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流动单元级次进行划分,用存储系数与渗流系数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并对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划分,反映了流动单元类型与沉积微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岩心分析、测井及生产资料,针对马岭油田下侏罗统延9油层组辫状河储层纵横向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通过确定层序格架内储层及渗流屏障空间分布,优选参数将储层划分为E、G、M、P共4类流动单元,结合测井交会分析、岩相相序解剖及沉积过程分析结果,对层序格架内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短期旋回中,储层颗粒的分选、粒度中值及杂基含量制约着延9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与渗流能力,使不同类型岩石相中沉积组构的差异特征控制着该级次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各类沉积微相内不同岩相的垂向组合影响着该级次流动单元的垂向差异分布;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与短期旋回内流动单元区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心滩、辫状河道沉积为E、G类优质流动单元分布优势区;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控制相序和相组合的变化,使不同基准面位置处同类沉积微相呈现不同的砂体叠置样式及规模,进而影响着各类流动单元相对比例的层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时间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开展沉积微相分析,研究储层结构特征和储层的宏观连通关系。然后分析储层成岩作用和非均质特征,划分出成岩储集相和岩石物理相。细分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和研究其分布规律,确定流动单元,最后建立流动单元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含油储层可细分为4类流动单元,它既表征出了液体流动特征(快慢、方向、部位),又为井位调整,生产动态控制及挖潜等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因及物性的储层,对其流动单元的分析和合理划分,将有助于解剖油藏整体非均质性和渗流情况,预测剩余油分布并合理调整油藏后期开发方案。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为例,研究低孔低渗洪积扇相砾岩储层,在储层细分对比以及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析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Ⅰ、Ⅱ、Ⅲ、Ⅳ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布规律、生产特征以及与沉积微相的关系,总结出洪积扇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通过对流动单元平面、剖面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洪积扇砾岩储层流动单元分布受沉积相、微构造、隔夹层分布、微观孔隙结构等8种地质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7.
在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等参数,对泌阳凹陷赵凹油田泌301井区核三段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依据流动带指数的大小,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A、B、C、D和E等5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物性、岩性、沉积微相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不同流动单元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单井产能与流动带指数有较好的乘幂关系,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差异较为明显,物性最好的A类流动单元产能最高,物性最差的E类流动单元产能最低。  相似文献   

8.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描述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介绍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分别对江苏油田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和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将江苏油田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给出了各类流动单元参数及物性特征参数.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分析了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及其与沉积微相、隔夹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有效提高产能和注水开发效果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通过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产层生产动态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次划分,选取了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流动带指数等参数,以元城油田元54区长1油层组为例,将储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结论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沉积微相、岩性、物性和油层初始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特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指导油田开发.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冲积扇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在储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E,G,F,P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冲积扇流动单元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冲积扇储层中E类流动单元多分布于主槽流沟的中心部位;G类流动单元多呈宽带状分布于主槽微相的沟间滩及侧缘槽微相砂体的侧翼;F类流动单元一般都在辫流砂岛、辫流滩地;P类流动单元一般分布在扇间滩地或漫洪、漫流带.剩余油多分布于横向渗流屏障附近流动单元的边缘部位和流动单元接合处.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重力流水道相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多信息综合,对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沙一中、下亚段重力流水道相储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划分为水道中心、水道边缘及漫溢、河道间及湖盆泥3种微相类型,并依据地震属性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结果预测各层砂体分布.统计表明,单期水道宽度为500~1000m,平均厚度3m左右,并具有分叉、合并、连片、并行等多种组合方式,在垂向上多期叠加构成复合水道砂体.在多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渗透率累积概率分析有效地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可为马东地区的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3-3977,3980
以萨北二区密闭取芯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和席状砂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4.
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沉积微相与产能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指导榆科地区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榆科地区物源方向来自西北和西南;同时通过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多种相标志共同确定榆科地区东三段沉积期发育非典型曲流河沉积相,发育河床、堤岸和河漫三个亚相,边滩、河床滞留沉积、决口扇、溢岸砂和泛滥平原五种微相类型。沉积环境控制发育的储层结构类型,是影响储层产能的关键因素。物质供应充分、沉积水动力较强、水流稳定、砂体发育的区域,产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探讨了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特征,并深入研究了不同微相的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储集特征及展布规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油水运移规律研究,就沉积微相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的五种沉积微相砂砾岩体,不同微相具有各自特色的岩性及储集条件;储层的含油性、砾岩体的分布等,乃至油水运移规律、剩余油分布等,均明显受到沉积微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沉积微相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有明显的提高。方法 运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软件包,定量研究了长62分流河道微相向长61曲流河道微相演化的过程。结果 对长6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结论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形成,代表了一种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然后再向曲流河过渡的沉积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