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是美国最具声望的年度生物医学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最初设有3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 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和公共服务奖(Lasker~Bloomberg Public Service Award,2000年由Albert Lasker Public Service Award重新命名为玛丽·沃  相似文献   

2.
继9月12日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后,9月24日,该基金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自拉斯克奖设立65年以来,这次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拉斯克奖不仅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相似文献   

3.
文洪 《自然与人》2011,(6):57-59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相似文献   

4.
<正>从一株株貌不惊人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人类抗疟首选药,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华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献上的一份礼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因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拉斯克奖也常被科学界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果不其然,因为青蒿素在世界卫生领域内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5.
雷钧 《世界科学》2005,(11):29-29
拉斯克医学奖被认为是美国最具声望的医学奖项,其获奖者往往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本年度的拉斯克医学奖得主9月中旬已经公布,干细胞的发现者以及遗传指纹分析法的发明者等成为赢家——2005年度拉斯克医学奖颁给了干细胞发现者、遗传指纹分析法发明者,以及改进了在人类基因组绘图中起关键作用的技术的科学家们。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宣布了这些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和临床医学研究奖各5万美元,获奖者将分享这些奖金;公众服务奖则没有奖金。南希·布林克尔(NancyBrinker,见图)虽不是科学家,但因她创立了苏珊·寇门(SusanG.Kom…  相似文献   

6.
<正>在一年一度的盛大的颁奖仪式上,拉斯克(Lasker)基金会将其2014年度的基础医学研究奖颁发给日本京都大学的森和俊(Kazutoshi Mori)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Peter Walter,以表彰他们在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解读世界顶级的科学大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解读蛋白折叠研究及其所以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则可能更是难上加难的事儿——因为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历史之长、人数之众、问题之多、玄妙之深,如何把握解读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以阐释其中的根本问题、科学原理、哲学思辨与人文的光辉,引发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各  相似文献   

7.
<正>9月5日,美国艾伯特和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5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3位科学家和一个无国界医生组织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罗格斯大学退休教授伊芙琳·威特金(Evelyn Witkin,96岁)、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家斯蒂芬·埃里奇(Stephen Elledge,59岁)、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免疫学家詹姆斯·埃里森(James P.Allison,67岁)和无国界医生  相似文献   

8.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分子遗传学家勒鲁瓦·胡德(Leroy Hood)博士,今年9月获得了声望很高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胡德是三个获奖者之一,它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免疫系统是怎样产生各种各样保护人体免受异物侵袭的抗体。一般认为,免疫系统对于治愈多种人体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领域中所授予的诺贝尔奖金的数目便可说明这一事实。两周前,同胡德共获拉斯克奖的麻省理工学院遺传学家舍川因研究抗体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系主任胡德向时报记者吉尔·斯图尔特(Jill Stewart)讲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经过。  相似文献   

9.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诺奖")由抗疟疾新疗法发现者屠呦呦与抗丝虫病新疗法发现者William C.Campbell及大村智共同分享,这是屠呦呦继2011年获得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奖后,再次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的最具国际声誉的科学荣誉,也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在得悉获奖消息时,Campbell竟然不相信那是真的,他率性地冲着电话那头喊道:"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大村智似乎对自己获奖并不感到意外,但他还是以日本人惯用的恭敬口吻说道:"我谦卑地接受这个奖".在接受诺奖  相似文献   

11.
张强 《科学通报》2019,64(36):3808-3810
<正>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班宁斯特·古德纳夫(John B.Goodenough)、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分校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 ham)和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吉野彰(AkiraYoshino)三人获得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研发的贡献(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三位科学家领衔发展的便携式二次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97岁的约翰·班宁斯特·古德纳夫教授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高龄获奖者.诺贝尔化学奖颁给锂电池领域的三位科学家,是对每一位为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医学奖项拉斯克奖通常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而帮助开发利用自体免疫系统抑制癌细胞的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免疫学家詹姆斯·埃里森(James Allison)成为今年的拉斯克奖获奖者之一。埃里森曾获生命科学领域内的突破奖,不久前还因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内的杰出贡献获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埃里森这次获得的临床医学奖是专为奖励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而设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授予6位科学家,其中两位女性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生物化学家杜德娜(Jennifer Anne Doudna)和德国汉诺威医学院/赫尔姆霍茨感染研究中心的法国生物化学家卡彭蒂耶(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以表彰她们在"具有潜在革命性DNA编辑工具——CRISPR-Cas9技术发明中的重要贡献"(图1).  相似文献   

14.
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浓度变化是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致力于研究细胞感知及适应氧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阐明细胞氧感知通路方面的巨大贡献。文章阐述了三位科学家在细胞氧感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历程,并展望了其研究成果对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丹  王晓霞  李斌 《自然杂志》2018,40(6):407-410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用于表彰其在“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用于肿瘤治疗”方面的发现与贡献。文章回顾了两位科学家所发现的免疫检查点从机制发现到临床应用的发展历程,并详细说明了这些原创性发现对于肿瘤治疗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姜继宗 《自然杂志》2006,41(6):401-406
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浓度变化是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致力于研究细胞感知及适应氧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阐明细胞氧感知通路方面的巨大贡献。文章阐述了三位科学家在细胞氧感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历程,并展望了其研究成果对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海外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疟疾等寄生虫病治疗研究方面的贡献,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疟疾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寄生虫病,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在疟疾治疗方面的应用,每年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夏汝函 《自然杂志》2011,33(5):300-303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科学方面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此时,年度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各个奖项都有了归属,这些位于科学之巅的成就引人注目。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 kg,这都是沉甸甸的成就。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备受瞩目;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发现,引发无数争议;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抗磁体的发明,最亮伽马射线的获得,白细胞吞噬病毒全过程的记录等,每一项都是科学研究道路上的突破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0.
<正>诺贝尔奖简介专栏介绍了2019年度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美国宇宙学家皮布尔斯(P.J.E.Peebles)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以奖励他在物理宇宙学中的理论发现;另一半奖金由瑞士天文学家马约尔(Michel Mayor)和奎洛兹(Didier Queloz)分享,以奖励他们发现了环绕类似太阳的恒星的行星。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致力于研究细胞感知及适应氧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Kaelin,Jr.)、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