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不能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语言艺术作品的效果在源语中和目标语中都是模糊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美或丑的感受只具有一个模糊测度.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决定文学翻译模糊性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秦峰 《中学文科》2006,(2):51-5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一个文学的著名话题。同样的事物和故事,它们怎么就会在欣赏者眼中读出千种信息,产生干种结果?这是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审美客体的模糊性导致了审美主体的模糊鉴赏。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成功的文学作品更是将生活投射的多棱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艺术形象的蕴涵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全方位结合在一起,是复杂多因的集合。这样既打造出文学作品艺术性,也赋予了文学作品的高度活性,作品活性程度越高艺术张力就越大,其模糊性也就越显著。再加上许多文学大师信奉笔下得“忌直贵曲”,这也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存在形态,其审美特质理应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具体而言,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声音与意义水乳交融,较之偏重于意义指称功能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更强调语言本身的审美效应,故往往将声音外形与意义内容放在同一层面上加以强调;其二,内指性与互文性并行不悖,前者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提供了保证,使其脱离日常所指的羁绊,后者则造就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使其负载着无限的意味和能量向我们说话;其三,模糊性与精确性共生互动,模糊性指的是语义内涵的模糊性,精准性指的是表达效果的精准性,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文学语言的言语生成方式及审美需求离不开模糊,模糊使文学语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主要体现在由悖论、辞格、留白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色彩美是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词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变异性的语义特征和文化性、情境性隐喻象征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语义特征和隐喻象征功能,可以描摹出色彩鲜明的客体对象,渲染人物独特的主观情感,凸显写作主体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是一个深表二重结构体。文学语言表现在文学通讯即文学言语的过程和结果中。借助现代符号学理论,本文从文学言语主体、文学言语栽体、文学言语所载、文学言语接受主体四维组成的复杂网络中,探寻了文学语言深表结构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与广告语言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而他们的模糊性在某些方面又都是相似的,比如他们的模糊性都具有审美价值、都有对禁忌的回避、都有言外之意、都有不合乎语法规范的地方等。研究文学语言与广告语言模糊性的相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性,从而使以后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以便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语言反映了作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及评价。从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来看,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吁情性、模糊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中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分析文学语言的特质,从语言这一基础材料入手,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语言,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会它的表现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自能作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语言反映了作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及评价.从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来看,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吁情性、模糊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中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分析文学语言的特质,从语言这一基础材料入手,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语言,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会它的表现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自能作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和应用文语言都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符号系统,但由于各自言说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文学语言写作应用文,会因写作主体的情感及想象的渗透,削弱应用文文本的内在真实性和客观准确性.同时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蓄性,又会造成对应用文内容信息的歧义和误解.而用应用文语言写文学作品,也会因语言的单义平朴使文学作品显得浅显苍白,无法引起欣赏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共鸣.因此,在应用文写作中要把握好两种不同文体语言的使用差异,以成功地完成和实现文学语言向应用文语言的转换和过渡.本文从文学语言与应用文语言的差别角度,对语言转换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重视不够,甚至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含混歧义、模棱两可等混为一谈而加以贬斥,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文章的意图即在于消解和颠覆这种误解,还原和阐释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在创作和文本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对文学语言多有忽视。文学语言反映了作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和评判。它有内指性、吁情性、模糊性等特质,文学语言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这些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并始终遵循下述原则:人格建构原则、发展个性原则、实践体验原则、整体感知原则、多维思辨原则。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变异语言,其模糊性是由言说客体的模糊性、言说主体的审美情趣的模糊性和接受者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的模糊性决定的。艺术语言模糊性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是以神话思维的混沌性为基础的,心象思维作为艺术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心象思维的模糊性就映射在艺术思维中,以艺术思维为底色的艺术语言必然带有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作为内指性语言,拓展和生成了意义的多种层次和可能,把握和表现了人的感觉世界和情感空间,创造了可以给接受者进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其含意空间具有无限性、模糊性特征,是一个包含无限可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创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使主体丧失自我和对象意识.广告充分地利用文学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优势,追求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广告中文学语言的语音美主要表现在:追求文学语言的语音常规美、追求文学语言语音的变异美.  相似文献   

18.
语义本身的复杂性和叠加性导致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文学作品和翻译的模糊性.本文通过描述英语文学中关学的模糊性特征,试图探讨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主要有翻译风格的模糊性和翻译标准的模糊性、文学情感的模糊性三种.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语言学的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在于其字面意义之外还蕴含了意蕴无穷的“言外之意”。本文试图从情感的外化和语境的显示两个方面,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模糊性,它是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的体现。造成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模糊性的原因:一是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的无意识性造成寓意的模糊性;二是艺术符号的象征性造成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的模糊性;三是儿童文学符号的张力造成儿童文学语言所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