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玉环  陈保疆  焦振山  赵丽 《天津医药》2006,34(12):833-835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和IFN-γ及IL-4 mRNA表达的情况。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及RT—PCR方法检测97例AD患者(AD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h1/Th2水平和IFN-γ、IL-4 mRNA表达。结果:AD组外周血Th1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1),而Th2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1);AD组PBMCs IFN-γ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D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的失衡,并提示AD属Th2优势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介素-34(IL-34)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表达和血浆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明确诊断为DCM的患者(DCM组),24例心力衰竭的患者(HF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PBMCS的IL-34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34水平。结果DCM组PBMCs表达IL-34 mRNA水平明显高于HF组及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F组及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IL-34的灰度值比和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HF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F组及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的IL-34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与射血分数(EF值)呈明显负相关(r=-0.517,P〈0.01;r=-0.512,P〈0.01)。结论IL-34可能在DC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ERKmRNA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分成哮喘0.5、1、3、12h组)大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PBMCs ERKmRNA、ER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哮喘(0.5、1、3h)组PBMCs ERKmRNA、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哮喘(12h)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1h)组ERKmRNA、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哮喘(0.5、3、12h)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磷酸化ERK可能在哮喘气道炎症和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ERK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具体调控作用,对临床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R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40例RA患者(22例活动期,18例缓解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R3 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DAS28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患者PBMCs中,DcR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RA患者活动期PBMC中DcR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外周血DcR3 mRNA水平与DAS28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趋势。结论RA患者PBMCs中DcR3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可能与免疫调节的紊乱有关,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DCM)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26转录因子(Ets)1的表达相关性,初步探讨Ets.1在DCM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为临床诊治DCM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0年l一1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DCM患者28例(DCM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2型糖尿病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采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ts.1mRNA表达,记录其他临床及实验室生化指标。结果①DCM组LDL—C、TG高于对照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A)比值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L—C:(3.3±1.2)mmol/L比(2.5±0.8)mmol/L,TG:(3.5±1.8)mmol/L比(1.8±0.6)mmol/L,E/A:(0.45±0.14)比(1.24±0.16),均P〈0.05];DCM组和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CM组分别为(8.7±3.6)mmol/L和(8.5±2.6)%,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9.0±2.5)mmol/L和(9.0±1.6)%,对照组分别为(5.4±1.2)mmol/L和(5.3±1.2)%,均P〈0.05]。DCM组E/A低于2型糖尿病组(0.93±0.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CM组单个核细胞Ets.1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8±0.17比0.42±0.15,P〈0.05);DCM组和2型糖尿病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3.7±0.8)、(2.1±0.6)斗∥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0.5)峙/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M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患者Ets.1mRNA表达与MMP-9呈正相关(r=0.81,P=0.03),与E/A比值、FBG、HbAlc、LDL-C、TG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旬.52、0.73、0.26、0.06、0.72,均P〉0.05)。~DCM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ts-1mRNA高表达为危险因素[比值比=3.12,95%置信区间:2.14—4.48,P〈0.05]。结论Ets一1可上调MMP-9表达,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Ets.1可作为DCM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周倩宜  齐文成  韩锋  王玉亮 《天津医药》2005,33(11):694-696
目的:探讨未经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雌激素受体(ER)mRNA水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患者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逆转录并扩增雌激素受体和IL-10.通过凝胶图像扫描系统对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密度扫描。结果:患者组PBMCsERmRNA水平和IL-10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组和对照组PBMCsERmRNA水平与IL-10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2和0.557,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雌激素受体mRNA和IL-10mRNA表达异常.IL-10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雌激素受体有关.过量的IL-10可能导致了SLE患者B细胞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霉素对哮喘大鼠磷酸化P38及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红霉素处理组大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4、IL-5、IL-13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BMCs P38mRNA、P38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哮喘组PB-MCs P38mRNA、P38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L-4、IL-5、IL-13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红霉素处理组P38 mRNA、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L-4、IL-5、IL-13的浓度较哮喘组显著降低(P〈0 .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BMCs P38磷酸化蛋白与细胞上清液中IL-4、IL-5、IL-13的表达水平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 .75、0 .82、0 .70 ,P均〈0 .05)。结论:P38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红霉素可能通过作用于P38这一靶点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体外人源性肾小管细胞株(HK-2)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以及信号蛋白Smad2/3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组和去甲斑蝥素组(NCTD组)。对照组为无血清DMEM培养,TGG-β1组为TGF-β1 5ng·mL^-1诱导,NCTD组为不同浓度NCTD(0.5、1.0、2.5μg·mL^-1)与TGF-β1(5ng·mL^-1)共同作用,各组作用时间48h。使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与Smad2、Smad3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α-SMA、E-cadherin、Smad2/3、p-Smad2/3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α—SMA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d0.05),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TGF-β1组相比,NCTD干预组α—SMA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且均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Smad2、Smad3rnRNA和Smad2/3、p-Smad2/3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TGF-β1组比较,NCTD干预组Smad2、Smad3mRNA和Smad2/3、p-Smad2/3蛋白表达下调(P〈0.05),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去甲斑蝥素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信号蛋白Smad2/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及其调控蛋白(PLB)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建立SD大鼠DCM模型。随机分为DCM组(M组,n=11)、缬沙坦组(V组,n=10)、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n=10),V组予以缬沙坦30mg·k^-1·d^-1,C组和M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SERCA2a、PLB的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左心室压峰值(LVSP)、左室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度(±dp/dtmax)显著下降(均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上升(P〈0.05);缬沙坦组LVSP、±dp/dtmax显著高于DCM组(均P〈0.05),LVEDP显著低于DCM组(P〈0.05);DCM组SERCA2a的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PLB的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缬沙坦治疗后SERCA2a的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PLB的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PLB蛋白含量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缬沙坦改善DCM心功能可以与其部分纠正SERCA2a、PLB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程荣辉  张荣艳 《江西医药》2009,44(4):306-30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初次诱导化疗缓解前后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AL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A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初治组AL患者表达Caveolin—1蛋白的阳性细胞率(2.31±3.62)%、平均荧光强度(69.88±21.17),分别较10例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细胞率(77.50±1.76)%、平均荧光强度(289.87±7.92)明显下降(P〈0.01);38例AL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表达Caveolin-1蛋白的阳性细胞率(3.03±3.87)%与初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平均荧光强度(152.74±25.81)较初治组明显升高(P〈0.01)。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表达Caveolin-1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平均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急性白血病的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降,且AL初次诱导化疗缓解后Caveolin-1蛋白的表达较初治时有所恢复.提示Caveolin-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AL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自然流产组织中SOCS-3的表达与差异,探讨SOCS-3与自然流产的关系及其在妊娠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法分析正常组及自然流产各组中SOCS-3 mRNA的表达及差异.结果 SOCS-3在蜕膜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组相对表达量为( 1.000±0.000);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7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其中,流产2~3次36例,≥4次21例,同期,选取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Rps6kb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2~3次和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低于2~3次和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为(23.3±6.1)个,远低于对照组的(41.6±5.3)个,≥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低于2~3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与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及MVD均呈负相关(r=-0.496、-0.638和-0.597,P<0.001),HIF-1αmRNA表达量与VEGF mRNA表达量和MVD均呈正相关(r=0.584、0.439,P<0.001);VEGF mRNA表达量与MVD呈正相关(r=0.600,P<0.001).结论 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Rps6kb1/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普罗布考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作用的干预情况及干预机制。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高脂组及研究组,每组10只。给予相应喂养方法,通过高脂饮食诱发实验大鼠出现NAFLD,建立模型,喂养18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并进行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数,即TC、TG、AST、ALT及HDL与LDL水平,计算肝脏指数同时检测其肝脏组织FXR、SHP及SREBP-1c mRNA表达情况。结果3组大鼠肝脏病变程度均以高脂组最高,空白组最低,研究组脂肪性病变、炎性程度及纤维化病变评分分别为(2?.97±0.18)分、(1.29±0.27)分及(0.05±0.02)分,均位于其他2组评分之间。高脂组与研究组TC、ALT、AST及LDL与空白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且高脂组升高程度更为明显( P <0.05),空白组FXR、SHP及SREBP-1c的mRNA水平分别为(0.92±0.42)β-actin、(1.01±0.60)β-actin、(0.68±0.27)β-actin,各检测项目均显著高于高脂组( P <0.05),研究组FXR、SHP的mRNA表达水平位于其他2组之间,分别为(0.28±0.13)β-actin及(0.42±0.23)β-act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SREBP-1c的mRNA表达水平为(0.68±0.22)β-actin,与空白组基本相同( P >0.05)。结论普罗布考对由高脂饮食导致的大鼠NAFLD症状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明显减轻由该因素导致的大鼠肝脏出现脂肪性样变情况,其预防机制为该药物提高了大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降低了组织出现氧化应激而导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吴少芳 《安徽医药》2018,22(5):822-82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组织原纤维蛋白-1(FBN1)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45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主动脉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腹动脉血管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FBN1蛋白表达定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FBN1、MMP9 mRNA表达水平.对45例AA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FBN1表达与患者病理资料及生存结局的关系.结果 FBN1、MMP9主要表达于动脉瘤组织巨噬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86.7%、93.3%均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34.5%、48.3%(χ2=21.467,19.450,P<0.001).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9 ±0.19)和(2.29 ± 0.31),正常动脉壁组织分别为(0.79 ±0.15)和(1.32 ±0.12),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t=26.317,t=16.06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 ±0.11)和(1.02 ±0.10),正常动脉壁组织分别为(0.29 ±0.06)和(0.39 ±0.07),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t=35.376,t=19.548,P<0.001).对照组FBN1与MMP9表达无相关性(P>0.05),AAA组FBN1与MMP9表达呈成正相关(r=0.8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瘤破裂及瘤体直径>8.0 cm患者FBN1表达水平高于瘤体直径≤8.0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FBN1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87.2%,FBN1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48.1%,FBN1阴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阳性组(χ2=17.081,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组织FBN1表达显著升高,FBN1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FBN1可以作为AAA患者生存结局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肺炎临床效果及药物相互作用。方法:对80例肺炎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实施中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其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95%对治疗方案疗效显著,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95%对疗效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为65%)(P<0.05);实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药物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17.5%)(X2=4.04,P<0.05)。结论: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在肺炎患者中治疗效果理想,但是患者用药过程中应该从作用机理、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优化的给药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icroRNA-10a(miR-10a)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切除的胰腺癌组织标本68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标本miR-10a表达;同时选取胰腺癌细胞株Capan-1细胞,以脂质体转染法将miR-10a重组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载体转染Capan-1细胞,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miR-10a表达,Transwell和Matrigel试验观察转染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 胰腺癌组织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213±0.02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中低分化胰腺癌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212±0.011),明显高于高分化胰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胰腺癌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217±0.01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胰腺癌(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胰腺癌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230±0.015),明显高于Ⅰ~Ⅱ期胰腺癌(P<0.01).转染48 h后,正义组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021±0.010),明显高于反义组、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反义组miR-10a相对表达量为(0.003±0.001),明显低于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正义组24 h和48 h 光密度(OD)值分别为(0.602±0.018)和(0.753±0.041),明显高于反义组、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反义组24 h和48 h OD值分别为(0.451±0.023)和(0.591±0.038),明显低于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正义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分别为(85.22±12.10)个和(140.24±30.54)个,明显高于反义组、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反义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2.52±3.22)个和(20.41±8.66)个,明显低于空载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 miR-10a过表达可对胰腺癌有生长促进、增强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止痛效果、止痛泵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自控止痛泵进行止痛处理并辅以常规术后治疗护理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6h的各项指数及镇痛效果总满意度。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AP)、血氧饱和度(SaO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呼吸抑制、恶心、腹痛及大便潜血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h治疗组患者的HR、SAP及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及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治疗过程中的主动镇痛次数7.85±1.47次、用药量107.53±12.72mL、ICU留观时间18.54±2.67h及咳痰不畅例数(3,6.12%)明显低于对照组9.31±2.89次、115.37±15.29mL、20.47±3.53h、11(22.45%)(P<0.05);治疗组患者镇痛总满意度(47,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41,83.67%)(P<0.05)。结论小剂量应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功能恢复,降低镇痛泵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无明显凝血指标异常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唐琴  丁克保  施开德  朱际彪  鲁斌  吕刚 《安徽医药》2015,19(9):1722-1725
目的:探讨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64例乳腺癌和47例健康人群血清YKL-40和MCP-1水平,分析两项指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以及与生存期和预后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YKL-40和MCP-1平均水平分别为(286.3±96.7)ng· L-1和(171.2±105.4)μg· L-1,明显高于健康人群(164.1±70.9)ng· L-1和(118.5±77.6)μg· L-1(P<0.01);YKL-40升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MCP-1升高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 Kaplan-Meier分析显示YKL-40和MCP-1升高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6.75%和53.12%,而YKL-40和MCP-1正常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6.56%和81.25%(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YKL-40和MCP-1均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YKL-40升高对预后不良的相对危险度更高(RR=2.87 vs 2.25)。结论血清YKL-40和MCP-1升高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测定血清YKL-40和MCP-1水平,有助于判断乳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注射性生物复合材料修复老年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膝关节软骨损伤24例,根据信封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例,两组都给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注射骨水泥进行修复,观察组使用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骨材料进行修复,观察手术前后疼痛与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1.7%与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2.11±1.54)、(3.61±1.44)分,明显低于术前的(4.94±2.61)、(4.84±2.53)分(P<0.05),且观察组的术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的术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血栓栓塞、肺部感染、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58.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注射性生物复合材料-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骨材料修复老年膝关节软骨损伤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缓解及改善膝关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丙戊酸钠为基础的抗癫痫联合用药在病因不明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式,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病因不明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8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拉莫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丙戊酸钠治疗,两组均观察3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vs.88.1%,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vs.38.1%,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的血清FT4、TS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评分分别为12.98±0.98、7.54±0.65、7.61±0.65,明显高于对照组(10.35±0.67、7.02±0.45、6.6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丙戊酸钠为基础的抗癫痫联合用药对病因不明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的甲状腺激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神经行为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