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岛素注射器和普通注射器在皮内试验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内注射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注射方法,主要用于各种药物的过敏试验。通常选用1ml注射器为病人注射,由于皮内注射选择的部位在前臂掌侧内1/3处,此处皮肤嫩细,易于结果判断。注射时,多数病人因疼痛感到惧怕。我科自2002年5月起,改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超细胰岛素注射器作皮内注射,该注射器具有独特的优点,因为超细的针头病人疼痛较轻,减少了恐惧心理,同时用药更准确,皮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是减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人工培养提纯制成的减毒活疫苗。临床上常用的是冻干卡介苗,接种方法有2种:皮肤划痕和皮内注射,现普遍采用皮内注射方法,注射标准为:皮内注射卡介苗溶液0.1ml后,局部皮肤出现直径约6~8mm的苍白色圆凸丘疱,毛孔清晰;且3个月做PPD试验呈阳性,为接种成功。要达到此标准,从接种对象的筛选,疫苗的溶解与吸取,注射部位的消毒,进针的方法,注药的技巧等一系列程序,都必须十分严格,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1995年元月开始,采用5-氟脲嘧啶(5-Fu)加干扰素局部皮内注射的方法对41例顽固性扁平疣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门诊诊治病人,治疗组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最大者57岁,最小者13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4个月.皮损分布于面部者36例,分布于手臂等部位者5例;对照组50例,男性13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者33岁,最小者5岁,皮损分布于面部者45例,分布于手背.前臂等部位者5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5-Fu加干扰素局部皮内注射,根据皮损大小及其部位用冻干人白…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城市居住的86例6岁以下外伤儿童进行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的皮试调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①病例选择:为1990年在外科门诊就诊的86例2~6岁不同部位开放性损伤的急诊患儿。②试敏方法:将同一规格的 TAT 注射液稀释为15u/0.1ml 的皮试液,用5号针头在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③试敏标准;皮内注射15分钟后,观察结果。阴性标准:注射部位无红润或有红润皮丘<1.0cm。阳性标准:注射部位皮丘>1.0cm,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④结果:86例患儿的 TAT 试敏结果均  相似文献   

5.
周意丹 《黑龙江医学》2002,26(10):746-747
通常在药敏试验中皮内注射的剂量为 0 1ml,但在实际操作中注射所得皮丘的大小接近于阳性标准的大小 ,影响了对结果的判断及药敏试验的药量。为此 ,在教材规定范围内设计了不同剂量 ,不同注射部位的皮内注射实验。实验证实 ,注射剂量、注射部位及性别因素 ,均对皮丘直径的大小有明显影响。结论皮内注射的剂量以 0 0 5ml为宜 ,注射部位以腕中横纹上约 4~ 5cm正中为宜。  相似文献   

6.
卡介苗于1978年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可分为口服、皮下划痕和皮内注射3种剂型。临床上常用的是冻干卡介苗(活疫苗)皮内注射方法,注射如过深会导致局部反应很强,过浅则有可能导致接种失败,我科自2006年1月-2007年5月应用改进方法接种692例儿童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所致身体外伤,为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常用被动免疫法。TAT临床应用机会很多,用前需作皮内试验,皮内试验阳性率很高,但过敏反应不常见,脱敏后出现过敏性休克更为少见。就脱敏注射完后出现过敏性休克谈谈抢救与护理体会。1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因车祸致前额裂伤,于1997年11月4日来我院门诊外科就诊。处理:清创缝合,肌注TAT1500国际单位。按常规皮试,皮试含量15国际单位,20分钟以后观察,皮丘为直径2cm,且周围红肿,有明显伪足,判定为阳性。给予脱敏注射,第一次取TAT注射液0.1ml…  相似文献   

8.
臀部肌内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目前,临床上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和臀小肌。由臀部肌内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报告时有发生,笔者经过多年的总结,对臀部肌内注射的部位进行了选择。从而减少了病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部位肌肉的选择1.1臀大肌注射部位的  相似文献   

9.
注射疗法是治疗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住院病人95%以上需要接受各种注射疗法,同时也是护士配合医生完成医疗任务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皮下、皮内、肌肉和静脉注射等。注射疗法有着药液迅速产生疗效的优点,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但也有给病人带来痛苦的缺点,所以有些病  相似文献   

10.
注射法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无菌器具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体内,引起全身疗效的方法,它是给药途径之一.常用的注射法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近年来,静脉注射使用最广,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介苗是减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人工培养提纯而成的减毒活疫苗。临床上常用的是冻干卡介苗 (活菌苗 ) ,用于预防接种。接种方法有 2种 :皮肤划痕和皮内注射。现临床上常用的是皮内注射方法 ,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注射后应做到 :皮内注射 0 .1ml后局部皮肤出现直径约为 6~ 8mm的苍白色圆形隆起 ,毛孔清晰。但如果我们按照为成人皮肤内注射的方法为新生儿接种很难达到要求 ,如果注射过深就会发生新生儿皮下硬结 ,溃疡等 ,如果注射过浅就可能未注射成功。我科自 1998年 7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改进的方法接种 2 2 0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12.
茅彤华 《中原医刊》2003,30(21):66-66
门诊注射病人较多 ,各种疾病种类也不同 ,注射方法有多种 ,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体质等千差万别 ,接受注射时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要达到正确的注射目的 ,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注射时 ,要运用多种形式 ,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注射实践 ,对此类病人注射时的心理护理颇有体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门诊注射方法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与静脉输液 ,其中以皮下注射为少 ,肌肉注射与静脉输液为多。门诊病人中年龄最小的 4岁 ,最大的 86岁 ,多数在 16~60岁之间的病人。体质有胖有瘦 ,近年…  相似文献   

13.
门诊注射室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院门诊注射室负责全院各科室门诊患者各种药物的皮试、各种注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维护护理。门诊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流动性快,给护理安全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隐患。现针对我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需要皮内注射(如皮试等),由于注射部位皮肤细嫩,加之药物注射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患者往往感到疼痛难忍。 传统的皮内注射法是:取前臂掌侧下段,然后持注射器,注射器与腕横纹皮肤纹是垂直位,和皮肤呈5°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皮内注射方法的改进。方法 选择接受结核菌素试验的小儿594例,随机分为采用改进注射手法进行操作组300例,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操作组294例,对比其在接受皮内注射时的疼痛反应。结果 接受改进手法进行皮内注射组的疼痛反应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手法进行皮内注射组(P〈0.01)。结论 适当的皮肤松紧度,采用横刺进针法,简单灵活的注射手法,可有效的减轻皮内注射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是不孕症常用检查方法之一,用于确定子宫位置、宫腔形态、输卵管形态及管腔是否通畅、有无炎性黏连及阻塞部位。我院不孕不育门诊从2002年9月-2006年3月,共对426例不孕患者实施了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国产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小剂量皮内注射的接种反应及其免疫原性.方法 对256名Ⅱ级狂犬病暴露受试者进行暴露后免疫,按照随机、单盲的原则分成皮内注射组:皮内注射法组128人,按照0,3,7,28,90d作2点、2点、2点、1点、1点皮内注射,每个部位0.1ml;肌肉注射组:肌肉注射法组128人,按照0,3,7,14和28d接受全量(0.5ml)三角肌注射.使用国产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观察皮内及肌肉注射疫苗后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采用夹心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结果 暴露后皮内注射组局部红肿、硬结、疼痛、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27%、0.29%、0.49%、11.43%,肌肉注射组分别为1.09%、0.16%、2.81%、1.41%.暴露后皮内注射组发热、皮疹、头痛、疲劳乏力等全身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1%、0.16%、0.31%、1.09%,肌肉注射组分别为0.31%、0.31%、0.63%、1.09%.所有副反应常发生在第1、第2次注射之后.暴露后免疫皮内注射、肌肉注射狂犬病疫苗后14d抗体阳转率分别是94.53%、95.31%,免疫后42d抗体阳转率分别是96.83%、97.64%.暴露后皮内、肌肉注射法,狂犬病疫苗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冻干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接种反应轻微,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在给患者应用抗菌素药物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内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但皮试注射部位在教科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注射部位,只笼统地提出前臂掌侧面或前臂掌侧下段;或前臂屈侧中下部或前臂屈侧面。在作皮试时,患者比较疼痛,尤其是婴幼儿更是哭叫不止。为减轻病...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科是门诊干部注射室,专门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静脉输液是老年病人的基本治疗手段,手背静脉是老年人临床治疗抢救最常用的穿刺部位,如何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是有待研究的护理问题。为此,我们对526例病人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对照,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20.
著者于皮内注射小剂量青霉素和葡球菌菌苗的方法治疗了2,940例脓皮病患者。应用方法:以30万单位青霉素溶于4.5毫升生理盐水中,再加入1毫升内含有10亿葡萄球菌菌苗0.5毫升,每日注射一次,每次0.3毫升,历经10日,注射部位为上膊外侧皮内,或臂部外侧皮内。治疗结果如下表:本法应用1—2次后即显良好的作用,著者认为注射7—10次即可达到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