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中经导丝向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内放置自行脱落的支架管既方便又安全,是有效的胆道引流的方法.放置支架管,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可减少放置"T"型管引流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95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21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管切口漏胆13例,其中4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9例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和鼻胆管引流治愈。术后T管早期滑脱4例和常规拔T管4例均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经再次手术置T管和腹腔引流管治愈。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切口漏胆、术后T管早期滑脱和T管瘘道形成不全是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保持或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和胆管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主要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小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36-1036,105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与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例患者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分为经胆囊管组(n=30)和胆总管切开组(n=48)。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述各观察指标胆总管切开组明显高于经胆囊管组(P<0.05)。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疗效优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都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对照组采用T管引流,治疗组采用一期缝合.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不过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治疗组的胆漏、出血、胆管炎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一期缝合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病变者,采用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结果:59例结石经胆囊管取出,2例胆总管结石被推入十二指肠.全组病例均未置管,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半年无残余结石.结论:经胆囊管探查取石避免了常规的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尤其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与不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及术后常规住院日缩短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宪忠 《当代医学》2021,27(24):148-149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胆总管探查术后采取T管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对照组(n=28)及实验组(n=32).对照组胆总管探查术后采取一期缝合,实验组给予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GIQL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适应证仍处于探讨阶段,局限性较大,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采取T管引流术,恢复及预后效果与一期缝合术相当,且T管引流术适应范围广,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